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乃粮食安全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稀缺,为此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近年还划定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并制定严格保护措施,严禁 “非农化”。多部门持续发力,对乱占耕地建房 “零容忍”,众多违法占地建筑被拆除复耕。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耕地保护日益严格之际,耕地撂荒现象却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家又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出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耕地保护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严上加严,国家明确要求对乱占耕地建房“零容忍”,对以各种名义违法占用耕地的建筑坚决拆除、毫不含糊。但让人十分不理解的是,一边是耕地保护严上加严,违法占地建设被大量拆除复耕;一边却是大面积耕地撂荒、无人耕种,那么如此严格的耕地保护还有没有必要?这背后主要有四点原因值得探讨:
1. 粮价低,种地难赚钱。这是耕地大量撂荒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近年来农资、人工费用越来越高,但粮食价格一直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种地如果风调雨顺还能稍微赚点,反之就有可能赔本,造成种地的热情不高。
2. 农民收入渠道增多。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收入多元化,随便做点事挣的钱都明显高于种地的收入,导致农民不把种地当作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依靠,有的交给老人打理,有的干脆撂荒不种。
3. 土地流转没有铺开。当前,国家鼓励土地的出租、转包、入股等形式的流转,目的就是解决部分土地无人耕种,但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导致农民觉得流转不方便,流转后不放心,土地宁可荒着。
4. 耕地撂荒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相关法规明确土地撂荒如果超过2年,村集体是可以收回的,但这一制度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执行也并不严格,有的即使土地撂荒也能照常领取农业补贴,没有让农民形成珍惜耕地的自觉意识。
耕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的生存根基和精神寄托。当前部分耕地撂荒虽为暂时现象,却也敲响警钟。我们脚下的这片耕地,承载着先辈的汗水与希望,更是咱们农民安身立命的底气。
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看法
【热门推荐】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大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