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转眼间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学期已接近尾声,期末复习拉开了序幕。你是否也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复习期间感觉自己面对作业和课本处在一种“看不进去”的状态,该怎么办?考前心情变得紧张、焦虑,该如何调节?如何才能在期末考试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请收下这份期末心理健康调适指南,及时调节心理状态,轻松迎接期末挑战!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像一个信使,给我们带来信息。临近期末,同学们要保持平常心,坦然面对一切,不要因为担心学习成绩而过度焦虑。
著名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紧张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降低学习效率。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考试前,适度的紧张对复习和考试是有帮助的,但是过度紧张、焦虑则会影响考试发挥和身心健康。
相信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增强自信心。自我暗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旦不断地肯定自己,一定能比之前做得更好。
复习阶段,学业任务有所增加,记忆的负担也会加重,安排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更能缓解负面情绪。睡眠质量对于增强我们的记忆以及情绪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复习阶段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养精蓄锐,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调整到行动积极、心态从容的状态呢?
即使“久经沙场”,每个孩子面对期末调研依然会有紧张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责、内疚、自我怀疑的漩涡。“都要期末了,我怎么还是管不住自己”“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我现在开始复习,还来得及吗?”这些内心的挣扎、痛苦在生活中可能就会变成一点就炸的“火药桶”,或是完全躺平的“破罐破摔”。
此时,我们需要用心感受孩子此刻真正的需求,听得到他们内心的呼唤,给予孩子准确的情感回应,这份“看见”,就是对孩子期末焦虑最好的抚慰。
这段时间,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拥抱,信心是可以传递的。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特别有力的情感支持,能让孩子内心安定。
所以,早上出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温暖中开启活力的一天;晚上回家,也给孩子一个有力的拥抱,在支持中感受家的温馨与力量。
期末前最后一段时间,不少孩子会觉得“努力也没什么用”,就容易产生懈怠。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建议,比如:不管这些知识点能不能全部复习完,先理解这道题再说……这些具体的目标,因为小,容易达成,会以最快的周期激活孩子的胜任感。
同时,家长也要在细心的观察中,肯定孩子的点滴努力,不要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注重过程,比如:昨天一回家就看手机,今天是一回家就做作业,这就是自觉性提高了。
平时适度“加压”,期末前适度“冷淡”孩子的学习。
平时多关心,多鼓励孩子,而在期末的日子里,家长从言辞上适度“冷淡”孩子的学习,避免过分关心,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状态。
家庭环境不要过分紧张,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精神状态影响极大。
有的家长长期或在期末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出紧张的气氛,为孩子督战助阵,以示关爱。其实,这样做反给孩子造成一种压抑、烦闷的心态,影响复习和考试,保持常态即可。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考试结果绝不是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正是因为这些考验,我们才能逐渐升级,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携手同行,
巧用复习查漏补缺;
让我们泰然处之,
乐观面对机遇挑战;
让我们积极应对,
见证自我成长瞬间!
如果在调整的过程中,仍存在心理上的不适或困惑,请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也可以拨打以下心理热线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