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云南 |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政务   2025-01-23 17:10   云南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深刻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苍山青翠、湖泊如镜、鲜花绮丽、茶香袅袅……云南之美引人注目,更需要守护。云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重要生态地位,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云岭大地,绿美云南的生态画卷不断铺展,生态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


德宏州盈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鸟类资源,大力发展观鸟产业。图为位于太平镇石梯村“中国犀鸟谷”内的易危物种双角犀鸟。郑山河/摄


护绿扩绿

全力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上游,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系统多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让云南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赋予云南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


地位之重,对应保护责任之重。云南生态家底丰厚,怎样守住?靠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静如星星落入湖面,动如精灵起舞。海菜花在洱海流域内连片盛放。不只海菜花,沉水植物金鱼藻、底栖动物环棱螺等重现洱海,是自然为十年“流域之治”给出的答案。


从“一湖之治”转为“流域之治”,反映出云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保护理念之变。为保源头活水来,洱源建成3万多亩人工湿地,推广种植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发展产业时,生态考量是放在首位的。”这已成为洱海流域干部群众的共识。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补齐“两污”治理短板,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治污为重、扩绿为基的思路产生实效:全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定在98%左右,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森林覆盖率达55.25%,许多村寨推窗见绿、四季见花,生态之美丰富了生活内涵。


涵养生态之美,离不开多样的生命。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30余处,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同时摸清资源家底,持续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成果,亚洲象“北上南归”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修复栖息地、开展科学监测等努力,让迪庆州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增长到14个,个体数量占全国的65%;寻找、发现、保护、繁育,漾濞槭、大树杜鹃、滇藏榄等极小种群植物从濒临灭绝到实现“成千上万”;近4万只红嘴鸥每年如约抵昆,与游客亲密互动……从高山峡谷到热带雨林,彩云之南生机勃勃。


成片的海菜花在洱海水面盛放。杨继培/摄


向绿而“型”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云南坚持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两岸群山巍峨,峡谷中江河奔涌向前,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资源。放眼云岭,“风光”正好,绿能澎湃。


2024年12月24日,富民县罗免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首批风光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2024年,云南电力装机突破1.5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1—11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6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绿色能源优势明显。


发挥绿电和矿产资源优势,云南加快形成绿色铝、绿色硅、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链,“绿电+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坚持降碳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成为现实。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在一项项技术革新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改造、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大型硫酸泵的节能改造……2024年,云天化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实现每年节约上千万千瓦时电,年节约2.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3万吨。昆明市挖掘节能降碳技术潜力,分类、分行业开展精准能效提升行动,工业产业含绿量更高。


绿色低碳发展,也落脚在生活的点滴之间。洱海流域,每天近2000吨牛粪、秸秆、餐厨垃圾送达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及流动收集点。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门的是垃圾,产出的却是有机肥料和生物天然气。这些产品不但每年为公司带来约6亿元收入,还助力养殖户连年增收。


怒江峡谷两侧的咖啡林中,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镇新寨村初漾咖啡庄园负责人邵维宾正在检查瑰夏咖啡的滴灌设施。“精准施肥,精心管护,我们小村寨里的咖啡香也能博得满堂彩。”


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咖啡园地生态化改造和滴灌等设施改良,以及精细化管护方式的推广,云南咖啡精品率连年提升,成为一张响亮的地域名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加强科技赋能,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云南正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


位于富宁县的绿色铝产业园区。张文峰/摄


点绿成金

延续人与青山的约定

为了拍鸟,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村村民飘海把相机从2000元更新到2万元。也因为拍鸟,飘海的“鸟塘”实现年收入20万元,还能反哺村庄建设。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云南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


鸡枞、见手青、松茸……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云南孕育出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可食用野生菌种类占全国的90%。


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2024年,楚雄州出台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规范野生菌采摘,建设资源保育基地,组建野生菌产业技术研究所,联动“野生菌+旅游”,小菌菇串联起更多产业,带动更多百姓增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助力。


不只野生菌,依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梯田,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等等,都成为云南深入探索“两山”转化、以良好生态创造多元价值的生动注脚。


“两山”转化,也需要量化生态价值。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云南、贵州、四川)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2024年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已启动第二轮。依托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云南加大投入力度,拆除流域内小水电站、修复矿山等环境脆弱区、建设“两污”处理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赤水河(昭通段)流域生态明显改善。


十几年前,赤水河支流经过村庄,却成了“垃圾传送带”;冬季因小水电站截流,鱼类无法回溯产卵。而今,好消息不断传来:赤水河(昭通段)出省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优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长薄鳅重现赤水河,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


云南加快推进绿电绿证交易及消费认证、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开展优势产品碳足迹核算,绿电价值凸显,实现“点碳成金”。十年来,云南省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稳居全国第1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云南必将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昆明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昆明。昆明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需要您的关注、支持与参与!环保投诉举报热线:1234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