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伟 重庆市名中医,重庆中医骨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任中医师(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骨科专委会脊柱、创伤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全国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康复学会肿瘤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骨科专委会足踝外科学组副组长。其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渝州正骨诊疗术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6年,中医手法复位技术独到,特别是对陈旧性骨折手法骨折复位有深入研究,擅长诊疗脊柱、矫型、小儿骨科、肿瘤疾病等。
医药导报:您是如何走上从医之路的?
漆伟:我父亲是医生,儿时我经常翻看他的医书,对有关人体结构的描述很着迷。所以高考时,我就报考了医学专业。
医药导报: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和“渝州正骨诊疗术”的故事吗?
漆伟:1988年,我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工作,非常幸运,我的第一任老师刘宏君是“渝州正骨诊疗术”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刘老时常告诫我们:作为医生,对待每位患者应感同身受,竭尽全力帮他们解除痛苦。最初跟刘老学习时,我24岁左右,但我的手力气远不如当时已60多岁的刘老。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到,为了练习手的力量和灵活度,刘老日常都会练功,最开始双手插胡豆,然后插豌豆,插大米,插小米,最后再插沙子,经年累月练习,就可在骨伤复位中达到“力从手出”,顺势而动、灵巧随心,实现更好的诊疗效果。
医药导报: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渝州正骨诊疗术”吗?
漆伟:“渝州正骨诊疗术”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开埠后,当时的较场口、储奇门一带,是川东乃至西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周边药店、诊所林立。其间河南少林寺刘鹰子、四川名医吴棹仙、钟鹏、冉雪峰等先后入渝在这里开设诊所,开启了“渝州正骨诊疗术”的发展历程。在他们的感召下,我的老师刘宏君先生等先后来渝拜入师门,继承衣钵。1956年,在重庆市渝中区保安路268号,世安堂诊所等4个诊所联合成立了渝中区中医骨伤联合诊所。1958年,诊所迁入市中区新华路498号(现较场口院区),成为西南地区成立最早的一所骨科专科医院——“市中区中医骨科联合医院”(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前身),跻身全国最早成立的五所中医骨科医院之一,与洛阳正骨、海城正骨、佛山正骨等齐名。
上世纪60年代,医院专门成立科研小组,开展学术总结,编写《中医骨科临床验方集》,形成“渝州正骨”四法:灵巧手法、动静固定、内外用药、导引练功,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
上世纪6、70年代,朱忠庆、郭剑华、朱正刚、洪波等一批医学院毕业生陆续进入医院,在老一辈名师口传心授下,继承和发展“渝州正骨诊疗术”。他们刻苦钻研,在X光线下学习复杂复位手法,提高复杂骨折治愈率,开展骨牵引术等,结束了医院“见血不治”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经过中医药高等院校系统学习的医学院毕业生进入医院,掀起了“渝州正骨诊疗术”开拓创新的阶段。作为“渝州正骨诊疗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在老一辈专家指导下,大胆引进现代骨伤治疗技术和现代诊疗设备平台,融贯中西开展创新,形成“理伤寻踪、思量寻法、巧灵准稳、功位相宜”的“渝州正骨”新四法。
上世纪90年代,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建院40周年前后,医院组织专家对医院的传统特色诊疗技术进行概括总结,开始将“渝州正骨诊疗术”作为医院的一大学术品牌。于是,医院专家们将“渝州正骨诊疗术”的历史、技术特点、独特手法等,与现代医学技术密切联系融合,主编《渝州正骨》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百余年来渝州正骨有关理论总结提高升华,创立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及理论体系。2019年,“渝州正骨诊疗术”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申报将“渝州正骨诊疗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药导报:从医这么多年,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病例故事?
漆伟:上世纪90年代,当时重庆很多地方没通高铁,乡村公共交通极为不便。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一个在山上采药的农民,因采药从约四五米高的树上跌落。当时患者肩关节完全动不了,并出现肿胀。事发时间是下午5点左右,村里公交已停运,下不了山,无法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患者曾找我看过病,有我的联系方式,他的家人就拨通了我的电话。我在电话中详细了解事发经过、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等,综合判断患者是肩关节脱位。于是,电话口述操作方法指导患者家属用手牵脚蹬法进行关节复位。3天后,患者来到我的门诊,拍片子检查关节复位情况,关节恢复很好。这个故事让我觉得特别难忘的地方是,作为医生在充分掌握骨伤正骨治疗精髓后,当我把正骨复位的知识和方法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能够上手操作,及时快速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如果按正常就诊流程,患者可能需要一天半左右才能到医院复位治疗,复位前必须一直忍受关节脱位的痛苦。
医药导报:您开创性提出“定向折骨法”治疗陈旧性骨折,“金针拨骨术”治疗关节内骨折等,请简单介绍一下。
漆伟:上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定向骨折法”治疗陈旧性骨折,简单来说就是将陈旧性骨折重新折断变为新鲜骨折再次复位。“定向折骨法”充分融合中医正骨和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操作中,需医生充分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骨折畸形愈合情况、神经血管分布等,在麻醉下进行定向折骨,此疗法可不开刀手术,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常见陈旧性骨折并发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启发,为解决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困难的问题,我和团队开始开展“金针拨骨术”研究,形成关节内骨折新的正骨复位手法。它的方法是将特制的针插入病变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旋、拨等方法,使关节内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此法创伤小,可使骨伤恢复周期大幅缩短。
医药导报:临床上,您还有不少发明专利,在胸腔外用固定带等医疗用具发明中,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呢?
漆伟:这些发明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临床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胸腔外用固定带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病人病情灵活设置固定板,同时搭载外用治疗药物的胸腔外用固定带,它既可以起到固定胸腔的作用,还可以骨伤治疗载药,大幅提升疗效。
发明桡骨远端功能夹板是因为传统夹板无法统筹兼顾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以及腕关节活动的需求,佩戴时间一长,因腕关节活动频繁夹板就松动了,骨折愈合就不好,再次移位。而桡骨远端功能夹板则能够对腕关节进行牢固固定,避免了这个问题。
医药导报:您认为“好医生”的标准是?
漆伟:医生,首先是一个人,做医生要先学做人,医生必须要有一颗仁慈之心,有宽广的胸怀。一个好的医生,要始终保持为病人服务的初心。医生开展的治疗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得到患者的肯定,患者高高兴兴出院,这对医生就是最大的欣慰。
记者 夏冰冰 通讯员 王科竣翔
编排:黎昕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