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作品|从太史令到中书令:司马迁的转职之路

文摘   2024-10-28 11:00   美国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社员金风对司马迁的生平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ta用现代的职场视角对司马迁的仕途做出的解读。


从太史令到中书令:司马迁的转职之路

通常大家对司马迁的印象,来自于他的《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矢志不移,忍辱负重,决心完成父亲未竟之业。然而,也正是在这篇长信中,司马迁坦白了自己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翻译过来就是:


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指后来因李陵事件下狱)


自谦也好,自夸也罢。可见司马迁觉得自己的工作态度是无可辩驳的,因此对自己后来的遭遇非常委屈。确实,毫不讳言地说,怀着如此赤胆忠心般觉悟的太史公,其工作态度,在今日看来,也是大大超过我等社畜的。


但是其中似乎仍然有一些疑点:司马迁所谓的“亲媚于主上”到底是在忙些什么?在现代人看来,史官作为记录历史、搜集资料的工种,似乎是相当独立的工作,与“亲媚”似乎毫无联系。并且司马迁受刑后不久便出任中书令,职业生涯的切换也让人颇感意外。


虽然在后世,围绕中书令创建一个更加大名鼎鼎机构——中书省,正式成为三省六部的扛把子。可在西汉,中书令在当时更像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秘书职位。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的转职呢?由于生活在2024年,我们尝试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向某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大语言模型询问,如何switch job ladder?得到以下几点建议:


评估当前职位

确定新的职业阶梯

技能差距分析

与经理或导师沟通

制定过渡计划

利用人脉


那么,姑且按照这几点,我们尝试探寻司马迁转职道路上的蛛丝马迹,在汉武帝时代,从史官到秘书只有一步之遥吗?


评估当前职位

关于西汉的太史令,常见的解释是负责记录天地人间一切的东西。


|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其中不止提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练掌握天文观测、历法知识,更强调了司马迁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游历生活。足以说明游历天下不只是司马迁的个人兴趣,也是收集地理、人文材料的工作需要。

由此看来,太史令的职责范围可能非常广,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档案特质。除非皇帝因为天人感应需要咨询相关数据,否则似乎不必每日陪伴皇帝左右。而且似乎也不到“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的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武帝不至于每天拉着司马迁,听他讲过去的故事。


因此,太史令的职责范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从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巫祝史卜在上古时期属于垄断文化宗教、掌管文字的技术群体,他们既作为天官履行神学职能,掌管天文历法和祭祀,也负责相关文书记录。远古时期的文字系统足以称得上是一种前沿科技,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比今天的程序员还要稀有。


华夏文明初萌时,这些工作是由巫来兼任的,巫史分流后,卜筮鬼神等宗教事务和巫祝的关系更为紧密,史官则偏向于言行书记,星官历算等这类更为理性,偏向于人事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王朝事务的日益复杂,史官中又分化出作册史官(制作保管册命)和记事史官(记录言行、王朝大事等),逐渐演变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书记官分工体系。这类史官和秘书人员更为相似。

根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史官群体,他们涉及到的文字方面的工作包括记言、记事、起草及宣读文告、起草和保管契约盟誓、管理文字等等。因为史官掌管文化,博学多识,熟悉先王世系、历史掌故和君王的言行政事,他们也经常作为天子的顾问,代表上天神明的意志参与国政,有权训御君王的言行,十分受人尊敬。


到了西周时期,史官的分类已经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左右史等纷杂的名目,他们各自的职能有所区别,但都涉及到文书的起草和保管等工作。周朝的官僚机构太史寮被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长官太史为周天子的秘书长,侍从天子左右,随时接受周天子的咨询,有的时候还直接参与政事、拟定文书、记载重要活动,同时还管理档案、祭祀、天文、历法等。


《吕氏春秋》记载:


|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抱其图法以奔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可见当时的史官已经是王朝重要的书记官,他们手头掌握着宝贵的政治档案资料。


而太史在当时也负责中央和地方高级书吏的选拔工作。


|   《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僮,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西汉的太史依旧和书记工作有着紧密关联,带有很强的秘书行政色彩,太史负责部分中央政务文书的整编保管(可能还涉及到文件起草),还是高级书吏选拔考试的主考官,其业务水平代表着官僚系统内书吏职业技能的天花板。


确定新的职业阶梯

与其说司马迁成为了中书令,不如说中书令一职是刘彻为司马迁量身定制。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中书令的全称是“中书谒者令”,属于宦者职位系统,由少府总领管理。根据学界主流说法,这一职务源起于秦汉之际的中谒者令,历史上早期地位并不高,和后期画风相差较大。


所谓谒者,其最初职能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类似门房、保安,负责为贵族王室看守门户,接待引见宾客,传达通报消息,接收客人名帖(以及其他物品)等,是一个关通内外的职位。


|   刘熙《释名》云:“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谓者也。”


|   《国语·齐语四》: “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谒者负责宾客接待,由此又延伸出类似礼仪主持和引导员的职能,负责在朝会和祭礼上到场参会者实施礼仪导引。史书中将这种职事称为“宾赞受事”。所谓“宾赞”,指的是朝会时在殿上高声唱赞,对来者进行点名,并引导众人行动。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这里的“赞拜不名”指的就是上朝时不被点名,这是重臣的一项特殊待遇。


谒者一职早在先秦就已经存在。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对后宫各殿的门户进行管理,又增设了由宦者担任的中谒者职位。从出土的秦汉封泥和简牍来看,皇室贵族对谒者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皇帝、太后、皇后、妃嫔和诸侯王都有各自的谒者或中谒者。


汉因秦制,继续沿用中谒者一职,但楚汉之际天下纲纪松弛,官制疏阔,军吏迁官者众多,中谒者还不是由宦者充任的,例如刘邦的部将灌婴,就由郎中迁转的中谒者。《汉书·高后纪》注引如淳曰:“(灌婴)后常以阉人任之,诸官加‘中’者多为阉人也。”汉初因为战时过渡体制(灌婴任中谒者后还在随高祖征战),所以出现了士人为中谒者的情况,之后又逐渐恢复前朝的常态。


西汉开国时百废俱兴,各项体系还没有健全,汉高祖刘邦要求群臣商定天子衣服之制,萧何等人给出的方案是让四位中谒者各“举”一季的服饰,“举”的动词原意是“向上抬、托”,引申到这段文字内,其含义为掌管,意思是中谒者们各管皇帝春夏秋冬四季的服饰。


|   《汉书·成帝纪》注引臣瓒曰:“汉初, 中人有中谒者令, 孝武加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 置仆射。”


|   《汉旧仪》:“(中书令)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既置中书,掌诏诰答表,皆机密之事。”后世学者多数认为中书令是由中谒者令改官而来。


刘彻将大谒者更为中书谒者令,后者多了一个“书”字,也就是所谓书谒,应该是意在强调中书令的掌管诏奏的职能属性。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中书令是尚书化了的谒者,是谒者中主要负责文书通报转达的分支。自中书令设置以后,原先的大谒者地位提升,成为皇帝在后宫的秘书长。继汉武帝设置中朝,构成对外廷的牵制后,第三方制衡力量,即以中书令为首的内廷宦官随之登场,新的游戏规则也开始书写,成为君主专制加强后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技能差距分析

分析到这里,大概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司马迁能以太史令的工作经验,如此迅速地“跳槽”到中书令这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岗位上,因为这两者的职业技能本身就是互通的,都属于秘书性质,负责中央官府档案的处理接管。


|   《论衡·卷十二》:“文吏更事,儒生不习也”。

相较于王充所说的那类“儒生”(有文化修养但是缺少文书政务的实操处理经验),司马迁更接近于“文吏”,在工作经验上更占优势。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太史令算是半个尚书,本身尚书府的书吏就是太史令选拔出来的。这也就能够解释司马迁为什么很快胜任中书令的工作(中书令的下属包含中尚书),而不再需要一般中书宦者的选拔和培养过程。刘彻将他由太史令改为中书令,就像是左手换右手,两者所干的活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司马迁在为太史时,就已经与刘彻秘书班子的其他成员(尚书、御史等)协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为皇帝处理中央官署和郡国地方报送的文书奏牍,将这些文书的内容汇总选要,上报给皇帝批示,还整理保管一些政府文件档案,将其中的重要内容写进官史(国家大事、君王大臣言行、祥瑞灾异等),可能还兼掌部分文书的起草或润色工作。


因为司马迁本身博学多识,又有政务经验,所以他应该还会作为君王的顾问接受咨询,甚至对一些政事的处理批复给出初步建议都有可能。为了方便奏事汇报,或者说皇帝特别欣赏喜欢他,于是给了他出入宫禁的特权。刘彻认可司马迁的能力,也很欣赏他的工作态度,习惯了这位得力的秘书对自己的协助和付出,所以就算是后来发生了李陵事件那样不愉快的情况,皇帝也依旧乐意重新起用他,让他继续发挥价值为自己服务。


与经理或导师沟通&制定过渡计划&利用人脉

剩下部分就很简单明了了,司马迁在父亲去世之后,只剩下刘彻这一位经理/导师。


|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   《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


|   《唐通典·尚书省》:“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即其任也。不言谒者,省文也。”

从古汉语“既”字作为副词的用法来看,“既”字句通常是指紧承其后之事。可见司马迁出任中书令是在他刑满出狱不久后。也就是说,他应该是被皇帝直接安排到这个岗位上的,是刘彻个人意志的使然。


刘彻重用司马迁的决定与其说是一时兴起,倒不如说更有可能是他工作习惯的使然。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征服拓张对内改革制度大兴刑法,海内外生事繁多,这导致中央的文书工作量激增,需要更多人手来处理公文。这种情况下,能多一个为皇帝干活的人当然是更好的。


|   《酷吏列传》:“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事浸以秏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


更何况司马迁身为太史兼政府书吏选拔主考官,秘书职业的基本功不成问题,他本人文才出众通晓古今历史典故,有过政务处理经验(出使经略西南夷,参与建设当地郡县体系),年轻时又对参政议政抱有很大的热情,自然是非常合适的皇帝秘书人选。


以刘彻的性格,他不太可能找一个不熟且不喜欢的人留在自己身边找不痛快的,况且还是中书令这种敏感岗位。这恐怕不只是才干的要求,更考验忠心和默契,甚至是和帝王的私人关系。刘彻选用司马迁坐这个位置,应该是基于对他工作能力和经验的认可,以及对他的较大信任。想要让刘彻如此有信心,更有可能是长期共事相熟的结果。

精彩回顾


社员作品|原创小说《鸦》




非鱼剧社于2015年春季成立于斯坦福大学,由一群热爱话剧的中国学生创建,是斯坦福校园内首个中文话剧社。目前,非鱼剧社已发展为湾区最有影响力的非营利性中文剧社和文化品牌之一。在纷繁复杂或平淡单一的生活外,非鱼剧社再造出一个世界来。生活烦琐,人性纠葛,哲思深渊,命运曲折,都被我们搬到了舞台上。在这里,你将体验不同的人生,分享精彩的故事,找到纷繁烟尘中埋藏的自我。

文案:金风

排版:北南

特别鸣谢:太史署养猫人


非鱼剧社
斯坦福大学学生创建的中文话剧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