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新住民”,老年人如何避免被“硬控”? | 睡前聊一会儿

时事   2025-01-10 21:30   北京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9999元,能买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首;5000元,百张面值5元的第四版人民币归你所有;2380元,拍到“最后一件”大师遗作……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直播间兜售假藏品收割老年人钱包的现象引发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直播间“硬控”老年人的招数五花八门,但个个都精心准备、精准“狙击”。宣传“捡漏”机会难得,借口重建博物馆没地方放藏品,承诺很快升值或高价上门回收……主播们精密罗织的话术,意在让老年人相信买到就是赚到,诱导他们接连下单。

 

一个老年人的年度账单支出排行榜上都是所谓的“藏品”、假古董。图源网络
下单还不是终点,骗术环环相扣:有的说文物不能私自拆开,有的说退了古董会有大灾大难,哄骗、威胁多管齐下,目的就是让老年人别退货。一些主播还频繁更换直播间,打一枪换个地方,在发货页面用绿植、纸杯等其他日用品替换假藏品信息,在夸大事实的直播页面角落用几乎看不见的小字标注“虚构剧情”等,试图逃避监管。

不法直播间“盯”上老年人,瞄准的是信息不对称。有的直播间号称把价值万元的玉手镯价格“打”到200元,上架后迅速销出数千件,实际上在市面上几十元就能买到。线下习惯于货比三家的老年人,面对不熟悉的文玩领域,受主播们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感染,失了理智,落入“坑你没商量”的陷阱。

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买,没有钱贷款也要买,假藏品为什么让老年人如此“上瘾”?一方面,不少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来源少了,希望手里的积蓄能保值增值,为养老提供保障。打着“百年珍品”“优质资产”旗号的假藏品,因此有了可乘之机,化身“投资理财产品”,见缝插针地入侵老年人的生活,靠编织“一夜暴富”的美梦利诱老年人冲动消费。

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一生劳碌为儿女,哪怕到了晚年,也希望可以为后代提供帮助。于是“造福子孙后代”“给儿女留下一大笔钱”等话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一张接一张的情感牌,把老年人寻求价值认同的心理拿捏得明明白白。

假藏品高价卖、维权难,也暴露出平台疏于履行主体责任。有老年人在直播间下了3笔2980元的订单,家属要求退货退款时,平台反馈称商家保证金仅有31.86元,不足以处理退货退款。

事实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明确消费争议解决机制。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而要加强审查和管理,严格审核主播团队资质、细化准入机制,对违规直播间该封的封、该改的改,还要积极作为,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消费者追回损失提供帮助。

越来越多老年人成为网络空间的“新住民”,但他们对网络世界的认识理解尚待深化。拿直播购物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拿把掐”的下单、退货、退款规则,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容易,更不用说还要识别其中可能虚假宣传的层层套路了。

如何保障老年人畅享网络消费?加强新业态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质价不符的商品通过网络流向老年人。有专家建议,研究制定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专门网购规则,例如无理由退货时间翻倍等,也不失为可尝试的思路。

套路千万条,识破第一条。让老年人远离各类网络消费骗局,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认识、能警惕。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防诈骗培训,家庭成员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这些都是把防诈反诈融入日常的有效做法。只有推动老年人将“输入”的知识“输出”为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银发一族网上“冲浪”才更加安全,家人子女才真正安心。

这正是:

捡漏升值不可信,上门回收不靠谱。

老年触网需谨慎,养老钱包同守护。

大家晚安!
(文 | 卢  涛)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