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戏曲正青春

文化   2025-02-04 12:10   山西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舞台上,我看见古老戏曲正在积极拓展“戏曲+”的创新表达形式,不断助力戏曲的传承。传统戏曲正在抓住“人工智能”这一席卷全球的浪潮,巧妙地与文博资源深度联动,创造出亦真亦幻、精美绝伦的场景,拓展了戏曲的表现力。当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文物,在MR+AI虚拟空间视效技术的加持下“动起来”,戏曲名家的配音响起;当戏曲文物乘着国宝晋侯鸟尊的翅膀,穿过城市夜空,来到晋祠水镜台古戏台观赏表演时,古老戏曲不仅历久弥新,更是趣味盎然,激发起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戏曲+人工智能”的模式,很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超时空连接,赋予古老戏曲新活力,让戏曲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交织出一场戏曲与时代科技的交响曲。这让我想起曾经创作的一部现代黄梅戏《公司》,新锐大胆,贴合青年视角。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发展的20年中,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不断促进黄梅戏与科技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思考戏曲艺术创作与时代齐头并进,紧跟年轻观众关注热点,与时代浪潮融合。



去年,我们尝试运用“戏曲+影视”的手法将演出了五六百场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录制保存,这让我看到了戏曲借助影视艺术手段散发的时尚青春光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春节戏曲晚会》通过影视技术,让一个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新年故事欢腾道来,让时下的青年人一起感受春戏年味——戏曲被重新植入全新的故事,那些源于生活灵感而创作的多戏种名段,通过光影诠释着当下青年人过年的日常,引发青年观众的深深共鸣。


古老戏曲的演绎可以很青春,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影视手法助力,都为戏曲艺术注入青春的活力,插上焕新的羽翼。古老戏曲不仅能跨界文博、游戏,也能以充满时代烟火味的笔触,书写下当下青年观众的青春故事。


传承戏曲艺术离不开培养青年演员,但是培养青年观众,更是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只有应时而动、乘势而上,借助新技术、新手法、新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


END

来源:人民日报

焦点阅读

习近平回信勉励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盛世梨园 锦绣山河!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定档大年初二

新编历史晋剧《大唐明月》跨年夜省城太原火爆上演

晋剧表演艺术家张智喜收5名新弟子

蒲剧《大唐裴晋公》提升排演


电子邮箱:Chnjinju@yeah.net

山西戏剧网
山西省重点文艺网站,山西戏剧宣传舆论阵地,全省性文艺评论阵地;肩负山西戏剧喉舌、耳目、智库、信息总汇、研究评论的使命与职责,立足山西、展望全国,是新时代山西戏剧的先觉者、先倡者,成立于2012年11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