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数职的“多面手”
“天宫”成绩单满满当当
关键词1:“入住率”超高
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
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
关键词2:四季如春
空间站的热控系统中的“中央空调”——流体回路遍布在舱段的各个角落,通过特殊液体在管路内的往复循环,将舱内设备以及航天员生活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通过回路再带到相应的设备和结构中,给过热的地方散热,给过冷的地方加热。
有了热控系统这个空间站温度的“大管家”,中国空间站能保障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舒适性,实现“四季如春”。
关键词3:新鲜绿菜端上桌
空间站内温度四季如春,“太空种菜”也能常态化进行。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种菜,不仅可以研究太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还能够缓解自身压力,正向调节心理情绪。更重要的是,航天员还能够以此途径获取食物、氧气和水。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氧气,可一定程度上净化密闭舱室环境,获得清新的空气;生产食物,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航天员食谱。
关键词4:太空健身,活力满满
在太空,健身可不仅是强身健体这么简单,它关乎航天员的生命健康,是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的重要手段。
空间站内配置了各类健身器材,除了常见的弹力带,还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等健身设备,航天员的健身方式更加多样化,保证自己处于活力满满的健康状态,更好地开展在轨工作。
实现多个首次!
“国家太空实验室”成果丰硕
凭借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独特环境条件,再结合航天员亲身参与、天地往返运输等突出优势,我国空间站已然成为一座珍贵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近两吨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
各领域科学团队深度挖掘诸多领域方向,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显著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快速发展。
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
出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中国空间站将在今后10—15年的运营中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报告全文
↓↓↓
来源: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