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当年为何被勒令搬出中南海?

乐活   2025-01-06 17:06   河南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视觉饕餮盛宴”,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

作者/圈儿爱历史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 凭自身努力走上仕途巅峰....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开拓者,为我党我军早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权倾一时的王稼祥,为何会在1962年被勒令搬出中南海?

01

王稼祥1906年在安徽省泾县出生,因为家里人的支持,他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依旧读上了书,后来更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大学附中,也正是在这里,王稼祥接触到了新的革命思想。

1925年,王稼祥在学校开始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受周围爱国人士的影响,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又因表现出色,在组织的介绍下,获得了去苏联莫斯科学习的机会。于是1928年,19岁的王稼祥独自一人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苏联留学的日子里,王稼祥积极学习马列主义,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想让内忧外患的中国获救,马列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他紧跟共产国际脚步,凭借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秀表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其实,“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并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党派,而是对留学苏联,把共产主义带回中国的二十九人的统称。他们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

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王稼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中央苏区指导工作,并在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做到了集党、政、军于一身的领导者,真正做到了“权倾一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王稼祥在早期革命时受过伤,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最后被任命为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经常参与到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当中。事实上,我党一路走来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有王稼祥身影。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王稼祥投出了最关键性的一票,后面的革命道路将大大不同,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稼祥这一票,后面我党的发展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1931年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可谓是下了血本,集结了超过30万的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袭击。而针对国民党反对派的这次围剿,我军召开了第三次反“围剿”会议,这次会议跟以往有所不同,我军已经准确掌握了敌方的实际情况。

在当时,毛主席认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如果选择硬拼,会造成严重的伤亡,这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出游击战。但会议上不少人都对这个战术嗤之以鼻,认为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完全就是在守株待兔,白白让国民党分头剿灭我军兵力。

但听到这里,王稼祥却拍案而起,他认为毛主席的游击战术才是适合当下局势的绝佳战术,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只有避实就虚,通过游击战才能不断的寻找机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根本就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在绝境中寻找机会。

最终,在以王稼祥为首的代表团的支持下,会议才通过了毛主席和朱德等人的提案,采用了游击战术,避国民党主力,打其虚弱,从福建一路打回赣南地区,短短80天时间就歼灭敌军3万多人,缴获枪支1.26万支,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行动。

02

王稼祥对我党一路的决策究竟有多关键?他后期深受毛主席信任,和这有关系吗?

后来毛主席回忆时曾经说过:四中全会后,中央派遣了任弼时、王稼祥和顾作霖三人代表团到中央苏区,王稼祥参加了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当时,我们的话语权很弱,如果没有王稼祥信任我们,我和朱德总司令的处境十分困难。

1932年8月,中央红军取得了乐安、宜黄战役的胜利,在取胜之后却陷入了自己人的麻烦当中,前线和后方负责人因为意见不同,从而出现了行动上的分歧,由于两人意见的不同,导致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无法召开。

因此10月份的时候,为了解决这次分歧,在江西宁都举行了会议,也就是宁都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是否让毛主席继续留在前线指挥作战。

但在我军占据上风的时候,王明、博古等人要求红军继续进攻,彻底粉碎敌人的攻势,并借此机会夺取中心城市,彻底确立江西地区的胜利,然而毛主席对这种行动坚决否决,并分析了战场局势,认为我军就算占领中心城市也守不住。

而中心城市被占,敌人的攻势只会越来越严重,这对红军未来的发展是极大的隐患,最好的办法就是朝赣东北发展,这样才能缓解敌人的攻势,同时也能粉碎敌人围剿的计划。在会议上,王明和博古对毛主席的意见坚决反对,并开始了针对毛主席的批判。

在巨大的压力下,会议上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不敢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眼看无人支持,毛主席就要被撤离前线,调到后方时,王稼祥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要站在毛主席这边。

王稼祥认为通过前几次的反围剿胜利和攻打赣州的教训中可以发现,毛主席的思想主张是对的,是符合红军和苏区的实际情况的,并通过多次战斗胜利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毛主席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在未来的指挥中需要毛主席。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声,王稼祥则不愠不火地说道:“大敌当前,不可换人,指挥非毛主席莫属,别说我偏袒谁,大家都知道,我跟毛泽东同志并不熟,来苏区后我们才认识,反而我倒是和王明、博古是老同学,甚至是同乡,我不赞成他们的意见,我支持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希望大家就事论事,认真考虑我的意见。”

王稼祥发表完意见后,会议上的人尽是不满之色,最后周总理从前线赶回,开始调和双方的立场,但最后还是势单力薄,仅仅只保留了毛主席前线助理的身份,会议结束后,后方中央局就以毛主席身体不好为由,撤销了他的职务,调回后方政府工作。

1933年9月,蒋介石集结10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开始了第五次围剿行动,要彻底把红军消灭。而这次蒋介石使用的是碉堡封锁,逐步推进,红军可以说完全处于被动局面当中,可主要负责人王明、博古和李德等人,仍然陷在错误的判断当中。

而且面对毛主席再一次提出的游击战,他们并没有接受,反而使用所谓的“正规战”打法,采取阵地战的作战模式,跟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展开硬碰硬的战斗,导致红军陷入危难之中,最后不得不选择长征,保存革命火种。

长征开始后,王稼祥已经意识到继续让博古、李德等人掌握大权,无疑是把红军送入虎口,迟早有一天会因为他们的一意孤行导致革命火种熄灭,由于在先前的反围剿中,王稼祥受过伤,因此长征时只能坐担架,恰好此时的毛主席也因为急性疟疾导致身体虚弱。

两人就这样有了交流的机会,同时还有张闻天,他们三人时常会在闲暇之余谈论党和红军的大事,尤其是湘江战役结束后,红军从长征开始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左右,面对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少人都出现了不满的情绪。

对此,王稼祥和毛主席谈论军事时就曾提到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跟领导路线的错误有密切关系,他也曾找到毛主席想找机会把博古、李德轰下台。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1934年12月,湖南省通道针对长征路线问题就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这次会议毛主席提议向西进发,走敌人相对较少的贵州地区。但最后还是在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总理的支持下,才使得行军路线改变,后来也证明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1935年1月,趁着敌人追兵还没赶到,红军占领了遵义,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中央也趁此机会召开了一次全面会议,会议的首要内容就是让博古先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总结。但他归结错误时,却把问题归结在敌人过于强大上,自己的指挥失误却只字未提。

报告结束后,张闻天反对“左”倾军事路线,随后毛主席开始长篇报告,首先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战术方针,并根据当前局势,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旁听报告的李德对此十分不屑,见此情形,王稼祥在报告结束后起身支持了毛主席的意见。

并且王稼祥在会议上也建议中央必须要立刻采取措施,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由毛主席指挥工农红军,而经过王稼祥的详细讲述,这才令会议上的绝大多数人意识到博古、李德二人指挥的错误有多严重,最后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

由毛主席、周总理和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取代了博古、李德的旧“三人团”。而中共七大以后,毛主席曾多次跟人提起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发表的意见有多重要,他不仅纠正了错误路线,而且还确保了党历史的正确发展。

那么,因遵义等会议的决策支持而备受毛主席信任的王稼祥,究竟为何会在1962年被勒令搬出中南海呢?

03

1962年前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两年前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单方面撕毁两国合作协议,甚至要求中国偿还债务,再加上国内三年灾害刚刚结束,全国人民处于饥荒当中。

当时除了国内的状况外,国际形势也不友好,印度在中印边境频频挑衅,新疆地区在分裂势力的欺骗下,伊犁地区有6万多中国人连夜逃到苏联地区,就连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都开始扬言反攻大陆。

而内忧外患的局势让担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的王稼祥愁眉不展,在他看来新中国四面楚歌,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发展极为不利。而他考虑到,要想摆脱困境,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避免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二是避免中美战争。

之后,王稼祥针对局势写信到中央,信中撰写的重要报告主要就是自己的见解。当时的中国恰好处于特殊时期,康生等人绞尽脑汁想抓住老革命家的错误,但这些见解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然而康生也没有因此放过王稼祥。

在1962年7月,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世界裁军大会,代表团的演讲稿由王稼祥负责,在起草讲话稿时,他特地多用了“和平”和“裁军”的字眼内容。然而就这样被康生抓住了机会,批判王稼祥是“三和一少”——对帝国主义要和,对修正主义要和,对印度和各国反动派要和,反而支持各国革命运动要少

之后,康生对王稼祥的批判并没有因此而止,开始了添油加醋的“分析”,把“三和一少”发展成了“三降一灭”,投降帝国主义,投降修正主义,投降反对派,消灭民族解放运动。

而在康生紧追不舍的批判下,王稼祥不能再继续主持中联部的工作,中联部的大权被康生掌握在了手中,再加上王稼祥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就这样搬出了中南海,到南方修养治疗。

但在王稼祥修养期间,康生再次针对“三和一少”做起了文章,想把这件事扩大,向中央提出建议,把王稼祥的“三和一少”材料和批判王稼祥的文章下发到各省、市去,最后在毛主席的组织下,这件事才作罢。

尽管在康生的添油加醋下,毛主席不同意王稼祥的观点,但他也只是让王稼祥跟有意见的中联部副部长沟通下,不需要做公开检讨,任何人提出公开批判王稼祥都被他一一否决。

对于生病的王稼祥,毛主席也十分关心,他们二人可是有几十年的革命友谊,1965年11月,毛主席在问候王稼祥病情时,还向他征求了不少意见,后来王稼祥出院,认为自己犯过错,不适合继续担任重要工作,最后被任命为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回顾历史,如果没有王稼祥等人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表率,但凡存在一丁点私心,或许结局会有很大的改变。

视觉饕餮盛宴
震撼的视觉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