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研究能力,培养教育人才,11月8日,由聊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传媒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术报告会在综合实验楼演播厅举办。活动特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现民作主题为“教育研究中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报告。此次讲座由传媒技术学院院长郭峰主持,我院部分教师、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开始前,郭峰院长对杨现民教授的专业造诣和学术权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报告中,杨现民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数据的伴随式采集。他指出,教育大数据采集技术体系已日臻完善,包括四大类、十三种常见数据采集技术。伴随式数据采集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优势在于无干扰、数据量大、低成本、高效率、多模态,能够支持更多元、更深度的研究分析,同时保持研究本真,结果可信度高。
在教育研究数据的分析方法方面,杨现民教授介绍了教育研究数据的通用分析框架,包括情感态度、知识学习、思维能力和过程参与等多个维度,并列举了基础统计分析、文本分析、认知网络分析、情感倾向分析、活动轨迹分析等十种常用分析工具。他强调,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知识壁垒逐渐被打破,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差异。
此外,杨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和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用户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学习过程数据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价研究、基于开放社区的在线教育公众认知与态度分析以及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小学智慧课堂互动分析研究。报告最后,杨现民教授提出了五条建议,包括转变研究观念、提升数字素养、坚持教育价值优先原则、推进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和倡导研究数据分享文化。他鼓励大家积极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研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在问答环节中,杨现民教授基于学生的疑问进行回答。他强调做研究时不要被某个工具绑架,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设计,只要能达到研究需求,任何工具都是好工具。
最后,郭峰院长总结发言,他表示,杨现民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次报告不仅详细介绍了数据研究技术及其分析方法,还基于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数据研究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学院将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杨现民,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起草人。主要从事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网络学习资源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报纸文章等19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0部,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参与多份国际、国家与地方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起草与多个教育软件系统研发。
文稿 | 顾俸平
校对 | 郝梦茹
责编 | 徐新敏 吕咏琳 周子茵 刘慧晴
审核 | 秦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