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洛理人”
祭灶神,祈平安
饺子香,糖瓜甜
扫尘去旧,迎新纳福
感恩过往,期许未来
小年
中/国/传/统/节/日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李亦然绘)
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
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
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
云南部分地区的小年是正月十六
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将除夕当作小年
历史渊源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
属于祭祀节日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
宋代祭灶较为隆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
祭灶仪式逐渐没落
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
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刘东爱绘)
接下来让小狸就带你去看看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不同吧
北方小年
北方小年时,主要的饮食是饺子、糖瓜、饴糖、麻糖等,这些食物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也有祭灶的寓意。
北方过小年有贴窗花、祭灶神的习俗,小年当天早上,人们就会将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上,营造喜庆的氛围,并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食用,而且在吃饭前会摆上祭祀的用品,由男性成员举行祭灶神的仪式。
(王晨蕾绘)
南方小年
南方的饮食以大米制品为主,如年糕、年粽等,这些食物象征着丰收和团圆。
南方过小年期间,家家户户会将家里的床单被罩拆除清洗,并将被褥放在阳光下晾晒,有着扫尘迎新的寓意而且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制作米饼、年糕等美食,和家人一起享用。
(王常乐绘)
民间习俗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扫尘土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就叫作“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洗浴
民间认为,小年时,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理发、洗浴,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赶乱婚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怀旧迎新
(邱曼绮、袁俊文、吕祯珂绘)
小年打年糕,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温情,心中满是好奇与期待。炉火正旺,年糕软糯,笑语盈盈,年味渐浓。
——@忆往昔
(邱曼绮、袁俊文、吕祯珂绘)
小时候,小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最期待的就是能够吃到甜甜的灶糖。记得那时候,每次吃灶糖都感到无比幸福,那种甜蜜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现在再吃灶糖,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xjx
(邱曼绮、袁俊文、吕祯珂绘)
窗花之美,是冬日暖阳下的剪影,是春风拂过时的轻舞,是家的温馨与守候,每一刻,都值得被珍藏。
——@永恒
(邱曼绮、袁俊文、吕祯珂绘)
小时候,一进腊月,母亲就会开始忙碌地准备过年的事情。腊月二十三这天,母亲会带着我们打扫卫生,擦桌子、擦柜子,把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重新擦洗一遍,直到擦得锃光瓦亮。父亲则会用长竹竿绑上笤帚,打扫屋顶和难以触及的地方。整个家里都充满了忙碌而温馨的气氛。
——@时光易逝
小年时光慢 围炉话家常
岁月悠悠里 温情满心房
在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
让我们满怀欢笑与幸福
过小年 思大年
一同期待春节的到来
关于小年
你的家乡还有什么习俗呢
快来评论区告诉小狸吧~
往期推荐 ·
■编辑 | 许靖轩
■校审 | 赵雅婷 宋政磊
■责编丨樊伊人 李凌鹏
声明:“洛理人”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