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70载】一生奉献医学事业,百岁高龄的他是家喻户晓的“好医生”

健康   2024-11-18 20:36   新疆  


将一生贡献给了师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并在传染医疗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百年岁月里,第一师医院老专家马玉梁经历过风风雨雨,对于长寿的秘诀,他说:“心中要有太阳,太阳就是信仰,有一颗爱党爱国的心,体恤百姓,造福患者。”

用情怀践行医者使命


1924年11月,马玉梁出生在江苏徐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938年,为躲避战火,他和哥哥被迫离开家乡,一路西行至陕西潼关。后来,他考入了军医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喀什市疏勒县军区医院(现南疆军区总医院)当医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来到阿克苏,1950年2月,第一师医院建院后,马玉梁在医院担任内科医生。

  

时,医院只有内科和外科,群众得知我是军医,就觉得什么病我都能看。”马玉梁回忆。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马玉梁抓紧时间学习。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了几十本笔记,由于他的知识面广,记忆力好,不断钻研、探索、总结经验,掌握了内科、传染科、儿科、外科等多学科知识,还学习了针炙。就这样,马玉梁成为医院的全科医生。

  

1964年,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视察塔里木垦区,因劳累过度,突发肠梗阻,随行医生束手无策,医院紧急安排马玉梁给王震将军看病。忆起与王震将军的首次见面,马玉梁至今仍记忆犹新。


“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位患者是王震将军,下车进门才知道。我就问将军哪里不舒服,王震将军说肚子不舒服。我就说你躺下我摸一摸,将军当时非常消瘦,几乎前胸贴到后腹,很快我就准确诊断出将军的病情,然后用热手慢慢揉将军的腹部,将肠梗阻部位揉顺了。”


上世纪60年代,马玉梁还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提供过医疗服务,被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锤炼了他的品格,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马玉梁的妻子是医院的一名护士,夫妻俩把精力用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上,遇到值班、加班或者到基层义诊,只能将两个孩子锁在房子里。“父母对患者最好,然后才是我和弟弟。”小时候,马玉梁的女儿马焰常常这样抱怨。


“父母连我们都顾不上,从小我就赌气发誓,不追随他们步伐成为医务工作者。”如今,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导演的马焰回忆起过去,禁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一干就是一辈子”


马玉梁来到第一师医院工作后,就再也没离开过

  

“当时,医院条件很差,外面下雨,病房里就是一地的雨水,晚上我提着马灯,踩着水,高一脚低一脚地查房。如果遇到患者死亡,我就和同事抬着担架去太平间。”   

  

1960年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一对维吾尔族夫妇抱着2岁的儿子到医院求治,当时患儿口内白痰较多,呼吸困难,面部紫绀,呈昏迷状态。马玉梁诊断患儿是白喉病,若不及时抢救,患儿可因窒息而死,便立即联系外科,给患儿做了气管切开术,解除了患儿的危险。


在马玉梁的带领下,医院打赢了与白喉病的“遭遇战”。


1972年5月,一个叫秦平的12岁女孩得了尿素症,秦平的爸爸恳求马玉梁救救女儿,秦平虽然濒临死亡,但是眼中的光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让马玉梁心头一紧,便精心给秦平治疗,最终秦平痊愈,长大也学医了,后来还结婚生子了。 


“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是医生应有的天职和精神。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浓浓的医患情深深融入马玉梁的血液,成为他始终不变的执着追求。


马玉梁是当时医院唯一能用拉丁文写病历的医生,他主动教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拉丁文;马玉梁会拉小提琴和二胡,他就教大家唱歌,指挥大合唱,带领大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


医院同事们都知道,听诊器不是被马玉梁挂在衣服里,就是握在手心里。这样,马玉梁给患者用听诊器时,就不是冰凉的,他用温暖给患者带去阳光。


正是拥有一颗关怀备至的共情之心,时刻将患者的疾苦铭记于心,他因此成为患者口口相传的“好医生”。


1983年,马玉梁到上海某医院进修,医院见他医术精湛,想调他过去任职,面对高薪和高职位,马玉梁说:“当地老百姓更需要我。”婉拒了医院的邀请,但医院仍执意留任,马玉梁悄悄从上海回到了第一师医院。  

  

“第一师医院于我父母不是写在纸上的历史,而是他们的一生。”提起在临床一线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马焰动情地说。



与传染病防治“交手”35年



1967年7月,医院成立了传染科,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传染科医生相对于其他科室医生,最大的区别就是风险较高,稍不慎就有被传染的可能。他笑答道:“无论哪个岗位总是要有人干。”就这样,他与传染病防治“交手”35年,在工作中他从未有过退缩,不怕风险,不畏传染。

  

作为医院传染科开创者之一,几十年来,他陆续培养、带教了一批年轻医生,使得传染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上世纪50年代初,阿克苏地区某县城突然暴发瘟疫,马玉梁临危受命。面对众多患者,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准确判断出是伤寒症,并协助医院调来大量伤寒疫苗。最终,伤寒疫情在当地得到控制,他也因此获得三等功的表彰。因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阿克苏地区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军医,他叫马玉梁。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它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它能引起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过去,牧民们患病后深受其苦。

  

1971年,第一师医院组织了18人的医疗队,到新和县阿恰大队和一、二牧场开展筛查布氏杆菌病和科普活动。作为队长,马玉梁和队员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筛查布氏杆菌病700人次,发现阳性率10%,马玉梁和队员逐个做好登记,建立档案,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阿恰大队牧民阿不力孜·麦麦提回忆道:“过去,我常年在牧区放牧,经常有人关节疼,经过检查才知道他们得了布病,医生还给我们讲解怎么做好防护。”

  

1974年和1975年,马玉梁带领两批医疗队分赴疫区,协助地区完成了防病任务,共计预防注射14万人次,治疗患者12778人次,为地方培训赤脚医生42人。

  

上世纪70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出血热疫情在南疆肆虐,人民的生命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马玉梁再次挺身而出,和自治区、兵团派驻的医生一起成功控制了疫情,挽救了无数生命。


当地医院的4名医生也被传染了,是我治了他们,他们痊愈后又救治了很多老百姓。”马玉梁说。

  

马玉梁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一医生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一往无前!



这种担当,马玉梁一生都没有忘记,时刻都在践行。

  

退休后,马玉梁参与传染科团队培养、参加老年志愿服务队……在义诊的路上,马玉梁步履矫健,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雷厉风行的作风一如当年。

  

2019年9月26日,马玉梁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当纪念章挂在脖子上的一刻,马玉梁顿时泪目。   


如今,虽已百岁高龄,马玉梁仍每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发展。马玉梁说:“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底气足、腰杆硬。我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杨阳 江珊 胡珺 图/资料图片

编辑:黄叶叶

一审:胡   珺

二审:杨   阳

终审:吴玲燕




院训:

严谨 创新 厚德  自强


宗旨:

生命至上,质量第一,

以人为本,创新进取。


精彩回顾

疆内首家!第一师医院创伤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评审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媚副院长一行莅临第一师医院交流指导
海报丨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
医疗援疆:“求是”之花绽放南疆大地
初心如磐70载 | 第一师医院百岁名医马玉梁一生奉献医学事业
第一师医院召开“6S”管理第二批推广科室总结暨第三批科室启动大会
垂询电话


1

预约挂号:

0997-2130315

0997-2131315

(预约时间:10:00-19:30)


2

发热门诊:

0997-2128485、2181175


3

急诊科:0997-2123120

点击下方定位,“健康”地址轻松得

兵团第一师医院订阅号
兵团第一师医院创建于1950年2月,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关注第一师医院订阅号,了解医院最新信息、通知公告、新闻宣传、公益服务、预约挂号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