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展播 | 独龙江畔·一跃千年——中外青年学子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二)

教育   2024-07-31 19:01   云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引导青年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云南大学开展“独龙江畔·一跃千年——中外青年学子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主题社会实践。

实践调研从“独龙江乡今夕巨变——太古秘境实现一跃千年”“薪火相传谱写新篇——跨越发展中的青春力量”“云大青年挺膺担当——推普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三个篇章展开。


第二章:薪火相传谱写新篇

——跨越发展中的青春力量

在独龙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中,处处是中国青年冲锋在前的坚毅身影。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不怕牺牲、为民奉献,谱写了大山深处独龙族走向希望的青春强音。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独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库警民学校旧址,与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深刻了解70余年里中国青年在党的召唤下建设祖国边疆的先进事迹;前往独龙江烈士陵园,开展祭英烈活动,缅怀先辈、致敬英雄;到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与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当地教育工作者交流,共探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1

历史的回响,爱国情怀的根植

实践团在独龙江乡人民政府和边境派出所工作人员的讲解带领下,到独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翻过高黎贡雪山,进驻“极边之地”独龙江,山水间首次回响起了开拓与建设的号角。他们目睹独龙族世代“观天计时、结绳记事”,鸿蒙初辟,亟待开化,决心传播文明——学之无堂伐木建盖,教之无师官兵担任,行之无道凿山修路,种之无田开荒凿地,炊之无米手把相传,食之无盐免费馈赠。

七十余年风雨兼程,一代代边防官兵和民警薪火相传,始终铭记“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誓言,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祖国边境安全、用忠诚和奉献守护着独龙江的幸福安宁。在“半年大雪封山”,环境恶劣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吃的东西少,吃人的东西多”的极端条件下,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兴修通往外界的驿道、帮助独龙族人民建起新居、种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手把手教独龙江群众种植蔬菜。他们是卫士,又是教师,更是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独龙江的安宁稳定,用忠诚和奉献浇铸独龙江的发展进步。

实践团学习了解边防官兵和民警英勇事迹

“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在艰辛的建设过程中,有8位戍边烈士为建设独龙江、守护独龙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1964年突发疾病,因封山期间缺医少药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战士张卜;1971年,在巡查界碑时被野兽袭击身亡的战士邱旦史;1972年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泥石流的战士孔玉录;1977年执行任务时不幸跌落悬崖的战士张其芳;1979年在下乡途中经过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幸掉入江中的战士刘清国;1982年在行军路上不幸去世的齐当此;1991年帮驻地群众砍柴时不慎滚下山崖的战士庄云;2001年参与独龙江道路修挖时不幸坠江的战士于建辉。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最小的年仅19岁。这8位烈士现安葬于独龙江烈士陵园。由于独龙江地区地形复杂、水流湍急导致无法找回尸骨,有6位烈士是衣冠冢。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勇毅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扎根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火热实践中。

实践团认真聆听独龙江8位戍边烈士事迹

实践团与独龙江边境派出所黄埔老师访谈交流中了解到,黄埔老师曾两度申请到独龙江戍边,去年再次申请终能前往。他的家人孩子远在湖南,一年只能见面两三次。他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想让独龙江历代戍边人的光辉事迹走出独龙江、走出山外。打开他的微信步数,每天至少两万步。但在独龙江的两万步并不普通——每一次巡边、执勤、救援都充满惊险,需要克服蚊虫毒蛇、路途陡峭湿滑,以及长期降雨带来的泥石流滑坡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今年1月的一天,一位村民在修缮草果地时不慎坠入30米悬崖掉落江边。接到报警后,黄埔立刻与辅警一行五人带着救援物资奔赴现场。到了才发现,跌落处根本没有路,峭壁平均坡度足有70度,每次只能一个人勉强爬过去。他们在峭壁上腾挪了1个多小时,找来树枝做成临时夹板固定村民腿部,随即将他送医院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独龙江民警和工作人员深深的为民情怀,让实践团为之动容。新时代的戍边青年已稳稳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在强边爱民报国的路上继续奋斗

实践团学习了解新时代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优秀事迹

实践团到独龙江边境派出所中缅北41号界桩警务室与民警交流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曾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公安单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满墙荣誉的背后,是戍边民警在极边、极寒、极苦之地卫国戍边的英勇奉献。

实践团在独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民警合影


2

不朽的丰碑,红色血脉的赓续

为缅怀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实践团在学习了解独龙江8位戍边烈士事迹后,前往独龙江烈士陵园。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开展祭英烈活动。

在独龙江烈士纪念碑前,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列队肃立,气氛庄严肃穆。成员首先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即,成员对8位烈士进行了深刻默哀与悼念,绕烈士陵园一周,瞻仰纪念碑,以表对英烈们的敬仰之情。

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向独龙江8位烈士默哀悼念

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绕行烈士陵园瞻仰纪念碑

在8位英烈的先进事迹感召下,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面向鲜艳的团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在铮铮誓言中,铭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使命。

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重温入团誓词


3

教育的光芒,青春力量的绽放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0世纪60年代,当边防官兵踏入独龙江乡马库村的那一刻起,他们不仅守护着边疆的安宁,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当地的教育事业。他们捐资献物,亲手伐木建校,于青山绿水间,矗立起了独龙江乡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马库警民小学。

实践团置身在马库警民学校旧址中,仿佛回到了当时简陋却充满希望的校园里。据黄埔老师讲述,当时边防官兵们化身成园丁,亲手制作课桌、黑板、粉笔,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独龙族青少年求知的心灵,让朗朗书声首次在独龙江畔回荡。到了2007年,随着教育整合与优化的需要,马库警民小学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的中心,但那段警民鱼水深情、共同育人的佳话,如同独龙江水一般,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激励着后来者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实践团参观独龙江马库警民学校旧址

今日的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其现代化的风貌,成为独龙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所充满希望的校园内,实践团成员见到了云南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独龙江分队的成员们。

云南大学于2015年派遣了全国首支奔赴独龙江乡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号召,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勉励,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坚持在祖国边疆教育扶贫一线发光发热。

实践团在与当地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交流访谈中了解到,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表现优异,在过去一年里,他们任教覆盖小学到初中多个年级和班级,在他们所带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等课程中,多个科目的班级、年级平均分成绩排名全县第一,其中个别科目年级平均分排名全州第四,并带出多门课程全县唯一获得满分的学生,切实帮助学生取得了突出进步。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青年教师和云南大学研支团的青年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情怀,他们为西南边疆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独龙族的明天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实践团与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教师、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交流

实践团与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教师、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4

实践团开展交流分享会

每日实践调研后,实践团集中召开交流分享会,成员踊跃分享当天实践调研学习心得体会。



萨吉德(巴基斯坦)

 2023级硕士研究生 旅游管理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来独龙江前,我心里还在担心道路可能是泥土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路竟然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看到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我还见到了几位从云南大学派来的志愿者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关于张桂梅老师的纪录片。张桂梅老师为了丽江当地的女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很多,而这些老师们为了孩子们的美好未来,也甘愿奉献自己,令人敬佩。

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同样重视,政府会积极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追上其他兄弟民族的步伐,一同进步发展。无论哪个民族,中国都是一视同仁的,正应了老师给我们介绍的那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来中国以前,我只知道中国的大城市发展得很好,对于乡村发展如何是不了解的。但通过这次的经历,我认识到,不只是大城市,中国的小地方也发展得很好,不同民族也互相帮扶,共同发展。独龙江的交通、教育、医疗、网络和房屋都建设地很好,该有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基于此,我想用“繁荣昌盛”来形容我心中的中国形象。

我认为独龙江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文化和价值。独龙族的变迁,如同时代的年轮,记录着每一步的艰辛与辉煌。我们看到独龙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发展进步,也看到当地以教育事业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蓬勃发展,实现了比翼双飞。我认为从独龙江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那清胜(缅甸)

 2022级本科生 汉语言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巴坡爱国主义基地、马库警民学校旧址、独龙江烈士陵园,这些地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独龙江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在巴坡爱国主义基地,我了解到了英烈们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马库警民学校旧址则让我看到了教育在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角色。在烈士陵园里,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让我肃然起敬。作为一名外籍留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过世的烈士英雄的尊重。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村民家中的各项设施也比我印象中的农村更高级、更现代化,人们是好客的,是尊重不同文化的,是求同存异的,也增进了与各国同学的情谊。我认识到中国乡村发展得很好,村民通过种植草果、灵芝等农作物不断振兴经济。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我想和身边的人分享我所看到的中国。我希望今后能有机会申请建立或加入留学生群体的学生社团,我们在一起学习汉语,分享各自在中国的学习和感受,向更多人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人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力量。



周虹江

2022级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进入独龙江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单凭人和的力量,独龙江是如何实现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在走访独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马库警民学校旧址、走进独龙江烈士陵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进一步了解了独龙江8位烈士的感人事迹,他们有因边境巡逻时坠崖牺牲,有因为群众运送过冬物质时落江牺牲,有因参与独龙江公路建设牺牲……最年轻的一位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大部分烈士都是衣冠冢。他们是“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的真实写照,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忠义之士,是“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建设先驱。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分别于2003年、2016年对独龙江烈士陵园全面进行修缮。我们来到烈士陵园,那时天空下着细雨,在默哀的这一分钟里,我的脑海不断闪过刚才在教育基地看到的一幅幅画面,有边防官兵在界碑巡逻时高举国旗时洋溢的笑脸,有他们进行边境侦察时坚毅的眼神,有他们救助当地村民时急切的身影……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地方,我们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那是我们许下的目标和庄重承诺。



史钧瑀 

2021级本科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今天,我们深入探访了巴坡这片蕴含深厚历史与蓬勃生机的土地,从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马库警民小学旧址,再到庄严的烈士陵园,每一步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独龙江在时代变迁中展现的青春力量与爱国情怀。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学之无堂,伐木建盖;教之无师,官兵担任;行之无道,凿山修路;种之无田,开荒凿地;炊之无米,手把相传;食之无盐,免费馈赠。”这六句话,生动概括了边防官兵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着故事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马库警民小学旧址则见证了教育如何点亮希望,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的青春力量,站在这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青涩的脸庞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正是这样的青春力量,让独龙江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而烈士陵园中长眠的英雄们,以他们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奉献,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站在墓碑前,我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今天的调研路程让我坚信,正是这些青春力量的汇聚与爱国情怀的传承,将推动独龙江地区持续进步,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李秉豫 

2023级硕士研究生 法律(非法学)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第二天的行程中,我们着重参观了巴坡爱国主义基地、马库警民小学旧址和独龙江烈士陵园。当我驻足在历史发生的现场,聆听黄警官细致入微地解说,我被那些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深深触动。每一处遗址、每一件展品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都承载着革命先烈们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八座烈士墓碑,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共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独龙江的发展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和付出,离不开深入基层服务的解放军官兵、驻村干部、优秀青年们的无畏付出与牺牲。在党和国家的殷殷关切下,在数以万计的前辈们一锤锤地劈山修公路、一筐筐地人背马驮物资的努力下,硬是将这个深度贫困的地区从“原始社会”前进到“社会主义社会”。昔日的独龙江简陋的茅草房、篾笆房已被整洁漂亮的安居房取代,户户有了新居。这里成为贡山县安居工程建设的典范和旅游观光的一张新名片,成为怒江州乃至云南省最有特色、最有魅力乡镇之一,中国最美乡村之一。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不仅仅体现在一串串数字的增长、一项项政策的支持上,更是体现在独龙族人民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自耿宏

2021级本科生 法学专业

上下滑动查看

到达独龙江乡的第二天,我们主要参观了巴坡爱国主义基地、马库警民小学旧址和独龙江烈士陵园。

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由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老营房改建而来,营房背后鲜红的几个大字——“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充分揭示着一代代边防官兵驻守独龙江,帮助独龙族群众结束原始生活,过上美好生活的付出和努力。在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独龙江戍边人与独龙族群众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史跃然眼前,让人心生敬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边防官兵们也没有忘记让独龙族孩子们接受教育,这便是马库警民小学的由来。马库警民小学的建立,使得即使地处边境的独龙族孩子们接触到了先进的文化,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

独龙江的条件是艰苦的。从1952年,边防官兵们在独龙江这片“极边之地”扎下根来到今天,有8位英勇的官兵在建设独龙江的过程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的病痛缠身无法及时得到医治,将生命永远定格;有的在恶劣天气与复杂地形中执行任务时,不幸坠落山崖;有的为掩护队友而被野兽袭击,英勇献身;还有的是为了修建桥梁、铺设道路,不惜以身涉险而牺牲。从他们的光辉事迹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独龙江边防官兵们始终保持“封山不封精神、封山不封斗志”的意志品质和始终坚守“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的初心使命。


【END】


文字 |史钧瑀 周虹江

图片|李晴

编辑 |郭晨璇

初审 |曹珊雨 栾媛媛

复审 |岳蓂妤 马国贤

终审 |何星莹

云大青年
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