他拍摄抗战时期空军建设 《良友》画报发专稿

文摘   历史   2024-01-29 17:49   北京  

《良友》画报第159期

最近,笔者翻阅《良友》画报,在159期中又发现王小亭身为该画报特约摄影记者,刊发的一篇反映抗战时期空军建设的专稿。

此为王小亭所摄关于空军训练的图片,拍摄时间为1940年。 

王小亭原名王海升(H·S Wong)1900年出生在北京,曾在南开大学读书。

飞行员们训练中

20世纪20年代,王小亭结识了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著名摄影记者范济时。经范济时推荐,王小亭应聘为“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后来又成为赫斯特报系《今日新闻》东亚区摄影记者。

1931年,王小亭受聘于《申报》,任新闻摄影部主任,曾亲赴四川,到西昌、雪马屏峨一带少数民族地区采访。

王小亭(左)与白景丰在机场留影

“九一八事变”后,王小亭又到东北锦州前线采访拍摄了东北军抵抗日军侵略的照片。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良友》画报推出了五天一期的《战事画刊》,全面及时报道抗战新闻,是当时最热门的图片杂志。

长官发令指示飞行使命

飞行员列队入飞机场候命出发

升空前教官做技术指导

飞行员瞄准机枪准备随时应战

在机上将航空帽结紧

每机驾驶员若干人均有一定分配

轻重炸弹施用前均经严密检查

其中,数王小亭的照片最多最精彩,人们称他“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份抗战画报”。该刊《火焰中之上海闸北专号》和《上海南市沦陷特辑》几乎是王小亭的专辑,张张照片血泪浸染、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抗日将士的忠勇,在王小亭的镜头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大批难民通过上海南站乘火车返回原籍。

8月28下午210分,日军由2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窜至上海南站上空。当时有1800余人在南站候车,日军飞机不断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难民250余人,炸伤500余人,沪杭铁路交通枢纽毁于一旦。

王小亭携带德国埃尔莫电影摄影机赶赴现场,在烈焰升腾、尸骸遍地的废墟中拍摄,鲜血浸透了他的鞋帮。一个满身血迹的幼童坐在月台上嚎啕大哭,王小亭用摄影机里仅剩的胶片拍摄下了这个永载史册的镜头。

胶片随后被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两个星期后,这张被命名为“日军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的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世界上至少有136亿人看到了这张“日军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照片。

1938年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王小亭和各国记者一起来到前线,用镜头记录了日军的残暴和战斗的惨烈,通过各种媒体源源不断展现在世界民众面前。王小亭还拍摄了日机轰炸重庆的影片,成为控诉日军罪恶的又一铁证。王小亭曾被日机炸伤脚部,在治疗期间仍坚持前往战地拍摄。
为表彰王小亭在战地摄影上的杰出功绩,美国新闻协会于19386月向他颁发了一枚奖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王小亭随盟军在新加坡、菲律宾、婆罗洲一带战地拍摄。

王小亭身手敏捷,出生入死,不避艰辛。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成就十分突出,堪称为最有声望的摄影记者。

王小亭的摄影作品,散见于《良友》画报、《申报》、《世界画报》、《时代画报》、《北晨画刊》、《战事画刊》等诸多种报纸与刊物。

1949年后,王小亭定居台北。1960年退休,1981年逝世。享年81岁。

王小亭有一段异常朴素的肺腑感言:“一方面拍摄战争的影片,使我亲身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尤其看到同胞们被炸死,也磨练我对战争的深刻认识;一方面也使我的收入增加,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这是他人生观和摄影理念的总结,也是他精彩和平凡一生的写照。

他的影像作品真实纪录了抗战岁月中的国人奋勇、不屈、苦难。岁月沧海,历史有痕,更显珍贵与光辉。

        喜欢就点亮“在看”↓

六言良语
抹去尘埃,发现真相。国人须知: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