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崔先生驾车行经大洋东路与河阳路交叉口时,看到西往东方向红绿灯杆上多了一个新标志牌:绿波速度。崔先生按照标志牌上的绿波速度(40-50码)行驶通过了一个接一个的绿灯。
一个小时后,办完事情回来的他反方向通行,又见路口绿波提示,按捺不住好奇心的他同样按路口引导速度行驶,一路过来也都是绿灯,“一脚油门踩到底,一路畅行的感觉,真妙啊!”崔先生情不自禁地夸赞。
类似的情况不单是大洋东路,在临海主城区柏叶路、东方大道、临海大道及乡镇351国道、滨海第一大道、余温公路等多地都是如此。
“这是我们交警部门规划设计的‘双向绿波’路段,驾驶员只需遵循指示牌引导的绿波车速行驶,便可一路绿灯通行,无需时停时续!”临海交警大队科技中队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临海交警大队坚持民意导向,聚焦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以品质交通畅行工程、“保畅护安”专项行动等为抓手,着力在基础设施、信号配时、交通组织、堵点治理四个方面做好“加减乘除”,多维度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人文”的高品质畅行交通体系,全力保障民生出行。
截至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38.2万辆,排名台州第2,而交通拥堵指数仅为1.17,畅通率台州第2。
临海交警主动参与城市交通建设规划,大力推动351国道、灵江大道、伏龙大桥等主干道路建设,构建“七横十二纵”主干路网,串联中心城区各功能组团,紧密五大区块连接。近三年,主城区累计新建道路19条,总长14.7公里;打造“快速路”,串联主干道。以“G351-秀野路-靖江路-临海大道-东渡路”环线为内圈,以“环城北路-G351-G104-江南大道-九州大道-S204”环线为外圈,构建“双圈+放射”快速路网,通过高架、立交进行衔接,进一步提高路网通达性。
组建专业交通信号配时团队,根据辖区道路通行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周期精密计算、深度优化相位相序、精细调控绿信比,对柏叶路、大洋路、临海大道等道路实施道路的平峰时段进行双向“绿波”设置,共涉及18段双向“绿波”、6段单向“绿波”,灯控路口85个,总里程为95.1公里;其次,调节“黄闪”信号灯,实现夜间少停。
着力构建区域“微循环”。在商场、医院、学校、景区等易拥堵以及老城区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的区域,采取单向交通、微循环等交通组织模式,减少交通冲突,盘活背街小巷等“毛细血管”。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节假日期间采取微循环交通组织模式,可有效减少交通冲突点21个。实施路口“微改造”。会同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等部门组建专业治堵团队,对交通拥堵路口开展全面调研,“一点一策”制定整改方案,通过车道拓宽改造、设置可变车道、左转车道右置等小措施提升路口通行能力。目前,共有6个路口设置可变车道,5个路口左转车道右置。
推行停车“微调整”。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熊出没欢乐港湾等热门旅游景区新建停车场5个,增设停车位9000余个,有效解决景区节假日停车难问题。在停车资源紧张的学校周边推行“海绵”限时停车位,结合道路通行状况,采取分段、分时、分车辆类型停放管理,在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扩充停车资源。
科学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对不合理的中央隔离、机非隔离设施应拆尽拆,对不必要的减速杠应除尽除,防止过度安装影响通行体验。今年以来,累计拆除道路中央隔离护栏3.6公里、减速杠315米。
推进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应用,实现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快速排查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状况,搭配铁骑网格布警落实快速处置,确保各类“路障”快速清除。今年以来,主城区交通警情处置时间平均仅需8分钟。
消除“陋习”,加大对机动车加塞、不按规定让行、开车玩手机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散步式”过斑马线等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劝导教育,推进车辆乱停乱放以及“僵尸车”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道路通行秩序。今年以来,共查处机动车违停2.5万起、开车玩手机1.2万起,清理“僵尸车”83辆。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交管工作的发力点,“疏堵治乱”工作永远在路上。
临海交警将持续发力,全警动员、全警上阵,全身心投入到疏堵保畅工作中,尽心尽力为辖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交”相辉映,“警”心为民
“加减乘除”打造城乡畅行交通
您的认可
就是对公安工作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