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让很多网友震惊不已:
一个五岁的女孩,被爸爸拎着脚脖子,头朝下倒挂在窗外。
爸爸之所以这么做,竟然只是女孩在房间里小便了。
像这样的小事儿,只要家长好好说话,恰当引领,就能解决。
但爸爸的这个举动,明显过激,说不定还会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阴影。
而这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缩影。
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有些父母在遇到一些小事儿时,总是喜欢用问责的方式,来消耗孩子,用关心的方式,来打扰孩子。
但这些以爱为名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开心,还能可能会成为抑制孩子健康成长的元凶。
为人父母,只有学会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才能养育出一个孩子才能能量满满、活力四射的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地铁。
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晕车吐了。
妈妈态度虽然温柔,但却叨叨了这个小朋友一路:
干嘛不吃早饭呀,空腹喝饮料,能不吐吗?
妈妈能害你吗?以后就得听大人的话!
这会儿知道难受了,那也没办法,只能忍着点儿呗……
表面上,这位妈妈是在教育孩子,但说出来的每一句,其实都是在“满足自己”。
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在小事儿上的问责、指导,会在不经意间吸食孩子的能量。
时间一长,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精神上的“霸凌”。
而生活中,还有一种更隐蔽的霸凌方式。
那就是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打着关心的名义,去打扰孩子。
特别是在遇到孩子看书、做作业、复习的时候,会经常推开孩子的房门,去问:
你饿了吗?
你渴不渴?
累不累呀?
……
这种“没话找话”,看似是关心,但却是一种无意识的打扰,会在不经意间破坏掉孩子的专注力。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还讲过一个更有趣的故事。
有次,她和朋友约了亲子局。
从落座开始,朋友就开始温柔地提醒孩子: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后来,男孩有些忍无可忍,就冲朋友大喊:“你很烦呢!”
而这位妈妈,却依然平心静气地“教育”孩子:
“我怎么烦啦?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或许,你这位妈妈没像其他家长一样,遇事儿就疾言厉色。
但这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时刻都在审视孩子的做法,不仅是一种会干扰孩子的独立性,还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逆反情绪,实在不利于家庭和谐。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中招了没?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到他们。
只是,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父亲,他或许只是不知道怎么做,能让孩子长记性,所以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而在地铁上,看到孩子难受的母亲,或许也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让孩子更舒服的方法。
所以,她想要用关心、讲道理的名义,来缓解自己的无力。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指责,会让孩子在不经意间质疑自己。
对于很多小孩子而言,家庭就是自己的全部,小事儿就是自己的生活。
如果父母总是在这些事儿上消耗孩子,无疑会一点点剥夺了孩子的能量。
要知道,大人会有意识的躲开吸食自己能量的人,但小孩子却没办法离开家。
甚至,他们还会因为对父母的信赖,在内心深处不断否定自己。
为人父母,假如不能及时停止自己的不当行为,你的孩子就会停止去爱自己。
所以,每一个做了父母的人,在教育上都要学会克制。
不在小事儿上计较、消耗,家庭才能和谐,孩子才能阳光。
当然,你也有可能从不和孩子计较,还总是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到孩子。
就像沈教授那位总是把注意力时不时拉回到孩子身上的朋友一样。
在生活中,她温柔、细致,尽可能轻言细语提醒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要点。
可这种温柔的提醒,就是在不停地“纠错”。
这种过度的关心,在孩子看来,其实就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满。
毕竟,像吃饭这样的小事儿,孩子自己也能处理好。
你总是出来干预,会让孩子在心底觉得,你不够信任他。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既需要家长给自己留些面子,也需要自己在成长路上去做一些探索。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要知道,家长的关心再好,也要适度。
尤其是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不要随便去打断、指导孩子。
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培育自己的专注力,也才能让你们之间的相处更为和谐。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幸福的孩子?
或许,是父母从不在小事儿上内耗。
这里,既需要父母在遇事儿时调整心态、按下情绪,也需要父母给到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变得独立而开阔。
具体怎么做,以下三个方面,或许值得参考。
1.给孩子试错空间
有位网友说,自己小时候踢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兰花踢碎了。
而且,兰花价值不菲。
这样的事情,放一般家长身上,或许会大发雷霆。
但是网友的老爸知道后,没发火,而是笑着调侃他:
你脚劲儿挺大呀!以后没准能踢进足球队!
接着,老爸还带着他找了一处适合踢球的地方,还陪着他玩了一个下午。
而当他长大后,每次回想到那个下午,都会觉得温暖而治愈。
或许,一个家最好的状态,就是松弛,就是允许孩子犯错。
一句“没关系”,一句“我明白你”,既是理解,亦是关心,还是给孩子兜底的安全感。
毕竟,如果回家都不能感到治愈,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给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2.把小事儿的掌控权还给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比如:
孩子爱吃草莓,想买来吃,家长却认为苹果更有营养,强迫孩子吃苹果。
孩子喜静,觉得看书、画画更开心,但家长却非要逼着孩子出门……
只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关心,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忽视和否定。
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喜好去做事,不仅会内心变得压抑,而且还会缺少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关心的前提,永远都是尊重。
为人父母,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喜好覆盖掉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而自在地成长,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所以,试着把对小事儿的掌控权还给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成长慢慢实现自我。
3.不要用自己的情绪污染孩子
博主@张桐 分享过这么一段经历。
从他记事起,父母就经常会为了一些琐事,吵得不可开交。
父亲买的菜贵了,回家会被母亲各种数落。
母亲饭菜做得不合口味,父亲一边吃饭,一边嘟囔。
在这种氛围下,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压抑、恐慌。
以至于长大后,也开始害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很多人在外人面前,都可以控制情绪,却总是会把各种情绪带回家。
但是,如果一味让孩子来为父母的负能量买单,就会剥夺孩子自带的快乐。
所以,每天进门前,要记得弹弹身上的灰尘,学着把坏情绪留在门外。
这样,才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垃圾,伤害了孩子弱小的灵魂。
看过这么一句话: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母对待小事儿的态度,就像水质。
他们的纠结、焦虑、打扰,都会影响孩子的能量和活力。
试着为孩子提供一个和善、自由、松弛的环境,他们才能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越走越远。
文末点亮【在看】,每个孩子都能不因小事儿而受累,自由健康地成长。
作者: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