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如同阴霾般笼罩了全球,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核安全警示。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不仅污染了当地环境,更通过空气、水源和食物链等途径,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了长期威胁。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产业特派员中,就有这样一位完成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评估创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王晓伟。
王晓伟(右二)
核污染土壤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潜在的环境与国防安全隐患,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隐匿于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如同无形的杀手,通过空气、水源及食物链等渠道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增加罹患辐射性疾病乃至癌症的风险。然而,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当前却缺乏高效、安全的自动化采制样设备来应对,导致实验室人员在处理过程中面临极高的健康风险。
面对核污染土壤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北京工商大学环境学院帮扶下,北京兰友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具体需求,研发出了一套具有创新性的土壤放射性核素检测自动化制样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制样效率,而且通过采用氧化锆材质研磨模块有效解决了核素交叉污染、样品残留污染及样品损失等关键技术难题,保障了制样人员的安全。这套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动运行,流水线化样品制备,为核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赴北京兰友科技开展招商考察项目宣讲
谈及科技创新与项目落地之间的关系,王晓伟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项目落地的核心动力,而项目落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市场反馈。”他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和项目落地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项目落地则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方向和实施路径,并通过资源整合和团队协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王晓伟看来,“高校作为科研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而企业则拥有市场需求、生产经验和资金运作等方面的优势。”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技术创新与知识溢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都为加速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和技术难题。
在与兰友科技的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优化分工与计划、组建闭环合作模式,成功克服了技术转化和应用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尤其是面临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问题时,他们注重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共同目标与愿景,并加强技术对接与转化,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地取样测试
对于校企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王晓伟表示:“通过直接与企业对接,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瓶颈,使研究方向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实际。这种实践导向的明确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校企合作对于他的研究团队来说,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化研究项目,还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基于在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中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王晓伟对未来校企合作的未来充满期盼。他认为,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校企合作将更加注重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同时也会出现定制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与合作研发的发展趋势。高校与企业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验实训资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未来可能会出现“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产教融合示范区、数字化转型下的在线教育平台等新兴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也有可能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行动不仅构筑了高校与企业间坚实的合作桥梁,更通过产业特派员的实地深耕,精准对接了企业需求,为双方搭建了直接、高效的沟通平台。未来,“千人进千企”计划也将进一步聚焦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确保合作项目能够持续深入并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构建起一个稳定、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贡献更加坚实的力量。
来源: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