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8地!诚邀李子柒打卡的“非遗”是......

政务   2024-11-25 18:46   四川  

最近

全国各地文旅卷起来了

纷纷开启抢“柒”大战

并晒出自家的宝藏非遗


近日

四川发布联合四川省文旅厅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集结21市州

放出各地非遗“绝技

诚邀李子柒来家乡各地打卡!

小布将按照四川五大经济区

连续推出五期内容


今日

‌成都平原经济区已就位

速速前排围观

‌成都平原8地“非”同“遗”般的

特色非遗吧!




千丝万线成光华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蜀锦织造技艺)


△图据视觉中国


蜀锦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是用涂成五方正色(红、黄、绿、蓝、黑)的熟丝染后织造出的提花织物,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


△蜀锦织机。图据视觉中国


要完成一件蜀锦作品,从程序上说,主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很多独特的技艺。


蜀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



彩墨轻扬妆点年味


绵竹木版年画


△图据德阳文旅


绵竹木版年画,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其艺术特点一是手工彩绘,同一张版因不同的彩绘方式,呈现出的效果不一;二是对称性构图;三是运用色相和色度对比,尤善用金色(如沥金、堆金、贴金)。但比较而言,最见特色的还是“填水脚”(指用剩余颜料涂抹的一种样式)。


△图据德阳文旅


绵竹木版年画题材广泛,有西厢记、封神榜等戏曲故事;还有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民间故事,也有钟馗、财神等各路神仙;当然,更多的则是花开富贵、百子图等表现美好愿望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主要通过起稿、刻版、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完成。一般会利用墨线版作为主要材质,勾勒出人物形韵味,而手工绘制和上色则能提升画面整体线条的流畅性,即使木版出现损毁的情况也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及时予以完善和修补。



雄浑面具下的古朴民俗


跳曹盖


△图据四川民族宗教


跳曹盖是流传于绵阳平武县白马藏人山寨的民间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音,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各寨子都要行跳曹盖来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跳曹盖的舞蹈动作粗犷威严,质朴单一,变化较少,明显保留着白马藏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古朴风貌。


△图据微平武


整个活动包括:宰羊念经、引出曹盖、镇邪、劈魔、祭祀山神几项内容。各项间有短时间隔,显得相对独立。整个活动又一脉相连,贯穿一体。跳曹盖前,全寨要伙出一只羊,各户要分别出酒、烧馍和柴火,聚在一起共同分享。


跳曹盖历史久远,由于流传地交通闭塞等原因,一直保持着古朴原始的特征,其中包含的大量白马藏人原始的文化信息非常珍贵。



工笔重彩尽显古风雅韵


泥塑(徐氏泥彩塑)


△图据遂宁文旅


徐氏泥彩塑主要流传于遂宁大英县,始于清末民初,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传统的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为主要特征。


在非遗传承人巧手中,黄泥和粘土经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再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工序,成为栩栩如生的泥塑万象。


△非遗传承人用徐氏泥彩塑技法创作了一件泥彩塑版本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图据大英文旅


徐氏泥彩塑以传统技法完成整个泥彩塑,每道工艺都经过百年经验的总结,以家教故事,历史人物为题劝善向道


近年来,徐氏泥彩塑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传承,除了传统历史故事题材外,“冰墩墩”“三星堆黄金面具”等创意作品,更具时代生活气息。



一招一式一江湖


峨眉武术


△图据四川非遗


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门派达80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峨眉武术通过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起源于殷商时期,至南宋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


△图据视觉中国


目前峨眉武术仍存在68个门派和263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



万千风貌编入画


竹编(青神竹编)


△图据视觉中国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


青神竹编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三大类,主要以平面竹编为主。制作时要砍下慈竹,刮皮,分篾,抽丝。


△图据视觉中国


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再把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成品后,一件竹编艺术品可卖至上千元,因此在青神有着“竹丝贵过金”的说法。


青神竹编具有几何图形完整,编织图案清晰逼真、色泽协调、不易褪色、立体感强等特征,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桑蚕文化的见证,至今在青神农村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寻味雅茶生香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图据雅安三农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分布于雅安市名山区,是全国茶叶中唯一多品类茶的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制作工艺的总体标准是形美、色润、香浓、味甘。


制作技艺主要以师徒传承方式,使用土灶铁锅、木柴钢炭等传统制作工具,由原叶采摘开始,后有鲜叶摊晾、手试锅温、红锅杀青、三炒三揉、精心揉捻、做形提毫、烘焙提香7道工序。 


△红锅杀青。图据雅安三农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以口传示范、心会领悟,经验掌控为主:根据芽叶原料季节、下树时间、含水量,师傅传口诀“看茶制茶”;杀青温度高,全凭经验看锅的颜色、靠手的感觉;用全手工制,主要手法有捧、抛、拉、压、撒、推、揉等;专门配备火丹师,负责锅温,与制茶师配合默契。



散落山野的唐宋遗风


石雕(安岳石刻)


△图据视觉中国


位于资阳市的安岳石刻始凿于公元521年,历代石窟有230余处、大小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而名扬中外。


有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亚洲最长左侧卧佛,是唐宋时期的巅峰之作和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


△图据视觉中国


千百年来,安岳石刻匠人们始终保持着对精湛工艺的极致追求,他们去糟粕、吸精华,从选料布局、打坯成型、拉刺定型,到精刻修光、磨光上蜡,每一道工序都不马虎。


安岳石刻把大自然的灵性、气韵、意境、神采都铸进了雕刻的作品中。它既有造像敦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儒道思想;既有传统石刻的神韵,又有现代石刻的风格。可谓容历朝风貌于一地,在国内极为罕见。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编辑 | 张潇澜

视频 | 余天新 张婧玥

外联 | 田杨


在主页中点击“设为星标”,更快接收最新资讯

四川发布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政务账号,发布民生政策为你服务,带你感受美丽四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