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村落丨西屏街道青蒙村:文峰华表下探寻名士履痕

政务   2024-10-16 19:54   浙江  
时光里的村落
 第 三 期 








在松阳

隐藏着诸多宛如瑰宝般的村庄

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山水间,行走在时光里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是文化的传承者

延续着古老的传统








今天《时光里的村落》系列报道

将镜头聚焦西屏街道青蒙村

探寻它的历史与文化


(
西屏街道青蒙村
)


“赤岸立天关,六十里峦头可掬;青蒙横地轴,二百重水口咸收。”—— 清顺治《松阳县志》卷一山川高度概括了青蒙在松阳县域的特殊地理。



青蒙位于县城东南方,即巽方。其山峦耸秀处,为青蒙山。南朝梁大同元年(535),青蒙山上建成佛寺,名曰灵水寺。隋大业年间(605~616),灵水寺废。唐乾元年间(758~760),佛寺重建,改名玉泉寺。相传唐代宰相武元衡(758~815)游历于此,作诗《青云山》“山寒天降雪,烟月共苍苍。况此绿岩晚,尚余丹桂芳。禅心恣性乐,人世满秋光。莫怪频回首,孤云思帝乡。”



青蒙村现有人口约360人,其中程姓是大姓,有140多人。其源自唐乾符三年(876),江西鄱阳人程旷,以明经擢进士第,授文林郎,任松阳县令。辞官退隐后,与次子程颖定居城东青蒙村。北宋年间,青蒙程氏分支迁徙县城东门。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程氏最杰出人物程榆(1171~1238)登进士第,年少得志。此后程榆为官清介昭著,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真德秀(1178~1235)在《荐本路十知县政绩状》中称其“蔼然有古循吏风”,宋廷爵封程榆为“松阳开国男”,逝后赠“中奉大夫”,谥号“安节”。

与程榆同科进士的理学家叶南叔(1137~1197)也钟爱青蒙山水,逝后长眠此地。叶南叔,字叔昭,松阳人,曾在武义明招寺从吕祖谦(1137~1181)学,登第后官复州州学教授。稍晚,南宋末期潘大临也长眠青蒙。潘大临,字舜举,松阳人,历官两浙运司,主管文字,权摄温州,复以太府寺丞出榷真州茶盐,后知广德军,为官清正,不肯苟合权相丁大全(1191~1263)之流。

至明代,青蒙设铺司,名曰“青蒙铺”,为松阳全县冲要七所铺司之一,长年驻有铺司兵五名。各铺建设烟墩,遇有紧急军事,烽烟告警。同时也作驿递公文之用,俗称驿站。青蒙,因青蒙铺凸显其战略地位,而此后建成的青云塔更凸显其文化地标。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广西隆安举人林大佳轻装就任松阳知县。初上任,面对胥吏与衙役还会脸红。他为人率真,处事敬诚,执政秉公。公务空闲之际,则与县学诸生探讨学理。在任期间,林大佳慷慨捐出薪俸百金,倡导建成青蒙山青云塔。建塔本意:青云塔为邑治巽方水口之华表,主文风,取青云得路之意。

明末,知县杨应华游历青蒙,感慨“惟彼青云,列起高峰。山川络绎,蟠际于东。纵横原险,四达之冲”,并抒发了“原自我作霖雨,沛以润泽乎万松”的士大夫情怀。

清乾隆年间,松阳周安人、明善书院掌教吴国玟(1701~1781)也有题诗《升青云岭》:“步陟青云岭,崎岖难上临。无风还自冷,有日亦成阴。绿树凌青汉,丹霞半碧岑。莫疑天路远,只在此中寻。” 吴国玟掌教明善书院十余年,门下造就甚多。

“莫疑天路远,只在此中寻”意指青蒙山之高。不想,到了民国高焕然纂修县志时,因为松阳十景之一的“塔溪绿涨”赤塔荡然无存后,竟真的“只在此中寻”,将原为济川门外的塔影碧波之景,成功地移植到青蒙村。并题诗并序曰:“塔溪绿涨为松阳十景之六。在济川门外赤塔埠,两堰交通,灌田万顷。春雨初涨,临溪望之,碧色连天,不啻船如天上坐焉。相传昔有赤塔,久被冲废,并城门亦荡然无存。今则遥望青蒙高塔,夕阳倒影,掩映溪流,亦有兴趣。抚今思昔,不免沧桑之慨矣。春水漫漫赋济川,江天一色绿无边。至今赤塔知何处,留得清溪灌万田。”



青蒙负险襟河,含英毓秀。千百年来,青蒙受历代名士钟爱。尤其是青云塔建成后的四百多年来,文曜启祥,接踵青云。1967年,红卫兵欲毁青云塔,所赖村民与周边民众合力保护而得幸免,移植在青蒙的“塔溪绿涨”之景,今尚得以见。

供稿:松阳县档案馆

<End>


松阳发布
浙江省松阳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城市,自古有“桃花源”的美誉,最宜安居乐业。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宜居桃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