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神仙来到一个山村中,村民们向神仙请教点石成金的法术。这位神仙也没有推辞,将点石成金术教给了村民。教完法术之后,他又指着村口外的小山坡说了一句话:“你们使用点石成金术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心里千万不能想到山坡上的那只羊!否则就不灵了。”结果怎么样呢?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没有一个村民能做到。山坡上的那只羊,实际上是修行中人心性修炼的一道关。有些事情,你越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它,它却拼命向你脑袋里钻。有些人,你告诉自己不要去看她,她却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你的视线。通过这个小故事不仅仅是可以大略的测一测自己的心性,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心性”并不只是心地善良、脾气好、懂道理、有耐心、有礼貌、五讲四美三热爱、不骄不燥这么简单的,这些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另外几部分很重要的方面,比如对很多种“心力”的控制和运用等等,心性和修为是息息相关的,心性对于修丹道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丹道里还有另一种更“专业”的说法了,这里就不多此一举了。
为什么要炼气,炼的是什么气?怎么去炼?气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具体如何去操作?这都是问题,我们道家说的炼气,不是炼呼吸之气,初入手的时候根本不必管呼吸,功到自然就会形成细、长、深、缓等等特定的规律,为什么要炼气呢?这也是我当初请教过师父的问题,记得师父是微微一笑就这么解释的,“佛家常说“降伏其心”,其实降服了气就是降服了心”。就这么一句话!我当时听了很震撼,因为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或者是听过类似的话,“降服了气就是降服了心”这是多么高明的解释,光这一句话,就对我后来的修炼起了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师父类似的精妙点化,还有很多,都是颠覆我从前传统的观点,但是师父一说出来,我就知道,那是真理,对修炼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真理是什么?不是数学难题要一步步列方程去解,真理就是一说出来,你就自然会知道,这是定下来的无法更改的道理,只要一对你说你就明白的,但是若是师父不去点破,那么很可能就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了。
法术与丹道,一句话就是,丹道是那条总的根,法术是树干和枝节。所以说丹道、法术、武术、中医等等,其实都是一家子,只是后世有意识的区分罢了。一般来说,丹道高手,法术肯定也很厉害,因为修为高了,却无防身的“利器”是很不安全的,而法术高手的话,丹道就不一定会很厉害,但是内修功底肯定也是很深厚的了,内修不到家,法术也难上层次。由此可见不管是修丹道还是修法术,内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不观想不代表你可以随便的乱想瞎想,就是保持纯净的那种静境,保持什么都不想并且不昏沉,这其实是很难的,刚开始修的时候一般是杂念和昏沉先后纷沓而至,因为我们普通人一旦静下来了,脑子里的杂念就会跟跑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既不能刻意压抑,又不能跟着那些念头跑,刚刚入手练习的时候还是需要淡淡的观想的,防止走神乱想和昏沉,待练习一段时间能自然入静的时候就不用刻意的硬去保持观想了,入静了就很好了,不需要后天的意识强加作为,师云:无为还从有为入,功到无为方自然。
道家讲的无为是从有为而至无为,进而乃至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境界。所以不管是有为还是无为,都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为”这一阶段乃是进入“先天无为”的必经之路,否则还出门千里迢迢求法干嘛呢,不如在家里躺在床上眼睛一闭直接“无为”好了,其实那个无为根本就不是先天的无为,是后天有为的意识下造出来的“无为”,是假无为,是不能最终“无所不为”的。就犹如脑袋里想着一定要入静,就往往一直入不了一样,想要入静,就先要把“我想入静”这个想法和念头放下,真正的入静是修炼过程中,自然进入的,不是想想就能进去的。一般我练功入静的时候,感觉是百脉畅爽,由内到外每一寸骨头和肌肤都是酥爽的,甚至自然会出现丹书上所写的一些幻境,非亲身经历无法体会,虽然爽,但是又不能沉迷于此境地,否则也是一大障碍,其实这一点也是恩师早就教诲过的:“入静、入定,都要由自己掌控,要进的去,也要能出的来,要人掌控境界,而不能被境界所控制。”这就是要我们去掉“我执”和“法执”,至于究竟是从何入手而有所成就,那就看个人的缘分了,师父常说缘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有人偏好丹道,有人偏好法术,可偏偏爱好丹道的,丹道学的不怎么样,可是法术却学的很不错,爱好法术的,法术学的不行,但是最后学丹道却学的进步神速,成就也很高,为什么呢?还在于一个“缘”字。每个人的缘分和根基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就天生适合学丹道,但是硬要他去通过修法术得成就,那是非常困难的,同理,天生就适合修法术的,你要他去修丹道得成就,那也几乎不可能,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这个道理,是哪种材料就去做哪种东西,木头是不能拿去做飞机的。所以修炼要讲究一个“随”,就是要我们随缘,不可以过于执着,非要学某某功夫不可,你和那个功夫没有缘分,甚至连师父都拜不到的,更别说能修出成就了。虽然说丹道大成后的成就是要比修法成就来的高些,但是若是不适合修丹道的人硬要往这条路子上走的话,到最后往往还不如修一辈子法术的成就来的高。练功也是一样,不能执着于某个境界,比如看到某人或者看到某本丹书上写的一个功态或者境界,就一味的去追求去往里面凑,得到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顺其自然了,往往能事半功倍。
为什么师父传功法尤其是在传丹道的时候,只是传操作方法,叮嘱我修炼出了不明白的现象或情况的时候及时联系,而不去对里面的境界和现象作任何表述呢?就算有,也只是点到为止,当时的我只知道师父怎么传,我就怎么练,但是由于未能亲修实证,所以没有体会更深层次的用意,现在我自己修了一段时间才恍然明白了一些,首先就是为了避免心理暗示,其次就是每个人都各有各的“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所体悟到的境界、练功出现的功态现象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修炼境界的那些东西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模式化的,需要因人而异的指点,当自己体悟到了那个门槛上进不去的话,这时候就需要师父点化,轻轻一带,就能进去了,而不是事先告诉你,门在哪里,何时该迈哪条腿,这样的死方法是行不通的,这在《易传》里也提到了:“为道屡迁,唯变所适”,恩师的传授方法就是这样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也可以说是圣人的“玄德”,更是明师的一种标志。恩师所传丹道我只修了一年多,但是出现的现象也好功态境界也罢,很多都是自然与儒释道三家的修炼经典所呼应的,就像一个个对应的闪光点,到了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对上号了,甚至还会有初步的天人感应现象,其中的妙味,非亲力亲为必不可得。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门外人谈道法修为,如隔靴搔痒。虽洋洋万语千言,话头禅而已,终究不得要领。入门,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对于道中人来说,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可就是这层窗户纸,很多人终其一生、皓首穷经也摸不到门径。回头望,要么是自己顿悟,要么是有人点化。六祖慧能大师虽说是顿悟,但是仍然受了五祖的衣钵和秘法之后才修成正果的,连大圣贤都需要师父的接引,何况普通人?所以说不管怎么样都离不开师父的引领和指点,譬如我没有遇到恩师之前,我也知道修炼要修心,但是对于修心的概念是一直停留在心存善念,多做好事这个层次上,得遇恩师指点之后方知原来修心这两个字包含的意义太深了,不仅仅是存善念,做好事这么简单,举个例子,修的是哪个“心”?是心脏吗?这是不可能的,修道之人修的心是有特指的,比如“心性”和“心力”也是“心”的一种含义,而“心力”又可分为很多种,如:诚力、信力、念力、定力等等,由此可见,若是懵懵懂懂就谈“修心”,而连其基本概念都不知道,那么路子肯定是要绕大弯的,所以说,没有师父传度具体修炼法门而空口谈顿悟,那是纯粹的胡说八道,充其量不过是口头上的”禅“,是假而非真。
以术入道,练武,修法或者读书都可以,术是辅助,是护道,卫道,济世度人的,虽说“道”才是根本的,但是修炼却也必然离不开“术”,就和阴阳互根一个道理,不可能时时刻刻空谈大道,那就落入“顽空”这个怪圈了。术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和方式。都说学法的目的是弃法,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学法呢?因为如果你连学都没学过,又从何弃起呢?连弃的资格都没有的,就像放下茶杯一样,你根本没有拿起来过,怎么就去谈放下呢?只有由法入道了,得了根本的东西,那么,“术”这样的辅助手段和方式就可以弃之了,甚至可以随心创出新的术。所以说这个和生活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有经历过的东西或者事情才谈得上放下,否则的话,经历都还没有经历,何谈放下,又有什么东西可放呢。
这里顺便提一句,练功的时候还是要把内心的杂事放下为好,甚至在功态中要把“我”也给暂时放下,这样效果要好的多,至于如何去放,那就得自己慢慢实践了,别人说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一定对自己适用。虽然术是重要的,但是又不可被术迷了双眼,终身只是知道在术里打转,成天沉迷于炫耀所谓的神通法术,那么也抓不到道的根本了,难成大道,成就自然很有限了。这里就有句话需要自己慢慢体悟“神不神,不神神。”是的,只需用心体会,若是像字典一样去解释这句话,反而就破坏了话的本意了。
修炼是要在修和炼相结合的情况下慢慢亲证的,也是和生活体悟都互相有印证的,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急不得,每个人的心态都需要自己去调节,条件也需要自己努力去创造,若是遇到阻力或者困难阻挠的话就产生心情烦闷之类的负面情绪,那么修炼也就变成了很痛苦的一件事了,始终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平常心就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对于修行当然是非常有利。这里说的不是我们表面上强装出来的平静,而是真正内心的淡泊宁静的境界,我说是这么说,自己却没做的到,很惭愧啊。我们要相信通过自己慢慢的努力,任何事情总是会有进展的,时刻做个有心人,因为任何机会都是为有心人而准备的,机缘到了,那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去努力把握住的,一锅熟饭,是需要自己拿碗去盛来吃的。我们在修炼过程中也根本不必为别人练的进步快,自己练的效果不明显而烦恼,大家的路还很长很长,有时候进度太快反而不见得就一定是件好事,正所谓“大器晚成”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今天我们用这句来共同自勉。最后,真心祝愿大家都能得偿所愿,终成正果。
漫漫修行路,君与同行否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因微信改变文章推送机制,可以将我们设为星标,方便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