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出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政务   2025-01-09 16:13   北京  

1月9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共同出席

情况发布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陈亚军:五年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后,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双城经济圈发展,先后多次到四川、重庆考察指导,强调双城经济圈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要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双城经济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五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一道,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压茬推进各项任务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

  

第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巴蜀文化走廊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第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实施了环保督查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双城经济圈经过五年的建设,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坚强领导,得益于两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同心协力、敢做善为,得益于两地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拼搏奋斗。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川渝两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问五年来在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社会各界对未来双城经济圈发展也充满期待,下一步还将有哪些考虑?


陈亚军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陈亚军:五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扎实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第一,编制出台了一批重大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1+N”的规划体系全面形成。从重点领域看,相继出台了综合交通运输、多层次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从重点区域看,指导地方编制出台了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了“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第二,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综合交通领域,开工建设了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同时,竣工投运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双城经济圈内联外达能力大幅提升。在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向家坝灌区一期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瓦特高压交流工程,双城经济圈用能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第三,布局打造一批重要平台。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

  

第四,统筹推进了一批重大改革。推进双城经济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省际毗邻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成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将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

  

第五,建立健全了一套工作机制。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逐年研究年度工作要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动两地有关事项。同时,两地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干部互派等机制,目前已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选派501人次干部交流挂职,对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封面新闻记者:成都和重庆是这一区域的两个重要增长极。请问,近年来在带动周边区域城市共同发展方面成效如何,怎样破解“大城市病”,推动中小城市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推动空间格局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陈亚军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陈亚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唱好“双城记”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两地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双城经济圈的空间格局正在不断优化。

  

在“双城”方面,重庆主城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成都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双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然,“双城”引领不是一味要做大双城,而是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5年来,重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都扎实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城市的宜居和韧性安全水平都在稳步提升。

  

在“双圈”方面,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通勤圈建设方面,璧山至铜梁、成都至资阳等一批市域(郊)铁路建成通车,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开通运营,成都都市圈跨市公交线路达到17条,跨城通勤更加便捷。其次是产业圈建设,重庆支持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分工协作模式更加健全。再次是生活圈建设,重庆和广安31项事项实现通办,成都都市圈推出三批次同城便捷生活行动,都市圈内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跨城生活更加便捷。特别是“双城”间火车日均客流达到7万人次,连接“双圈”的渝西地区与川中四市合作不断加强,“双圈”相向发展态势更加凸显。

  

在“两翼”方面,从北翼看,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稳步推进,两地共建共营新田港二期项目,万达开共同培育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梁平、长寿、广安等地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南翼看,川南、渝西探索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泸州、永川、江津在汽摩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重庆、成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同时,进一步强化双城经济圈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等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带动,不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


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双城经济圈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支持,能否请领导们介绍有关情况,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呢?

陈亚军


请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陈亚军: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科技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会同川渝两地,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三个强化”,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强化科技资源和设施落地。从科技创新平台看,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从科技基础设施看,新布局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设施,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并记录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和转化协同。在资源共享方面,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57个,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新(重庆)超算中心等相互开放。在转化合作方面,两地成立了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形成,在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领域实现了一批合作成果的落地转化。

  

三是强化科技企业和产业培育。从企业层面看,目前两地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从产业层面看,两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规模分别达到了1.7、1.2、1.1万亿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一批新产业加快培育。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政策赋能,支持两省市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再加力,在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再加力,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上再加力,增添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