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韩旭 来源|十点读书
现代人的友情,好像越来越支离破碎了。
上大学时,你跟大半个班级甚至半个学院的人都称兄道弟,可等工作几年后,可能就“知交半零落”了,再等到结婚生子,手机上能真心聊几句的恐怕都没几个。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
现代人的友谊已经变得专门化和支离破碎。
朋友变得像衣橱一样,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穿上不同的衣服。
深层次的关系,似乎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人了。
但如此轻巧且功利的“友谊”,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十点君曾看过一个简短的、关于“友谊”的表达:
付出不求回报,也从来不用去考虑“我”做的事情会被“他”误解。
对于这句话,大唐年间的两位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
无疑用一生做出了自己的注解。
01
793年,大唐德宗贞元九年。
又是一年新科进士放榜的日子,京城内外无不洋溢着喜庆与期待。
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了金碧辉煌的皇城之上,更添几分庄严与辉煌。
此次新科进士中,有两颗璀璨的新星尤为耀眼:
20岁的柳宗元和21岁的刘禹锡。
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这两位在读书考试方面,属实是“神童”了。
此外,柳宗元外表俊朗,气质温润如玉,而刘禹锡,眉宇间则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英气,笑容爽朗而不羁。
很自然的,两人便因超凡的气质和外表,被众人推选为“探花郎”,成为了京城内外热议的焦点。
只见放榜当日,两人身着新制的进士服,头戴官帽,腰间佩剑,英姿飒爽。
骑着御赐的骏马,往返各大名园采摘鲜花以迎接状元。
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似特质的人总是更容易相互吸引。
两个少年郎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迅速成为了知音。
之后,柳宗元外派去基层做了官。
刘禹锡则留在长安,通过吏部取士考试,成为了太子校书,负责为太子李诵整理审阅书目。
各奔前程的两人,至此一别就是十年。
02
802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在御史台再次相会,同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此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只剩下了半口气。
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李贺就曾在《猛虎行》中抨击道: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句句写虎不见虎,道尽了藩镇割据下百姓生活的苦难。
而白居易也同样在《轻肥》中描写过:
“乘肥马着轻裘”的官宦成群结队的去军中赴宴,大腹便便;而在大旱的江南,百姓却早已哀嚎遍野,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
锐意蓬勃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是会针砭时弊,并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
柳宗元和刘禹锡也不例外。
805年一月,太子李诵即位,为唐顺宗。
顺宗励精图治的心情十分迫切,一上位便提拔了自己的老师王叔文来主持政务,准备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柳宗元、刘禹锡自然成为了革新的左膀右臂。
惩办贪官酷吏;
整顿财政,取消苛捐杂税;
打击宦官专权。
新政势如破竹般,被推行开来。
然而,新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臣,跋扈之强藩”。
要知道,顺宗在即位时已中风失音,对新政的支持力度可谓大打折扣。
再加上改革派皆是有笔无剑的“寒隽”,布局和手段上更是稚嫩,拼尽所有也只是踩到了多只幕后利益集团的老虎尾巴而已。
最终,改革仅仅146天之后,顺宗被迫退位,旧臣拥护太子李纯为唐宪宗,这场“永贞革新”草草落下帷幕。
所谓“成王败寇”,805年,带头改革的八位才俊,均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任职司马,成了一个个吃白饭的透明人。
历称中唐“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其中就包括柳宗元和刘禹锡。
03
然而,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的柳宗元,还没等走到邵州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永州位于湖南、广西和广州的交界处,崇山峻岭,蛇虫出没,疾病流行。
全州仅有894户人家。
旅途的舟车劳顿与水土不服,始得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在到达永州后就一病不起,第二年就离他而去。
不久后,他的幼女也夭折。
与此同时,他自己的健康也每况愈下,日子过得凄苦孤寂。
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的柳宗元,挥笔写下了《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放在现代,这首诗依然堪称“最孤独的诗作”。
大雪飘洒在江面上,万籁无声,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
寒冷的江面上浮着一叶孤舟,柳宗元抬眼望向远方,群山如海浪般奔腾。
纵有千万条路,却没有一条能回到长安。
按惯例,贬官3-5年会有一次“减刑”。
809年,恰逢皇太子册立,大赦天下。
可是“八司马不在赦免之列”,这天下的热闹和柳宗元并无关系。
所幸,他还有刘禹锡。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则称为半满。
此刻的柳宗元无疑是悲观的,而他的好友刘禹锡,同贬湖南,却相当乐观。
当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朗州司马,也就是到了今湖南零陵。
并写下了《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看,不同于一般“叹秋“的寂寥和萧瑟,刘禹锡笔下的秋天绚烂多彩、充满了诗意。
此外,他还写下很多乐观的诗词: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将自己的诗句抄写在书信中,和祛湿毒的药一起寄给了柳宗元,鼓励他换一种方式,让自己安定下来。
这样的劝导和乐观,渐渐驱散了柳宗元心中的阴霾。
此后,柳宗元也学着徜徉山水,专心开展文学创作。
写下了享誉文学史的“永州八记”,大家熟知的《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的一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除了游记散文外,他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包括《黔驴技穷》、《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等,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渐渐地,他的作品也不像最初只是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而写。
更多的,是与自然的惺惺相惜。
写山水,更是写自己。
之后,柳宗元也搬出茅草屋,在城郊买了一块地,建成新居。
并把房屋有关的一切,冠名以“愚”:
愚丘、愚溪、愚泉、愚池、愚堂、愚亭,等等。
并刻“八愚诗”在溪石上”,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愚”文化主题园林:
愚溪潺潺思静谧,杨柳依依水草绿。 鲤鱼已跃龙门壁,老翁徒有羡鱼情。
814年,朝廷发出了召回“八司马”的诏令。
得到消息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欣喜若狂。
当年来湖南上任,路上走了大半年,这次回京不到两个月就抵达了。
但是,命运对他们的打击还没有结束。
在返京的旅途中,刘禹锡挥毫写下《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中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曲解利用。
说他是借此讽刺那些因反对“永贞革新”而仕途得意的权贵们。
于是,二月他们刚到长安,三月就接到了出任远州刺史的调令。
这次,柳宗元被任命柳州刺史,刘禹锡分配到播州。
要知道,广西和贵州深处大山之中,对古人而言,远比湖南更加偏远。
按理说,错是刘禹锡的,一起背锅的确是柳宗元。
换成别人,早就割席而坐了。
可柳宗元非但没有责怪刘禹锡,反而心怀体谅,主动向唐宪宗上书,恳请调换两人的驻地。
原因是刘禹锡尚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母需要他亲自侍奉。
最终,宪宗从轻发落,改调刘禹锡到连州(广东连州)任刺史。
其实,柳宗元很明白,以宪宗为首的朝中势力,多是反对“八司马”回朝的。
就算没有这句诗,也会有其他无妄之灾。
刘禹锡是被冤枉的。
而长安,也终究是回不去了。
04
818年,因长期患病,柳宗元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了不祥的预感。
他以一种平和而从容的态度,开始整理自己毕生的作品,并将这些文稿寄给了好友刘禹锡。
在随信中,柳宗元托付刘禹锡:
万一自己不幸离世,希望能被安葬在长安万年县的柳家先人墓地里,这样他的灵魂或许能得到一丝安宁。
此外,还恳请他能够代为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确保他们能够平安成长。
而刘禹锡则回复他:
照顾好生病的自己,你子同于我子。
819年,年仅46岁的柳宗元,在无尽的病痛与遗憾中溘然长逝。
而彼时,刘禹锡正护送着母亲的灵柩,踏上归乡洛阳的漫漫旅途。
当使者递上这突如其来的讣告时,刘禹锡“惊号大哭,如得狂病”。
数次提笔欲书,却都因悲伤过度而无法落下一字。
耗时许久之后,他强忍悲痛,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柳员外文》。
在完成柳宗元的丧葬事宜后,刘禹锡将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接到自己身边,倾注心血进行教育和培养。
并将柳宗元的作品整理后,进行刊印,广泛发行。
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禹锡,《江雪》、《捕蛇者说》、《黔之驴》、《渔翁》等经典作品便不会流传于后世。
岁月流转,863年,柳周六不负众望,成功考中进士,最后官至仓部员外郎。
此刻,刘禹锡不仅完成了柳宗元生前的遗愿,更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怀念与敬重。
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
轻巧且功利的“友谊”,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友谊的类型,无疑有很多种:
有点头之交,有锦上添花,有雪中送炭。
也有可托身后的生死之交。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一生,无疑是坎坷且遗憾的。
所幸,他们拥有着彼此:
于得意处相识,于泥淖中相助,于生隙间相托。
质朴而灿烂。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烧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