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又到了,今年的这个十一国庆黄金周,大家都要参加几个酒席呢?小编今年还算比较幸运,目前也就被通知有一个孩子的周岁宴要参加。
不管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里,家里遇到喜事了都是要办酒席的,其初衷就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热闹一下。这也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只是如今很多的习俗都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甚至还变味了。
比如现在农村里办酒席,就多数是选择去县城,或者是城里的酒店、大饭店办了,这样更为方便了,当然了也更有面子。直接当甩手掌柜了,订好酒店,点好菜就可以了。
然而很多的农民对于去城里吃酒席,却并不怎么感兴趣。更多的人宁愿在农村里吃三五百元一桌的酒席,也不太愿意去大酒店吃上千元一桌的。
特别是一些年数大的老人,对此更是颇有意见。这又是咋回事呢?去城里的大酒店吃饭,不是更有面子吗?这背后,蕴含着诸多耐人寻味的缘由。
首先,是出行的交通方面不太便利。
农村大多位置较为偏远,而本来就交通不便,比如去城里的酒店参加酒席,往往需要辗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
像小编这里先要坐车,或者是步行到镇上,然后等车再到县城。到了县城还要在坐车去酒店,因为一般镇上的班车到城里也是去车站,是不会带你去酒店的,这样就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腾。
他们可能不熟悉复杂的公交路线,也不舍得花钱打车,可能还真的会迷路。关键是还有一些老人,一上车就晕车。其吃酒席的话,吃的东西会全给吐出来,实在是折磨人。
而在农村举办酒席,左邻右舍只需步行几步就能到达,方便又快捷。即便是稍远一些的亲戚,也能通过自驾,或者是打个摩托车前来,无需为交通问题犯愁。大家齐聚一堂,热热闹闹,没有了路途的奔波与疲惫。
其次,农村酒席的自在,是酒店无法比拟的。
在农村,酒席通常在宽敞的院子或者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举行。没有酒店的拘束和压抑,人们可以尽情地谈笑风生,大声喧哗也不会觉得不妥。
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自由奔跑,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而且这也是办酒席的初衷,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大家都是自由自在的。
而在酒店,虽然环境优雅,服务周到,但人们往往需要遵守各种规矩,不能大声说话,不能随意走动,孩子们也被限制在座位上,失去了很多乐趣。
特别是很多的酒席,都是临近饭点了才赶到,因为去早了可能连坐的位置也没有。大家就是匆匆忙忙来吃个饭,吃完饭就又要匆忙赶回去。这种拘束感让酒席变得有些生硬和冷漠,少了那份浓浓的人情味。
最后,酒店的饭菜虽然好看,却未必好吃,很多人还抱怨吃不饱。
酒店的厨师往往追求菜品的外观精美,注重摆盘和装饰,却忽略了味道的本质。那些精致的菜肴,虽然让人赏心悦目,但吃起来却可能缺乏灵魂。并且这样的菜品,多数没啥分量,每人还没吃几块,就已经光盘了。
而农村酒席的饭菜,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家的味道。掌勺的大厨通常是村里经验丰富的师傅,他们熟悉当地人的口味,懂得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佳肴。
那些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鲜嫩可口的炖鸡、香脆的炸丸子,每一道菜都充满了烟火气,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是这样的饭菜,都是大锅大火烧出来的,味道好吃不说,分量还很足,能够让人们吃得饱饱的。吃不完的,还能打包带回去,这也是吃酒席的习俗之一。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农村酒席,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在这里,人们可以见到久未谋面的亲戚朋友,重温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大家一起帮忙筹备酒席,洗菜、切菜、烧火、上菜,分工合作,其乐融融。这种团结互助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而酒店的酒席,虽然服务周到,但却缺少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温暖。
而且时代不同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像几十年前了,去谁家吃酒席就像是过年一样。而现在多数人吃酒席,并不太在意吃的是什么,更主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也对亲情的重视。很明显去城市里酒店吃酒席,就缺乏了这些味道。
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的老人宁吃农村三五百元一桌的酒席,也不去酒店吃上千元一桌的,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味道,有他们向往的自在,更有他们珍视的情感。对此,你们怎么看呢?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