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修水历史上第一个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是明朝的周希令。万历四十一年(1613),朝廷安排周希令及同榜进士王应熊、孔贞时和欧洲人阳玛诺合作,引进西方科技,合著有关天文历法的科技著作。两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人合作的《天问略》刊印问世,为明代《崇祯历法》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后《崇祯历法》发展为清代的《时宪历》,也即我们现在通行的农历。周希令四人合作撰写《天问略》其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周希令是修水历史上和外国人交往的第一人。周希令也是文胜之后,八维支裔,其家也是明代宁州(今修水县)世家大族书香门第,数代冠带簪缨世胄官宦。
周希令的曾祖父周季珊也是修水历史上一个有名人物,其事迹载于《义宁州志》:周季珊,高市义兴坊人。少从族兄康惠学举子业,酷好史鉴、兵书、医略,未竟,为州掾。正德癸酉,奉新华林玛瑙寇乱,屠瑞州城。州守牛命季珊统督义兵守毛竹山,朝夕设备几一年余,寇不敢犯。己卯,有宸濠之变,州守汪当达声息京师,公规避莫前,珊独毅然曰:“为臣死忠,矧数千里之行乎?”遂请往。倍道奏闻,因诏谕:“成事与否?朕欲亲征。”珊对曰:“以臣叛君,事不必成。来时抚臣王守仁集兵勤剿,即日捷闻,何烦驾征?”遂命送户部赐酒饭新钞归。嘉靖初,武乡贼起,蔓延崇、奉,州守孙知珊有才略,命统官民兵五百人讨之,生擒渠魁熊舍人等十余人,斩首百余人,诏谕协从甚众,贼遂溃。后给予冠带归省,遂无仕进意,常与兄康惠唱和诗篇及讲解明新至善之学,人有传诵者。年七十六,无疾而终。一是身份和爱好。周季珊是明代中期人物,家住宁州州治高市义兴坊,即现在留存的宁州古城地域。少年时,就跟从本族兄长周季凤(季凤死后谥“康惠”)学习科举有关知识,但是却对历史、兵书、医术非常感兴趣,从而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反而荒疏了举业,乡试考了几次都没有什么结果。于是,到州衙里做了一个普通的下层衙吏。二是带兵抵御寇乱。正德初年,奉新、高安两县农民因不堪地主及官府压迫,加上天灾,农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罗光权、陈福一、胡雪二振臂一呼,应者云从,他们将地处奉新、高安、宜丰三县交界之地的华林山作为根据地,进行反抗官府地主压迫的斗争,几个月就扩充到两万多人。正德六年辛未(1511),农军在陈福一的率领下,攻占了瑞州府城(今高安市)。次年,官军来攻,农军弃守瑞州府城及鸡公岭、仙女寨等地,诱敌深入,最后擒杀了江西提刑按察司副史周宪及儿子,毙伤官军几千人。在此情况下,农军准备出兵宁州等周边州县。宁州知州牛鸾获知这一情报后,拟派兵驻守宁州和奉新交界之地的毛竹山防御农军可能的进攻。牛知州素知周季珊虽是普通州吏,但却精谙儒业熟读兵书,统帅兵士排兵布阵件件精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深具文韬武略的儒将之才,于是,命令周季珊统帅义兵前往毛竹山。义兵在周季珊的带领下,在毛竹山上布设了很多守御器械设施,准备了各种御敌的措施,早晚派兵值守,严阵以待枕戈待旦,时刻准备敌人的进犯,防御坚守前后几乎一年多。华林农军探知毛竹山的情况后,始终不敢贸然进犯宁州。 三是千里送信。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分封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不久就占领了南昌、九江等江西中、北部及南直隶南部(今安徽南部),并且精骑四出,兵锋锐利咄咄逼人。宁州知州汪宪想派一个人去往京城北京,将有关情况奏闻天听。在州会之上,汪宪将此打算一说,众口闭嘴噤若寒蝉,大家都“规避莫前”。这时,周季珊独自一人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说:作为臣子,必须为国事而死,何况这只不过是一次几千里的出行罢了!周季珊快马加鞭地没日没夜地往北京奔去,提前一半时间到了京城,立即要求奏知皇上。正德皇帝朱厚照迅速召见了周季珊,并问周季珊:宁王举事能不能成功?我准备亲自去征剿他。周季珊回答说:以臣子的身份背叛君主,事情一定不会成功。我来的时候,南赣巡抚王守仁正在召集兵马对宁王叛军进行征剿平定,马上就会传来捷报,何必烦劳皇上亲征呢?!于是,皇帝命令将周季珊送到户部,以皇帝名义赏赐酒饭和钱财给周季珊,然后,安排周季珊回转宁州。四是武乡破贼。嘉靖初年(1522年后),宁州武乡(今修水县山口镇、铜鼓县永宁镇、大塅镇、三都镇一带)农民起事,很快就蔓延到了崇乡(今修水中部乡镇和铜鼓县港口、棋坪、高桥、排埠等地)、奉乡(今修水何市、上奉两镇及铜鼓县带溪乡等地)。知州孙芝了解周季珊具有统兵御将的才略和丰富经验,于是,命令周季珊率领官员、兵士、义民五百多人去讨伐起事的农民。一战下来,就抓获了农军首领熊舍人等十多人,同时,斩杀了一百多人,又招抚释放了很多农民,起事很快就平定了。根据周季珊所立功劳,朝廷将其位列乡饮,给予一定的荣衔,之后,回到了家里。回家之后,周季珊经常和兄长周季凤诗词唱和,讲解刚刚兴起的促使社会发展人文进步的阳明学说。
周希令祖父、周季珊儿子周贲,字彦西,又字接澜。《义宁州志·人物志·文苑》载:(贲)志存尚友,读书达旦不休,试弗售,知者咸相惋惜。以《春秋》应岁荐,授广信府弋阳县训导。县庠科举额数过乏,竭力增之,士林以此多贲。升东流县教谕,有王怀惺先生,深器卓行,亟加奖荐。贲上书乞归,构阁犀津,吟哦不废。州守杨公聘修邑志,直笔不污。卒年八十有六。从传记里可以看出,周贲年轻时志存高远鸿鹄傲天,刻意结交志同道合同频共振的朋友,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不眠不休,但是,屡次乡试都是名落孙山,虽然练就了浑身的文武艺,总是难以售与帝王家。知道周贲学术学问的人,都深为惋惜。后来,以读熟读通《春秋》这一经典来应考每年的荐举,通过之后,被授予广信府弋阳县(今上饶市弋阳县)训导,协助教谕管理县学。上任之后,发现县学里庠生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过少,于是,向广信府反映情况并据理力争,因而增加了名额,士子们非常高兴,学界一致赞许周贲。后来,周贲升任南直隶东流县(今安徽东至县的一部分,东流县和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教谕。东流县学里有一个王怀惺的先生,学问精深,品行卓易,深受生员爱戴,周贲对其立即予以奖励,并向上级推荐。周贲一生仅出仕过两个地方,一弋阳一东流,一训导一教谕,品级只有从八品正八品,但却因学问渊博精纯,品行端庄卓易,享誉出仕之地和桑梓之乡。其撰写的《宁志后序》和《鸡鸣山寺记》都收录在《义宁州志》之中。后来,周贲上书要求回家养老。回来之后,在州治通远门外的犀津建了一座阁楼,整天呼朋唤友在阁中诗词唱和吟哦不绝。万历癸巳(1593)冬天,知州杨维城聘请周贲为州志纂辑(相当于总裁),周贲不隐恶不溢美秉笔直书,确保了志书的质量。上一届《宁州志》修纂于嘉靖壬寅(1542),新修纂的《宁州志》起手于万历癸巳(1593),宁州前后有51年没有续修州志。但新修的志书一波三折,起手时州守为杨维诚,继任州守黄堂主持将志书草稿完成,直到方沆到任后,才将州志草稿修改完成,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夏付梓印行,知州方沆撰写了《宁州志旧序》,周贲亲笔写出了《宁志后序》。周贲在后序里说,续修志书,可以“知世代之沿革、风俗之淳漓、生息之丰俭、稼穑之艰难、民数之登耗、税敛之盈虚、吏治之得失、人才之兴衰,而忠孝节义、勋业文章,后先相望。”他带领众人在修纂时“昼夜操笔,三越月而告成,冗者删之、讹者正之、乱者次之、阙者补之,立义定类,修饰润色,体辨而意裁、事核而辞雅,犹自视欿然。”周贲亲自修纂的万历版《宁州志》没有流传下来,无缘看到其真面目,是为憾事。周希令父亲、周贲儿子周期亮因儿子周希令显贵,“初敕赠征仕郎、礼科右给事中,后晋赠文林郎、户科都给事中。有《敬吾集》传世。”此段话出自《义宁州志·选举志·封赠》。对于周期亮志书中没有过多记载,但可以推测,周期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热衷文学的人。他没有取得任何功名,但却有《敬吾集》传世。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敬吾集》,志书中也没有收录其作品,但他应该写出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文章,才能结集刊印。另外,周期亮应该在教子成才上还是很有成就。长子周希令高中进士,做到了正四品的高官;次子周希命、三子周希佥二人读书多年,但科举一途却命运多舛,乡试经常名落孙山,终生都没有获得一星半点功名。但他们毕竟生于世代书香翰墨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在社会上孝友好义,深得士民称许赞誉,因而被收入《义宁州志·冠带·儒官》篇,周希佥还被收录在《义宁州志·冠带·乡饮》篇中,能够被载入志书都是在道德文章等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像这样四代六人都被《义宁州志》收录的家族,恐怕为数不多,其在家风建设子女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后人探究总结和借鉴。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