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特殊时期最著名的毛主席画像,一度印刷了9亿多张,比当时全国总人口都要多。
可画像本身却非常奇怪,不仅让当时的人们摸不着头脑,就连毛主席本人都不满意。这样一幅“奇怪”的油画,为何会传遍大江南北,最后成为了世界上印数最多的油画呢?毛主席有很多画像,而这幅《毛主席去安源》虽然是主席的画像,可仔细看就会发现,画上的毛主席,既不是青年时期,也不是中年时期,更不是老年时期,几乎算得上是“三不像”。1967年,北京正准备筹办一场主题为“毛泽1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的刘春华幸运地被选派参加筹备工作。组织分给他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也十分光荣: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就这样,为了完成任务,他来到安源煤矿体验生活。经过一段时间和老乡们的接触,刘春华心中有了一个基本构想,但很快,他也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毛主席1921年来到安源,当时只有28岁,如果按照年轻时主席的照片来绘制这幅画像,很多人会接受不了。
他决定把毛主席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形象结合起来,把各个年龄段最有代表性的特点组合起来。这样一来,虽然画像不像青年,也不像中年和老年,显得有些“三不像”,但人们一看,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这是毛主席。有了想法,刘春华立刻行动起来,根据从乡亲们口中听到的信息,他完善了各项细节,创作出了这幅画。油画刚刚问世,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参观展览的群人们对这幅油画推崇备至,留言写满了整整4大本。人们希望这幅画能够出版,有人甚至说出版后要认购几百张。在中央的认可下,这幅画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红极一时。家家户户都悬挂着这幅画,就连周总理住室里唯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它。然而,在看到画像时,毛主席却提出了异议,还表现出了一些不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画家询问老工人,毛主席当年穿的什么衣服时,老人家说不清,但他们告诉画家,先生身份的人一般都穿长褂,而且他们肯定毛主席脚上穿的是草鞋。但在绘制前,画家认为一身长衫配一双草鞋好像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决定将草鞋改为布鞋。但在看到画中自己的穿着时,毛主席却提出了异议和不满。主席评价说:“神气还像我,只是这衣服太好了,我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大衫,都是旧的,没有这个好。”主席的评价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在人们中间逐渐传开。从此,对《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宣传也就开始降温了。即便如此,这幅画的价值依然很高,1995年秋天,画以550万元的高价在北京拍卖。而另一幅由作者亲手临摹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至今仍保存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