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这段话,从小听到大,但每个生命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其实现代生活中反了过来。先学经典,先学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运用,掌握。但现在呢,每个人口中的一句“你不能不考虑现实压力”,造成了现在的氛围 - 先考高分,先学技术,每个阶段都不知所以然,等到20-30岁,犯很多错,迷茫,才开始重新学怎么做人做事。
每天都对“不惑”有着新的体会。以前总觉得太坚持自己会过于固执,但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一定要坚持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观主见,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去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框架,这是我体会的“不惑”。
最近在求职,倒也不是说就是为了赚钱才挤破脑袋去争取,是真的想学一些和以前不同的东西,有一些跨领域的积累。
很多前辈站在他们奋斗数年已经获得成功的标准上,都在告诉我,机会很重要,要学会判断形势,踩在风口浪尖上。
我认同,我完全认同。
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你得真的有料啊!最近流传很广的词“沉淀” - 没错啊,我觉得就是要去全面地了解市场,选择性的学习,有目标的积累,这样当你踩在风口浪尖上才能腾云驾雾而不是摔跟头。
急于求成,可是欲速则不达。
谁不想有钱呢,但有多少钱才算有钱?这个衡量标准只能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
说个极端的例子,我见过千万的身家的人,住着几百万的房子,但每天忙的焦头烂额,为了赚到过亿的财产。每天在为自己的“后路”打算,想着50岁了赚够了,就可以自由的去环游世界了。
别说50了,我18岁那时说走就走,说尝试就尝试的勇气,我现在才25就已经被削弱了一半。我一直觉得,危机意识一定要有,后路要给自己留,但勇气这个东西,年龄越大越成反比。
打个比方:从16岁起一直过着动荡的生活,每个国家和城市待的不超过4年。今天做着一个行业,明天要是有了更有兴趣的东西,我甚至可以从头再来学起。但我提倡做事有头有尾,做到至少每个经历尽力而为之后能给自己一个交代的程度。世界这么大,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如果是潜心钻研,那另当别论;但如果是做的焦头烂额,抱怨但又害怕离开就没有前路,那我觉得人还是要相信人类的潜力,相信自己的潜力。因为总能找到路子,一辈子这么长,总有求人的时候,但没到为温饱发愁的时候,我觉得、我觉得啊,还是要竭力享受当下的。
谁又能说谁对谁错呢?自己的生活,尽力就好,开心都是相对的,标准哪还有硬性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如果每个人都有着求知大于求财的欲望,这个世界会不会更丰富有趣而不是大部分人所感受的死气沉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人曾有这如此宏伟的志向和使命,我等凡人众生又哪怕有那么点超乎现实的远大抱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