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高铁
大家都知道它又快又稳
那么
在它跑起来时是如何给它供电呢
答案就是
↓↓↓
高铁采用了先进的电气化技术
通过接触网供电
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驱动列车前进
11月8日至9日
由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承办的
202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
电气化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在荆州召开
300多人汇聚荆荆高铁现场
实地观摩这条湖北高铁上
先进的电气化技术
两大“神器”全国首创
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智能工作站,现场人员介绍,荆荆高铁上成功应用了该局全国首创的接触网腕臂/吊柱和吊弦智能安装装置两大“神器”。
早在2018年,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开始自主研发接触网腕臂/吊柱智能安装装置,经过张吉怀、福平、贵南等多个项目迭代,在荆荆高铁首次成功使用。这也意味着该装置与腕臂预配、吊弦预配装置组成上部施工整体解决方案,从工厂化生产向自动化安装继续迈进,开创铁路电气化施工的新阶段。
“以前要将重量接近400多斤的吊柱举到隧道顶部固定,需要至少15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工程师李勇告诉记者,如今智能安装装置采用拟人柔性技术,辅以机器人手臂,实现人机协同、精确对位,只需2人操作,25分钟就能安装一根吊柱。不仅较人工效率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人工安装的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情况,还提高了工艺标准,克服了高温、高湿、严寒等恶劣环境影响。
荆荆高铁电气化建设实现数字化贯通
据介绍,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以“基于数字贯通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技术”为核心,在中老铁路,首次提出“数字贯通”理念;在贵南高铁,完善了两大信息化平台,迭代升级了“七大智能工装”;在成宜高铁,将数字贯通技术延伸到了交付运营阶段;在荆荆高铁,将数字贯通技术向两端延伸,有效推动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了电气化铁路“数智赋能 建维一体”的前进步伐。
在荆荆高铁项目,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打通设计、施工、运维之间的“堵点”,实现了从施工准备、工程测量、计算修模、预制预配、安装调整、试验检测、交付运营等七个阶段全过程的数字贯通。
比如,调度大数据平台以管理驾驶舱的形式集中进行工程进度管理、视频化调度指挥、视频监控、安全质量管理、物资机械管理、成本管理和物联网工装设备管理。它可在工程各阶段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智能工装设备信息交互,下达生产参数、派工指令,接收测量和生产数据、状态,对智能工装进行调度指挥、监控。
两年来,77公里的铁路线上,1000多名建设者在供电站、变电所、接触网等工地有条不紊推进。建设者们头戴智能安全帽,在大数据平台上,只需用鼠标轻轻点拨,就能实时监控,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管控。
比如,运用BIM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孪生,优化线缆走向、布局,美化工艺、工法,通过数字化体系将设计数据、现场参数、设备材料型号统合一体,创建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
与会专家还观摩了十里铺牵引变电所,细致观察母线工艺、所内排水、缆线排布、电缆支架等精品建造与创新工艺,对12项优化施工方案、32项施工工艺的提升表示认可。
新闻多一点
10月25日8点20分,随着55304次试验列车从荆州站驶出,荆门至荆州高速铁路(简称荆荆高铁)在联调联试圆满结束后正式开展运行试验,进入开通倒计时。
荆荆高铁连接荆门、荆州,新建正线长77.479千米,全线设荆门西、沙洋西、荆州3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通车后,荆门至荆州铁路旅行时间将压缩至20分钟左右。武汉至荆门旅行时间将压缩至2小时以内。线路建成通车后,湖北17个市州将迈入“市市通高铁”的新局面,而荆门通过荆荆高铁接入沪汉蓉铁路,将与全国高铁网联通。
荆荆高铁建成后,江汉平原将增加一条北上快速通道,加快荆州、荆门、襄阳三座城市一体化进程,强化荆门与省内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提升湖北“连接东西、辐射南北”枢纽地位,对完善鄂中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江汉平原经济发展、湖北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