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政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820年),归宗寺主持智常与大诗人白居易、名士李渤交往甚密;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其主持先后是道诠、义柔、慧诚、正贤、慧南等高僧;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年)名僧佛印在归宗寺与周敦颐共创“青松社” 并为社主,将寺东的一条山溪仿东林寺虎溪命名为:鸾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也常有诗谒往来;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真净为主持,在他的努力下,归宗寺大兴庙宇,广收名人诗画,黄庭坚、米芾与真净和尚都有亲密交往的记载。
从佛印到真净的北宋神宗时期是归宗寺的早期鼎盛时期。从元代开始由于统治者信仰的原因归宗寺和佛教其它寺庙一样逐渐衰微,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归宗寺惨遭战火焚毁,寺藏经文典籍荡然无存;明初归元寺仍是破败不堪,虽先后有道溟、怀瓒、慧清三和尚相继对寺庙进行修复,但规模都不大,后又逐渐败落,直到果清禅师来寺后发奋努力、四处化缘,先后建成三藏法堂、舍利塔、聚光楼、僧舍……特别是明朝万历皇帝(1572-1620年)颁大藏经四十卷赐寺后,归宗寺才又兴盛起来。
清雍正八年(1730年)皇帝敕赐“瞻云” 寺名,1740年乾隆朝又钦赐“龙藏” 于寺,并拨款修迦陵国师塔和僧舍,此时归宗寺又盛极一时:寺内各种殿堂百余间、僧众300余人,有山场150余亩、田产近百亩,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信奉上帝教的太平军攻入星子时焚烧归宗寺,造成寺内大批佛教建筑物化为灰烬。太平军失败后修梅和尚主持归宗寺,在他的努力下修复藏经阁、禅堂、法堂、祖堂、方丈室、库房、五观堂……等建筑物。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赐大藏经7200卷、华严经80卷;民国22年(1933年)上海水灾义赈会捐款修建大殿,归宗寺又有了一定的规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战领归宗寺时,寺藏的大批经文典籍,宋、明、清时代的名人真迹包括黄庭坚的书法,明代宗鉴堂的书法石刻28块它们嵌在洗墨池旁的墙壁上全部被日军洗劫一空。在“文化大革命” 时,归宗寺终难逃最后一劫而完全荒弃。
历史上的归宗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剩下传说中王羲之的洗墨池还残留在四周民宅、校舍的空隙之中。尽管池边石栏栅上的文字早已斑驳陆离漫漶不清,但它却顽强地透射出昔日的风彩,向世人默默倾诉流过的岁月。
王羲之当年为苦练书法十分勤奋,每天书写完后便在此池中清洗毛笔,所以后人便将此池命名为王羲之洗墨池。
洗墨池附近不远处,有十几棵古樟树,它们大多高约二、三十米,树干需3—5人合抱那么粗。这样粗壮、枝叶繁茂仍然是生机盎然的古樟树在九江地区已是凤毛麟角极少能够见到。正如老同学刘冬生感慨赋诗所曰:“归宗已无寺,唯见千年樟,民宅旧房舍,横竖墨池旁。荒林孩童闹,钟磬不复响,谁知千年后,世间又何样?”
这些千年古樟树傲然挺立在这远离闹市的庐山山南的僻野荒林之中,尽管它们的年岁与庐山上的“三宝树” 相仿,但它们不像“三宝树” 那样声名遐尔、那样被文人墨客大肆宣扬、那样被数不尽游客喧扰,它们卑处一隅绝不炫耀,静静地伸枝展叶为村民们遮荫挡阳不露声色,默默地吸收天地精华,它向我门诉说千余年来岁月的沧桑、命运的坎坷,它将深藏在其中的文化底蕴慢慢地、细细地浸润出“人文庐山”的乳汁,来哺育庐山娇美的青山绿水!
从归宗寺遗址后面翻过几座山岙,在金轮峰的断岩峭壁之处有一飞瀑宽约四米状若玉帘,从四十余米高处轰然跌入一泓深碧之中,激起的团团水雾如同袅袅青烟不停地四散而去,散漫在山谷的空中形成蒙蒙薄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化作一道道美丽的彩虹飘浮在我们的头顶上空。妙哉,玉帘泉!
玉帘泉的潭边有一空间约十来米的石洞,里面可坐可卧且有泉水溪流穿洞而过十分清凉,俗称此洞为“羲之洞”。洞外有石屋残垣和一座石拱桥,相传为王羲之读书、练字之处。沿羲之洞顺溪东行一千米,过去有王羲之鹅池,池边大石块上镌刻有“羲之鹅池”四个大字,王羲之生性喜欢鹅在此养鹅并练“鹅”字,这儿原先还有一些古碑石,如:宋黄庭坚手书的“石镜溪”、陈三立写的“归宗”、“金轮峰”、“山水”以及明代朱端写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书法石碑,可惜此池及池边众多名人书法石碑现已荡然无存。现溪涧中一些岩石上仍有一些石刻清晰可见,它们是历代一些仰慕王羲之的文人来这儿留下的墨迹。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中航集团决定斥资30亿打造“中航归宗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其中包括重修归宗寺。一旦项目建设完成,能让来此的游人在目睹当年归宗古刹的风采和欣赏这儿山川美景同时,从中汲取庐山古代佛教优秀文化高品位的精神濡养。
去年和朋友走访了归宗寺,虽然只有遗迹,但看得出占地面积很大。庐山历来五大丛林之首昔日之恢宏气势,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