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经典的可能性:李六乙对《雷雨》的创新性演绎

文化   2025-02-03 08:13   山西  

李六乙版话剧《雷雨》剧照 李春光 摄


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不朽经典,《雷雨》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时代的鸿沟。2025年伊始,这部于1934年创作的经典之作,历经90年的沉淀与传承,在导演李六乙的执导下,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李六乙秉持“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的创作理念,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这部经典。李六乙通过独特的舞台设计和表演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序幕和尾声的“还原”


作为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悲剧主题在初演时就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在最初的演出中,序幕和尾声却被删去了。这一删减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于戏剧演出实际需求的考量。在以后的诸多版本中,虽然部分版本尝试恢复序幕和尾声,但往往只是进行模糊化处理。此次李六乙版《雷雨》,尝试将序幕和尾声较为完整地搬上舞台。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更彰显了创作者对曹禺创作意图的深刻理解。


事实上,曹禺本人对序幕和尾声的作用极为重视,他曾明确指出:“我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这种设置“欣赏的距离”,不仅削弱了作品的直接现实意义,更凸显了戏剧背后的命运感。通过序幕和尾声,曹禺试图引导观众从更高的层面去反思故事背后的深层蕴含,探讨人性深层的欲望与人伦、情感与理性的纠缠,以及罪与罚、生与死的矛盾。


在这一版《雷雨》中,李六乙并未将序幕和尾声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将其作为整部剧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处理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重新定义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序幕和尾声所营造的距离感,使观众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被引导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以一种更为超脱和客观的视角去审视故事中的冲突与悲剧。在序幕部分,倒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在进入故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而在尾声部分,通过情感的沉淀和升华,引导观众从紧张到平静,让观众在一种更为冷静和理性的状态下,获得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将观众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时空。这使《雷雨》不仅仅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悲剧作品。


鲁贵的“隐去”


在原著《雷雨》中,鲁贵作为周公馆的仆人,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偶然间察觉了四凤与周萍的私情,以及周萍与繁漪之间的不伦关系,这不仅让四凤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与无奈之中,也进一步激化了周公馆内外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


然而在李六乙版《雷雨》中,鲁贵这一角色被大幅删减,甚至部分鲁贵的台词被分配给了四凤等其他角色。这一大胆的改编对整部作品的艺术效果产生了诸多影响——首先,鲁贵的消失使得剧情更加聚焦于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原著中鲁贵对四凤的敲诈和威胁的台词被改编为四凤内心的独白或与其他角色的对话。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原著中的紧张氛围,还通过角色的自我反思和内心挣扎,增强了戏剧的深度和感染力。四凤不再仅仅是受害者,而是通过自我表达,展现出更为复杂和立体的性格特征。其次,鲁贵的“隐去”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和集中。原著中,鲁贵的存在使得剧情发展依赖于他的行动。然而李六乙版《雷雨》中,观众不再通过鲁贵的视角来理解剧情,而是直接面对角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物的伦理关系和人生价值。此外,鲁贵的“隐去”还凸显出了作品所蕴含的阶级矛盾主题。原著中鲁贵的贪婪和自私使得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被金钱问题所掩盖。而在李六乙版《雷雨》中,鲁贵的“隐去”使得阶级差异及其冲突更加凸显。全剧天然地形成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以侍萍、四凤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更加鲜明和直接,使观众更加关注阶级矛盾的本质,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同时也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情节冲突的“强化”


李六乙版《雷雨》通过强化戏剧冲突,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原版本中,两个老妈子仅仅在序幕和尾声中匆匆露面,而在剧情的核心部分则几乎销声匿迹,这使得戏剧的连贯性和冲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在李六乙版《雷雨》中,这一设定得到了颠覆性的创新——两个修女始终在场。她们不仅在序幕和尾声中出现,还在剧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剧情。她们时而低声交谈,时而默默注视,时而轻声劝慰。这种处理方式,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张感,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连贯性,还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以周朴园劝繁漪喝药的经典场景为例,原版本中这一冲突主要依靠演员的对白和表演来展现,而在李六乙这一版本中则巧妙地让两个修女不断重复着“喝了吧,少奶奶”之类的劝慰之语,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氛围,也让喝药与拒绝喝药的矛盾张力达到了极点。声音的重叠与交织,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观众紧紧拉入那个压抑、沉闷的周公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繁漪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再比如,原版本中,繁漪的独白虽能凸显人物关系的张力,但往往因呈现方式的单一而显得苍白单薄。在李六乙版《雷雨》中,繁漪的独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复与深化。比如在周朴园劝繁漪喝药的场景中,繁漪将“热极了、闷极了”这句台词重复了两遍,这并非简单的机械式叠加,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升华。通过重复,繁漪的情感张力得以展现,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和绝望。它如同一声声呐喊,穿透了周公馆的层层壁垒,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繁漪内心的煎熬与绝望。


李六乙对《雷雨》的改编,不仅强化了戏剧的冲突与张力,更赋予《雷雨》以新的生命。对戏剧冲突的强化处理,让观众在震撼与感动中领略到了《雷雨》的深邃与魅力。


结尾的诗意“升华”


李六乙版《雷雨》对结尾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原版本中,周萍、四凤、周冲的死亡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和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而李六乙版《雷雨》则以一种更为含蓄而深邃的手法,轻描淡写地带过了这些直接的悲剧性结局,弱化了故事表面上的巧合与冲突。这种弱化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缺失,相反,它让观众在冷静的旁观中感受到一种更为深沉的哀伤和无奈。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还通过现代视角使作品的悲剧性得到了更为内敛和深刻的表达。观众逐渐从周家的具体人物关系中抽离出来,进入到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中。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尾声部分的创新设计。李六乙版《雷雨》摒弃了原版本对十年后场景的简单叙述,转而安排修女与周朴园共同朗诵诗歌“一千年以后,撒旦必须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这一引用源自《圣经》的《启示录》,原本描绘的是善与恶终极对决的壮丽图景,以及邪恶力量最终归于尘土的宿命。撒旦的释放象征着邪恶势力的最终命运,而这种隐喻在《雷雨》中则对应着周家命运的悲剧性。周朴园作为唯一清醒的幸存者,面对着疯癫的妻子和孤独的晚年,这种命运的安排无疑是对他最大的惩罚。然而,这种惩罚并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命运的无情捉弄,这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它不仅强化了观众对于剧中人物命运不可抗拒之感的共鸣,更激发了对人性、社会以及深层次道德观念的思考,使《雷雨》的结尾充满诗意与哲理,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与启示。


李六乙版《雷雨》,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对当代戏剧美学的探索与创新。独特的舞台设计和表演风格,使《雷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部作品的成功,为经典作品的现代诠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END

来源:中国艺术报

焦点阅读

习近平回信勉励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盛世梨园 锦绣山河!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定档大年初二

新编历史晋剧《大唐明月》跨年夜省城太原火爆上演

晋剧表演艺术家张智喜收5名新弟子

蒲剧《大唐裴晋公》提升排演


电子邮箱:Chnjinju@yeah.net

山西戏剧网
山西省重点文艺网站,山西戏剧宣传舆论阵地,全省性文艺评论阵地;肩负山西戏剧喉舌、耳目、智库、信息总汇、研究评论的使命与职责,立足山西、展望全国,是新时代山西戏剧的先觉者、先倡者,成立于2012年11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