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翻了翻知乎,被一个高赞的鸡娃理论气笑了。
问,现在一线城市鸡娃家庭,孩子真的很牛吗?学前快乐教育但零基础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们吗?
有一条回答是:3、4岁的小朋友没有微信,没有抖音,没有小天才,专注力强于成人,而且没到初中叛逆期。因此趁着这个时间,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了。现在鸡不动的,长大以后更不可能鸡。
答主很贴心地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谷爱凌3岁开始学滑雪粉碎性骨折。所以滑雪肯定不是她自愿的,是她妈连哄带骗推上跳台的。被鸡10年,13岁拿了全国冠军,成为了雪圈同龄的佼佼者。到了青春期叛逆了,也不怕,因为自己都放不下这份成绩,喜欢不喜欢只能一路走下去,最后挣回了妈妈投入的百万美金的成本。
另一个例子出处不明,有点可疑。
所以得出结论:
鸡娃,要趁早啊。那些号称尊重孩子天性自然发展的说辞,无一例外是父母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
看完这个回答,我终于知道那些不断鸡娃的道路上,一直用「年龄段」进行降维打击的需求是怎么来的了:
三岁不读唐诗三百首,四岁英文词汇没到1500,五岁还不能搞定奥数有理数,娃的未来基本就是个梦了。周围都是被鸡出来的神童学霸,就算你是名校毕业的毕业,那也没用,根本追不上人家。
那些口口声声说小孩是躺赢的牛娃,都是骗你的。小孩大多数的能力,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她还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例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了一圈才小有成果。
不知道有没有人告诉她:语言学习有沉默期。不然小孩出生就应该会喊妈了,为什么还要等上几个月才开口说话?
所以,答主被海淀家长怼了。
从小看英文书的小孩都是家长带着刷分级读物,刷完2000册也没什么骄傲,因为都是绘本看图,简单词汇和简单句子的不断重复;
听大量的材料并没有什么卵用,小孩听不懂就会抓瞎,英文故事和钢琴曲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可能突然就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叽里呱啦?
两三岁识字过百的,在宇宙的中心海淀五道口都是少数。确实靠全职妈妈「指读文字」培养的,但光识字也不是人生的优势,中国常用汉字3000个,哪个三年级的小孩不会读写?
自主阅读就更不值得炫耀了。五六岁的小孩,读得再多也都是绘本里打转,不然你以为字认识了,就能读《史记》,看狄更斯吗?认知水平真没法鸡。
之前我采访高考学霸,16岁进清华的小孩,生活都不能自理,读书肯定得随身带着妈。
还有,那些幼儿园就带娃刷方程的牛妈,奔着丘成桐班的方向培养,为什么后来都消失在了朋友圈?
是人格发生了转变,低调又内敛了吗?不,是被鸡的娃越长大和别人的差别越微弱,优势殆尽,实在拿不出什么可晒了…
这就是朋友圈里那些鸡娃领袖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说,抢跑并不是一种优势,反而是一种负担。
不过,我也不信这个世界上有躺平的哈佛妈妈和靠睡眠质量好进斯坦福的小孩,大多出类拔萃的娃,确实都是经过了父母的精心规划。
但是,真正让他们在升学路上跑赢大多数人的,并不是规划。
他们的爹妈分享成功的喜悦,从来不会讲自己的家庭情况,好像小孩躺赢同龄人,无需努力全凭智商。但,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儿呢?
就拿美高申请来说吧,如今圈子里也是美国顶尖十校联盟遍地,家长不懂就觉得这是鸡娃的胜利。但实际上呢?都是金钱的胜利。
因为这些学校大多已经被美国精英阶层占领,一个外国人想要破圈…我问了一下做申请的朋友需要什么条件?
朋友说,首先,你需要一个无死角的小孩,学业优秀是最低门槛,然后通晓艺术玩转体育,不能只是略懂必须擅长精通,还要吃苦耐劳睡眠少…
为什么呢?同学都是只睡4-6小时的小霸王电池长续航,你多睡两小时可能竞争过人家吗?不能。
然后,全能小孩的家长拿到了面试资格。面谈,说好听了是了解一下教育理念和价值三观,但实际上是刨根问底,研究家庭资产够不够达到了顶尖美高的水平线。
从企业CEO到管理十几亿基金,也不乏活跃的大学教授…还得都是名校的第一学历(注意,是第一学历哦),从哈耶普斯到国内的清北,都是这样的候选人。
你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普通家庭,就算胎教开始鸡娃卷到了卵子,又能有什么竞争力?
有个妈妈给小孩申到了一个很好的初中,圈里人找她分享经验,她笑了,没什么,就是不停地给学校捐钱,最后捐成校董而已。
读到美高故技重施,找了TOP10之一开始撒钱,然后成功当上了校董,送娃入学,套路玩得滚瓜烂熟。
她还为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刷一个藤校的校董鸡一个藤校的娃。
现在你知道爬藤成功的都是什么人了吧。
有一个申普林斯顿成功的娃,托福SAT近乎满分不值一提,只说essay附了一本自己出的物理书…
人家怎么小小年纪就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一问才知道爹妈都是清北的教授。
哪里都有弯道超车,但家庭差异靠提前鸡抹平不现实。因为一旦跑起来,人家开的是法拉利,你开的是拖拉机。
所以,有时候你自以为看到了真相,但却不是全部的真相。
前一段时间,我有个决心躺平的朋友突然很焦虑,问我三岁学术规划从何做起。
她说她有个前同事前几年当了全职妈妈,把职场的一身技能都用于带娃。
她本来不以为然,但最近对方晒了下成果,比自己小孩大不了多少但一口流利的英文,到处拿演讲比赛的奖牌。
躺着她如同被电击,娃不行原来是当妈的不够努力!病急乱投医,照抄对方作业但是觉得心里没底。
我一看小孩英文水平确实不错,一看就是被刻意培养过。
然后打听了一下她的英文学习路线,胎教磨耳朵,3岁开始上各种课,每天日程连轴转,母女俩就像个陀螺。朋友啧啧赞叹,说这才是为了教育付出。
等等,4岁半带小孩去了美国,读到疫情前才被迫回国?
我说你这个同事家境不错吧,她说是,老公事业有成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所以两口子啥也不干,专注于鸡娃大业。
我暗暗叹了一口,说你如果陪娃去美国读两年,小孩口语也不可能差。
我发小去英国访学,带着娃,根本没时间管他的学习更没时间鸡娃,回来后孩子的英语基本就没问题了。所以你卷有什么用?别人有的是办法。
有人说,想在学习这条路上跨越阶级,小镇做题家到大城市上班族完全行得通,但大城市上班族到藤校PHD,几乎不可能。
因为最终决定一个小孩上限的,是爹妈的眼界、格局,还有家庭的资源差。
北京顶尖公立国际部的学费看着不贵,但招到的学生也都是非富即贵。如果说高考还有机会寒门逆袭,那藤校之路绝对都是家庭实力的体现——
光说从小英文教育所付出的成本吧,动辄就是送小孩插班幼儿园,读小学读美高,去游学夏校,而不是爹妈亲自下场读上本绘本,对他们来说,那样也太低效。
就算你熬得住苦,你有纯正的英音美音吗?
还有爬藤爹妈口中被轻描淡写地体育鸡娃。
有个北京鸡运动圈里的家长说,大家普遍认知是从小打好基础(力量,核心,体能,敏捷等等),然后按发展规律接触各种运动,到十来岁的时候最终选孩子最有兴趣也能出成绩的专业。
你看到的是谷爱凌规划了滑雪,但在前面鸡那些基础是非常庞大的花费(时间,精力,金钱)。这些一般的中产家庭能拼得动吗?
抢跑鸡娃,本质上和年薪20万强送小孩进8万一年的幼儿园一样,都是家长没端正好心态。
我最近又重读了《私立小学闯关记》,位于日本上流社会的单亲妈妈送小孩进顶尖名校,走高压教育,最终失败的故事。
失败之后,她还有退路,带着小孩去了美国,最后小孩用足球体育生的身份拿到了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有高额奖学金。
但如果是普通中产家庭呢?攒了一辈子钱换了一间老破小的学区房,小孩读书读不出来,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翻身机会的。
但是有些人还不愿意放弃。小孩国内考高中都费劲,居然想卖掉仅有的住房,吃糠咽菜,也要送他去美国读书…
何苦何必呢?
家财有限的留学生出去了,也未必是好事。之前有个姑娘,每个月生活费一万块掏空了家底,但就因为物质没有被理所当然的满足,网暴自己的爸爸。
小孩固然错得离谱,但是感到吃力还要强撑的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家长孩子玩儿命去赌那万分之一的机率,不如按部就班地该学学,该玩玩,好好享受成长的过程。
因为你得知道,教育是十几年的长跑,起跑速度在马拉松里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牛娃的成功,都是家庭资源日积月累的结果:
要符合孩子认知发展,要言传身教培养小孩自驱力,还要眼尖能选出最优质资源,更要有足够的金钱保证持续、有效的长期输血。
所以,不要看到北大教授吐槽女儿让自己认命,清华教授说养了个普娃,就觉得这些高知的小孩会成为厂花。
人家的认命,对标的是自己的母校清华北大。人家的失望,对标的也是海淀六小强里云集的牛娃。
所以,怕鸡娃迟了会输掉面子的,还是努力自鸡吧。
不然,就量力而行。家里不差钱的早鸡娃无所谓,成功从来不是一条路,但对后继乏力的普通家庭来说,早鸡也不能逆天改命,没准小孩还鸡出了抑郁,不如野生一点另辟蹊径,没准还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