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长寿时代,如何与之适配?丨睡前聊一会儿

时事   2024-12-27 21:55   北京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不久前,《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其中,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这一信息引发关注。当过去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变成稀松平常事,当我们逐渐步入长寿时代,将面临哪些变化、挑战、机遇?今天,我们就由此聊起。

数据是发展的高度浓缩。要更好理解78.6岁这一数据的意义,不妨先了解另一个数据:新中国成立前,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尽管人均预期寿命并不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但却能够反映某时某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生活方式和卫生健康等综合状况。从疫病横行到可防可控,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为人民生命健康筑牢屏障。更优美的环境、更安全的食品、更可及的服务,稳稳托起上扬的“长寿曲线”。

直观地看,寿命的增长,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亿人。有量的增长,也有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养老需求日渐多样化、多层次,既要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这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品说明书简化、字体变大,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家门口开设助老食堂……一桩桩适老化改造,把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融入细节里。智能家居为生活增色添彩,老年大学满足书法、跳舞等多样兴趣爱好,银发旅游回应对“诗与远方”的追求……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一齐发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共进,让养老选择愈发多样,也催生潜力巨大的银发经济。

河南洛阳市涧西区武汉路街道秦岭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食堂。黄政伟摄(影像中国)

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但还概括不了全貌。提到老年人,我们习惯性想到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影,又或者是颤颤巍巍的步伐。但理性地看,年龄是一个数字,并不必然与某种生命状态、人生追求画等号。何况,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正赋予新时代老年人更多可能性。那么,我们的固有观念是不是也应当与时更新呢?

打破“刻板印象”,在天津,跳水伯伯让人们看到老年人热爱与活力;青岛大爷金辉在百米赛跑中跑出13秒97的成绩,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老年博主分享穿搭,让人眼前一亮……网络上、新闻里、生活中,从思维到行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展现出不同以往的一面。

放宽观察视野,银龄教师重新走上讲台,照亮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人生;在上海,低龄老人志愿者结对服务高龄独居老人,预防风险,传递关爱……在各行各业,仍有许多老年人在发挥余热,在为他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拓宽人生宽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有所为,不仅是社会的期待,也是老年人发自内心的需求。

曾有一位作家这样描述自己70多岁时的心态,“一个老年人从来不想感到自己是个老年人”,引人思考。老年人是相对弱势群体,但内部分异正在呈现。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要尽全力为他们兜好底,同时,在今天,我们也应当为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期待、新作为营造足够包容友好的氛围,提供应当有的支持和便利。“当我们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希望过怎么样的生活”或许不太好想象,但少些“为你好”的思维,摈弃把他们完全当做被照顾者的做法,多听听他们的声音,更加深入全面地去认识、了解他们,对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大有裨益。

进而言之,当长寿成为“新常态”,社会的“适老化”其实是全方位的。有物理方面的,有思想方面的,还有治理方面的。比如,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被迫之举,同时也是顺应劳动力自身条件、价值追求的务实抉择。随之而来的,许多与“60岁”绑定挂钩的规章制度要不要调整?公安部近日就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申请年龄上限延长至63周岁。这些其实都是对“新常态”的适配。可以预见,进入长寿时代,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将在方方面面呈现。

这正是:

年龄不过是数字,莫给生活设限制。

政策托举拓平台,白发亦能焕神采。

大家晚安!

(文丨徐之)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