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
漳浦县锦东村登上了央视
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大年初一,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之《土楼里飘出“梦想的声音”》在央视一套多个栏目上滚动播出,将镜头聚焦锦东村锦江楼内的一场以非遗为主题的“村晚”。节目同步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短短几个小时,浏览量达上百万。
锦东村的这场非遗“村晚”,其演员全部由当地村民和非遗传承人组成。9个节目中有7个是非遗节目,涉及大车鼓、舞龙、木偶戏,芗剧、红泥风炉技艺、剪纸、常春岩戏钹(演金)等非遗项目,此外还糅合了乡村特产秀和童声合唱。透过央视节目,全国观众进一步领略漳浦的土楼之美和非遗之韵。
锦东村的首任驻村第一书记陈丽萍
是这场“村晚”的组织策划者之一
陈丽萍学的是音乐专业的,又在文化馆工作过,对群众文化生活有着比较深的情感。“办一场最本土的‘村晚’,是我任职之初的一个愿望。”陈丽萍坦言道。
在锦东村驻村的三年时间里,陈丽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心愿。去年年底,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她尘封多年的心愿再次被唤起:“是时候了,在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土楼里为老乡们办一台非遗‘村晚’。”
然而
眼看着春节就要到了
仅仅四天的筹备时间
成了此次“村晚”遇到的最大挑战
哪里找场地、搭舞台?
如何选节目、挑演员?
后勤和安保又从哪里出?
这让缺乏办会经验的组织者倍感压力。再遇上年底工厂停工,许多演出道具不得不临时赶制,可谓给办会又增加了一层难度。
好在漳浦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拥有漳浦剪纸、竹马戏、妈祖信俗、大车鼓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70项,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人,再加上当地及附近村民的配合度高,演员一呼百应,项目伸手就来,一场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的非遗“村晚”顺利开演。
尽管筹备的过程短且艰难,但本场“村晚”的质量并没有因此“打折”。阿梅的木偶戏表演便是其中之一。阿梅本名蔡冬梅,她打破了木偶戏“只见木偶不见人”的传统,创新采用“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抖音坐拥粉丝百万,是漳浦乃至福建地区的“流量大王”。
除阿梅木偶戏表演给此次“村晚”带来一波不小的流量之外,锦东村书记林金全带领村民表演的乡村特产秀成为全场人气王。林金全带领村民,就地取材,用大葱、花菜、金刚虾等当地特产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服装,通过舞蹈和时装秀的形式,展示锦东村丰富的农特产品,同时也给整场“村晚”贡献不少“笑点”。
“混搭风”也是本场“村晚”的特色之一
“村晚”中
村民们不仅中西乐器合璧
还将歌仔戏表演融入
“红泥小火炉”制作技艺
乡亲们一边听戏一边感受
手工匠人的独特技艺
有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的压轴节目是童声合唱《小小的梦想》。在陈丽萍当第一书记时,锦东村的小学因为没有音乐老师,她主动支教,当起了音乐老师,在孩子的心中植下音乐的“种子”。这次“村晚”,陈丽萍也带着孩子们一起走上舞台,让孩子们在《小小的梦想》演唱中积蓄大大的力量。
“好像在做梦,做梦也没想到能在村里能观看到这些精彩的非遗表演”“让在乡村的老伯伯、老大婶近距离地观看非遗演出,把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给这次的‘村晚’点赞。”“村晚”现场,村民们言语之间掩不住对这次“村晚”的喜爱之情。
《闽南日报》2025年2月5日2版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