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大病救助制度,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河北省唐山市在不断完善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大病”医疗援助体系、完善“急病”院前急救网络并减免院前急救交通费、上线普惠性商业保险、为失能失智人员设立长期护理险等举措,初步建立起涵盖“救”“诊”“疗”“护”“助”的全链条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
搭建“云平台”——
“患者不动资源动”
得了“大病”、患上疑难杂症,群众最朴素的愿望是获得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唐山距离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京、天津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得了大病习惯去京津知名医院诊治。然而,京津知名医院挂号难、预约检查周期长、食宿费用高、奔波劳顿等问题成了群众的“心病”。
现在,唐山的患者想找京津知名医院的医生问诊,不用再多跑路、花重金了。
9月10日,36岁患者谷峰(化名)因颈部疼痛,左上肢疼痛、麻木,到唐山市第二医院就诊。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及影像检查,医生诊断其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混合型颈椎病。因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经患者同意,9月15日,该院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来医院实施颈椎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减压、3D打印自稳型人工椎体固定融合术。
“要是我自己去北医三院,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排上手术。再说这种伤筋动骨的手术,跑北京得吃不少苦头。要是在北京养好再回来,又是一大笔食宿费用。”谷峰算了算,在唐山请北京专家做手术比去北京做,仅交通、食宿等费用就节省了近万元。
为破解“近病远治”难题,2022年,唐山以市级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为依托,以分级诊疗制度为基础,以市级医疗资源为支撑、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为后盾,构建了市县两级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两级中心搭建起域外远程会诊平台、市内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组建了医疗援助专家库,援助范围包括但不限于398种疑难危重病和207种罕见病。
依托这一“云平台”,唐山市25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与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等36家知名医院远程会诊,全市18个县(市、区)的84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与市级8家三级公立医院“一对一”“一对多”远程会诊。
在实际操作中,二级以上医院筛选出本院不能诊治的疑难危重和罕见病病例,经患者同意后,由其所在科室主任提出会诊申请,医院医务科审核后向上级应邀医院提交申请单和病情简介,双方确定远程会诊时间,申请机构将病历、检查检验结果提前录入系统。会诊结束后,申请机构将会诊记录发送至应邀医院,归档留存。
2023年以来,唐山已累计完成远程会诊4431例,其中市级会诊2218例、京津会诊2213例。
在常态化线上会诊的基础上,唐山市积极引导各级医疗机构与京津等地知名医院线下紧密协作,通过国内知名专家团队下沉,引领本地重点、特色专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今年1至9月,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77家京津等地知名医院选派463名专家,定期到唐山39家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累计开展门诊诊疗16616人次、手术4153人次、业务查房9718人次。域内外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协作运行,实现了“医疗服务送到家”。
“患者不动资源动”的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体系,让唐山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市级专家乃至京津知名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初步实现了“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有效治”。2024年以来,该体系已为群众节省赴异地就医费用2000余万元。
畅通生命线——
高标准布局院前急救网络,降低群众医疗负担
突发疾病,生死、预后在分秒之间都可能发生转折,患者和家属最期盼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2023年以来,唐山高标准布局院前急救网络,推进院前急救中心(站)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开通群众院前急救的“快速路”。
10月11日下午,唐山西郊一家养老机构里,一位73岁的老人突发呕吐、腹泻伴晕厥,工作人员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派养老机构附近的高新区老庄子镇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点出诊。
老庄子镇中心卫生院救护车组仅用11分钟就到达现场。急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后,初步考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源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液路、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到市内三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好转。
像老庄子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这样依托乡镇卫生院建设的120急救点,唐山目前有40个,再加上依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的63个急救站,唐山全市目前有各类急救站点103个,院前急救服务的触角从城市延伸到了乡镇。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唐山不断优化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承担患者紧急救治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其中,市中心区120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及15个急救站组成。
同时,唐山院前急救救护车的配置标准也远高于每3万常住人口配置1辆的国家标准,达到平均每万名常住人口配置1.35辆,全市1052辆急救救护车随时在各急救站点待命,基本可以实现“随叫随到”。
在唐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信息显示屏上不仅电话总数、呼救总数、待命车数等内容一目了然,站内待命、驶向现场、病人上车等车辆状态也实时显示。而专门的车联网综合管理平台上,显示着全市急救车的监控信息。
唐山充分发挥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作用,进一步规范应用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实现市级统一受理、二级调度和县级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目前唐山的120急救救护车3分钟出车率达95%,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急救时间。
此外,唐山120急救指挥中心定期对调度员进行专业培训,服务群众时医疗救助指导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在日常接线中,调度员通过标准化询问流程,可迅速判断求助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其及时、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指导。
截至10月底,唐山120急救指挥中心今年共受理急救电话365780个,派出120急救车辆87535车次,通过急救电话指导成功案例10例,调度员回访满意率达100%。
除了速度快、医疗救助指导日益完善,如今唐山患者使用救护车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不少。2023年6月起,唐山对当前运行的120院前急救车实行财政资金补贴,免除患者使用120急救车辆时产生的交通费用。截至今年9月,共计免除使用急救车费用1445.67万元,受益人数达19.82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超99%。同时,唐山还把在急救车上发生的院前急救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进一步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加上“双保险”——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近年来群众反映较突出的问题。唐山市为减轻大病患者负担,在积极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为防范大病患者家庭自费费用过高风险,唐山2022年开始推出普惠性商业公益保险“惠唐保”,患者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完成后,可以再按比例报销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
“惠唐保”打破疾病类健康保险年龄、职业和既往症等限制,不设参保门槛,本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外地长期在唐工作、居住的群众均可参保。
截至目前,“惠唐保”已开办3期,累计参保173.6万人次,截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赔付2.39亿元,累计赔付19.1万人次,人均赔付4502.6元,次均赔付1226.2元。
其中获最高赔付额度的患者陈福军,入院花费233.34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险报销后,个人负担174.08万元。提交“惠唐保”理赔申请后,获得报销金额87.19万元。“真没想到花100多块钱上的保险报了这么多!”陈福军的家属很庆幸自己的选择。
“2025年度第四期‘惠唐保’进一步优化,突出家庭参保优惠,对连续参保群众降低起付线,还增开了99元的青少儿版。”唐山市医疗保障局“惠唐保”专班负责人张维星介绍。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家庭成员失能,往往需要至少一名家属专职照护。为破解失能人员家庭人力照顾成本高、医疗护理费用高的难题,唐山2019年起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工作,“长护险”实行全市政策制度、运行模式、经办流程、信息系统和资金管理“五统一”,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居家护理为主要服务保障方式。
68岁的郑兰英(化名)因风湿病本就长年卧床,有段时间因骨折还植入了钢板不能活动,再加上人很瘦、生了几处褥疮,为她擦浴成了女儿最发愁的事。但因为享受了长护险服务,专业护理员每月为郑兰英上门护理10次,大大减轻了家属的照护负担。
为保障长护险可持续运行,唐山设立长护险基金,采取“个人+单位”“个人+财政补助”的方式筹资。此外,唐山还不断推进长护险降门槛、扩范围,在2021年实现全市失能人员专业照护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又把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
截至目前,唐山累计享受长护险照护待遇的群众达67165人,目前正在享受待遇33563人;全市遴选定点服务机构180家,其中医养机构46家、养老机构93家、居家机构41家。失能、重度失智人群在机构、家庭享受到更专业、周到的护理服务,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尤其是医养结合机构同一床位作为医疗职能和养老职能互换使用,实现就地换床,保证入住的失能人员患病期间的治疗需求,有效减少失能人员长期住院治疗的情况,提高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对医保基金也产生了减负的替代效应。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