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新探索:真正蹚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特色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发展工作纪实

学术   2024-10-10 10:10   北京  

“要本着对党中央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举全院之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质量完成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秉承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丰厚的积淀,把自己的全部使命,聚焦在响应时代召唤,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事业培养卓越后备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上。


9月27日,记者联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的老师时,全校上下正开足马力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工作忙碌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经党中央批准而正式组建的,是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决策部署组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主管主办的一所大学。办好社科大是党中央交给社科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是社科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郑重表态,“要本着对党中央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举全院之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质量完成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
作为一所在组建之初就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定位的高校,“科教融合”作为社科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深深融入了其血脉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表示,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秉承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丰厚的积淀,把自己的全部使命,聚焦在响应时代召唤,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事业培养卓越后备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上。
社科大是教育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建校、科教融合兴校、师资队伍壮校、学科专业强校的办学理念;科教融合是社科院的使命在社科大身上的体现,是社科大办学治校的重要遵循。目前,社科大在“科教融合”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本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正是现阶段推进科教融合工作的一个重要面向。

制度建设打通融合壁垒

“科教融合”作为近年来高校整体的发展趋向,说到底是要解决教学和科研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问题。落实到社科大层面,作为一所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语境下组建的高校,如何推动社科院的科研资源与社科大的育人机制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最为关键的节点。因而,推动科教融合学院的体制建设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建设是核心。”社科大规划与评估处处长柴宝勇说,这既包括社科院和社科大的密切配合,也离不开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学院层面的具体落实。三层机制严丝合缝,才能推动“科教融合”这台巨大的发动机平稳、坚定地向前推进。
据了解,自社科大组建之日起,校领导就开始着力推动科教融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筹备,2020年9月,依托社科院所属相关研究院所,社科大先行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法学院等12个科教融合学院。
经过这一阶段的路径探索与经验积累,社科大的科教融合工作逐渐进入快车道。2022年2月,社科大组建应用经济学院,首次建立起“一对多”(一所学院对应多个研究所)的科教融合新模式。同年6月,按照学科归属或学科关联度,社科大命名重组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六大学院,这也标志着社科大的科教融合改革迈上新台阶。
“经过两次院系重组与改革,社科大的科教融合学院在形式上得到统一,彻底结束了院系并行的局面。”柴宝勇表示。
新学院的成立和一体化建设的逐渐落地,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在推动学科设置规范性、促进学科建设一体化中发挥制度性保障作用,在落实科教融合方针的同时,也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高校建设规律。
制度保障先行,具体举措紧随其后。为推动科研资源更好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通过统一规划实现资源整体调配,使丰裕优越的科研资源如涓涓细流不断惠及社科大的广大学生群体。
社科大科研处教师蒋甫玉介绍,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科研育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具体开展中,科研处为学生“量身打造”了易入门、易上手的科研项目,并辅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切实推动“科教融合”育人方针平稳落地。
一方面,针对本硕博学生分别推出“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新苗计划”)和“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等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充分调动学生接受学术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组建学术团体、创办学术院刊等形式,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教师科研项目招募科研助手、学生申报科研助手、申领科研项目任务的管理机制,以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定期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协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使学生在受到规范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能以前沿学科研究开拓视野。
随着“科研育人”多个项目的实施推进,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并涌现出一批虽尚显稚嫩但也令人欣喜的成果。2021年7月本科生撰写的要报第一次被采纳刊发,2021年12月第一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正式出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优秀论文选》已经连续出版了四辑,目前第五辑正在校对中,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将正式出版。
蒋甫玉表示,作为面向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新苗计划”已经做到了全覆盖,学生参与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文科类研究型大学中可以说规模最大,成效也愈发突出。
“我是科教融合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直接受益人。”作为社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和第一批直博生,社科大经济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郝鑫泓表示。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学校开展的科教融合工作为学生群体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使他们能够借助研究所这一平台直接参与国家级项目,也为他们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科研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院所合作凸显办学

2023年6月,全校印发了《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研究所(院)和社科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融互促”,这十六个字也正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社科大开展科教融合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核心理念。
师资力量决定办学力量,为更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将社科院拥有的高规格、重量级研究员资源转化为教师资源的探索中,通过建立健全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岗位教师、研究生导师“四位一体”的管理制度,社科大的师资力量得到快速提升。“四支队伍”的组建融合,正是社科院“举全院之力办好社科大”的又一有力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深度参与了科教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从建院之初的“一院对一所”格局到如今的“一院对八所”模式,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在他的带领和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将科教融合战略落到实处、推向纵深。学院汲取中国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立足中国实践,提出中国问题,打造中国话语,推动国际问题教学研究体系的创新与突破,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世界经济理论和全球治理观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胸怀家国天下的国际问题研究尖端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了38年,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生导师,见证和亲身参与了学校以科教融合育人育才的发展全过程。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将学习和学术内化为艰辛而庄严的人生历练和自我认知的提升,转化成勇毅笃行,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内心特别欣慰,特别自豪。”张宇燕说。
202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下发,围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案》提出要在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校所(院)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等四个方面完善考核考评和管理机制,推动社科大建立一支国内一流的专职教师队伍。
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对此深有体会。他向记者表示,当前,培育“教学科研型”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大家的理念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专职教师和研究所的岗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优势互补,通过双方合作机制的有效对接,促进双方在身份、成果中的互认互通正是推动科教融合走向深入的着力点之一。
“简单地说,这种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立,能够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特点系统性调配教师及科研资源,从而更完整地发挥社科大的独特优势。”漆亚林表示。
每个研究所(院)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院所合作还意味着其他科研资源同样能够全方位辐射到社科大的每个科教融合学院。
“我用学生卡刷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大门”——学生曾这样生动地形容院所合作带来的资源共享。在社科大之外,他们发现,历史学院的学生可以同时享受、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绝大部分资源: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资深学者为他们传道授业,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大门为他们敞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图书馆任他们探索挖掘;同时,他们还“拥有”中国考古博物馆这个重要的“活课堂”。
社科大把科教融合作为办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最大优势。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介绍,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以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学科专业为支撑,组建“学部委员(名师大家)+领导干部+青年教师”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承建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从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领域集成,不仅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更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肯定,在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设有政治学系、中共党史系、社会保障系等六个教学系,这六个教学系都是科教融合的产物,也是以科教融合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蔡礼强表示,政府管理学院之所以能在关乎科教融合基础的机构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步伐坚实、平稳推进,关键在于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对接融合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科研人员多年来的深厚研究积淀和对育人工作的至诚奉献。
围绕科教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高培勇在任内曾提出“入主流、入体系,一体化、一盘棋”(以下简称“两入双一”)的办学方略。特聘教授群体在过去是社科院的中流砥柱,现在,他们作为社科大一支强有力的“银发”队伍,为社科大“两入双一”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在关键之处发挥着关键作用。
蔡礼强介绍,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现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郑秉文在退休后再次发挥研究优势与特长,以社会保障系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带领学院师资团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已成功立项;自科教融合学院组建以来,每年他还会在学院内牵头举办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研讨会。“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教师学术水平不断提升,专职教师和岗位教师深度融合。正是郑秉文老师的付出,快速提升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实力和水平,作为特聘教授,他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蔡礼强动情地说。

多措并举创新育人路径

近期,立足科教融合,社科大历史学院成立了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这是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冷门绝学专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育人新举措。

据了解,研究院坚持在“科教融合”的办学体系中,充分发挥社科院的主导作用,依托社科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中的办学功能,推动冷门绝学人才队伍建设。

“成立伊始,我们就明确提出,研究院的中心工作就是致力于培养传承冷门绝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冷门’不冷、‘绝学’有继。”社科大校长助理、历史学院执行院长展龙说。在展龙看来,一方面,通过培养本科生,能够真正实现冷门绝学学脉传承,后继有人;另一方面,通过“本硕博博后”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能够不断扩充高水平人才队伍,持续推动学术传播和文化传承。

目前,研究院各研究方向已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冷门绝学”首批7位师资博士后已报到入站,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满学”已在教育部完成备案。展龙向记者表示,研究院依托社科院的丰富学术资源,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满语、简牍学概论等冷门绝学专业拓展课,在学生中广受好评,选课人数也不断增加。为更好满足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院正在积极推动冷门绝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五卷本的满语文系列教材预计于今年底将正式出版发行。展龙还告诉记者,高翔院长指示要在社科大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集群,助力社科大的人才培养。目前,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语言学两个重点实验室的装修工作正在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里加紧实施,11月,学校师生就可以在这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参与研究了。

宏观来看,社科大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框架目前已经基本确立,各项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下一步又该如何规划,推动科教融合精细化发展?面对这个问题,柴宝勇表示,大学作为不同于研究机构的另一主体,培养人才是其肩负的首要使命与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高校自身发展逻辑与规律,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以更加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制度建设推动科教融合再上新台阶。

立足育人工作,蔡礼强则表示,“本硕博博后”一体化培养既要实现贯通,也要有所区分,通过资源的有效调配,因材施教。一方面,要立足本科生自身特点,凸显“育人”就是“育价值”“育灵魂”,注重对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社科院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积累起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宝贵经验,这个传统不能丢,要在科教融合中将这一优势传承并发扬光大。

客观来看,更为理想的一种情况是“四支队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更为高效的机制调动下合理配置资源,在尽量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而推动科教融合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自发性增量运转。

从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未来发展来看,仍面临着新的形势与考验。创新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大科研”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和学术指向性。未来,社科大不仅要以“科教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要通过建立、完善一个能够对学校自身发挥认证和保障作用的协同框架,实现站在国家立场上的更深层次的“科教融合”,真正蹚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特色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往期回顾<<

金秋艺韵·百团绽放|叮咚~您有一份新的百团订单,请及时处理(一)
寒露|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深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众号

责编|崔 诺


青春社科大
传播青春校园文化,推广优秀社科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团委,积极发声音、亮旗帜、听呼声、助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