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贬而奋发的方知州

文摘   2024-07-30 22:59   江西  

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官员因触怒皇帝、权臣或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贬谪为低级官员或偏僻落后之地的官职。有的因而一蹶不振从此沉沦下僚,有的逾挫逾奋而成功逆袭。明朝万历年间被贬为宁州(今修水)知州的方沆就属于后者。

方沆(1542年—1608年),字子及,号讱庵,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后授广西全州知州,政声卓著,因转运军饷有功,皇帝赐给其金银,在任四年后擢升南京户部员外郎,又升郎中。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被同部主事王廷卿挟私论奏,与同舍郎中方扬一起被贬,方沆贬为云南安宁提举,三年任满升广德州知州,上任不久,入为南京刑部郎中,三年考绩,擢升佥事,后历南京户部、刑部侍郎,转任云南督学,主持云南乡试,选拔了很多有才学的士子。在任四年,以父丧归乡。

方沆家乡福建省莆田市智泉风景区方沆手迹石刻《悬沫》二字

起复之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考察结果不好,被贬为江西宁州知州,在宁州知州历史上,方沆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逾九年。在任期间极力抚绥,没有被贬官员满腹牢骚的情形。在任期间编辑州志,新修学宫,修复濂溪书院及黄鲁直祠、来苏渡等。三十一年(1603年)又升湖广佥事,不久致仕归家。著有《猗兰堂集》二十卷、《性学筌蹄》,父子合刻有《桥梓集》四卷。三十六年(1608年)十二月初八卒,享年66岁。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是方沆仕途上颇为不顺的一年。因为得罪了上官,从云南督学(清代称学政)任上以考察不好的名义被贬谪到江西宁州,职级也由正三品降为从六品。

方沆来到宁州后,一任就是九年。面对被贬谪这种逆境,他没有心灰意冷,没有消沉落魄,而是振作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宁州的各项事业中来。

方沆对待宁州的士子非常尊重,对宁州历史、风物、民俗、往任知州治理得失都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了解,对普通老百姓以慈祥的态度进行安抚。对于老百姓必须完纳的钱粮,严禁州吏采取鞭挞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催收。老百姓对方知州的做法非常感动,送交钱粮惟恐落后。

上届《宁州志》还是嘉靖年间修纂,已经五十多年没有重修了。士民对重修州志呼声很高,因而,前任知州杨维城开了头,继任知州黄堂完成了志书草稿,方沆到任后,继续恭请硕儒名士、原总纂辑周贲进一步进行审核修改,筹集资金付梓印刷。方沆还亲笔撰写了《宁州志旧序》。方沆在序中称赞宁州“周茂叔先生以硕儒来佐分宁,于是,黄鲁直太史挺生双井,气节文章遂与苏长公颉颃史册,人文彪炳至今。”“周氏三先生(周季麟、周季凤、周期雍)崛起缝掖,为世名臣,为乡大老,而缙绅冠盖之盛卓乎大江以西。”

方沆认为“旧志作于嘉靖壬寅(1542),年久世殊,纪载较略,迩纂志草纪未竟”于是,在杨、黄二位知州编定的草稿基础上,除总纂辑周贲之外,还聘请余学贤、周希令等人为同辑者,组织人力对草稿进行增删修改完善,筹措经费付梓印行。八卷《宁州志》终于在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五月初五日端阳节面世,成为修水文化发展史上一件盛事。

方沆认为居于高位的官员应该“匡世宣泽,为生民立命、天地立心。”下层官吏则应该“急公后私,兢兢然敦义兴礼为上务”。到了宁州后,看到“其山修削干云,其水澄泓不见底,其士大夫多朴茂而温文,其小民知勤力业”,很是高兴,但父老士民却对方沆说:“主者斤斤期会簿书,何论造士?”“黉宫形势如故也,比年甲第落落若晨星者何?”“即公署飘摇岌岌矣,遑恤学宫?”听了父老的一番话,方沆感觉所言不虚,以前的知州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官府的事务性事情上,而没有考虑应该如何造成养士的环境和风气,因而考取举人和进士的寥寥无几,真的是寥若晨星啊!知州衙门年久失修,有的建筑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更不要说学宫了。

想到这些,方沆深深地感到“芒刺在背”寝食不安。马上叫人检点府库,竟是“库无余羡”,没有办法,只好做做父老贤达工作。宁州士民历来都有乐意出资用于修建城垣、学宫、贤达祠等公益建筑的传统,听到方知州的倡议后,陈存之投牒至州署,愿意出资修建庙宇;余君、查兆吉、任子、周期静四人投牒至州署,愿意出资修建敬一亭和乡贤祠;陈以明投牒至州署,愿意独资修建学宫里的明伦堂;陈以才、陈以节、陈以聘、陈其情愿意出资修建棂星门……一时忠义之士纷至沓来,捐资牒书雪片纷飞,学宫、庙宇、祠殿、堂亭、泮池、棂星门等建筑全面开工,不出数月,所有建筑都完工告竣,方沆特意撰写了《重修宁州儒学记》、《重修宁州大门仪门序》等文章,将士民踊跃捐资的感人事迹记录其中,在《重修宁州儒学记》中开列了出资捐建的陈存之等二十二人。

修水历史上所有官吏中,后来最为知名的非周敦颐莫属了。修水在宋代叫分宁,康定元年庚辰(也即宝元三年,1040),周敦颐从将作监主簿任上调任江西洪州分宁县主簿。上任之后,他就筹资建设了一座书院,书院被后来的地方官先后命名为濂溪书院、景濂书院、濂山书院。到了方沆任知州的时候,书院内的山谷祠破败不堪。时任江西兵备道的史旌贤正在宁州巡查,知道山谷祠的情况后,立即和知州方沆商量重修事宜。二人都认为:“濂溪周先生光风霁月,山谷黄太史节义文章,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二位先生不以分宁为重,分宁应该以二位先生为重。”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必须将山谷祠修复好。

商量之后,史旌贤从所属公款中拿出一些,方沆又发动大家出资,于是“一二僚友捐薄俸襄之,缙绅士庶闻风而兴,输金于橐,出粟于囷,献材于山,不假征发,趋事争先。”开工之后仅过三个月,山谷祠和附建的亭子均全面竣工。方沆将祠堂命名为光霁堂,将山谷先生的遗像祭祀于堂上,因山谷先生号涪翁,遂将亭子命名为涪翁亭。方沆还撰写《重新濂溪书院山谷祠记》纪铭其事。

现在修水县山口镇有一个来苏村,来苏村的武水之上有一个来苏渡,据传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从黄州出发特意途径分宁以访好友黄庭坚。之后,溯武水而上,经宜丰而往高安去看望弟弟苏辙。苏轼在现在的来苏村过渡武水,村民为纪念这一事,遂将此渡称为来苏渡,将附近的村子称为来苏村,一直沿用到今。方沆任知州时候,来苏渡两岸的渡口码头经过多次洪水的冲刷已是石塌泥翻,一到雨天泥泞路滑,通行极为不便。方沆出面召集地方父老商量,大家献计献策出工出钱,不久,即将渡口码头整修一新,两岸都是清一色的又长又大又重的麻石砌成的十多级踏步,无论洪水多大,渡口条石兀自岿然不动。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宁州任上已经九年的方沆升任湖广佥事,不久致仕归家。据说,方沆要回到福建莆田家中,路遥千里,需费甚多,他却囊空如洗,朋友士民知道后,大家凑了一些银子,方沆的回乡之旅才得以成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方沆为官几十年,致仕回乡竟囊空如洗,以致无法成行。他是封建官场的另类,是当代的廉政模范。如果当官的人都能和他一样能上能下能擢能贬、清廉为政两袖清风,那就会乾坤朗朗官清如水、河清海晏万民和乐。

福建和江浙一样,一直都是科举选士的重镇,历朝历代考中进士的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方沆进士出身,其制文古章诗词歌赋功底深厚,各种作品都是辞藻瑰丽才气十足,并且创作欲望十分强烈,几乎是走到哪写到哪。

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方沆被贬云南安宁提举,次年三月路过湖南长沙,想起汉代贾谊曾贬长沙,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不禁赋诗一首,将所有感慨都蕴藏在诗句里。

楚云万里望京华,贾传南迁路未赊。

谁料逐臣今更远,春风三月过长沙。

——《次长沙怀贾太傅》

俞允文、方 沆[明]等五家 和吴虎臣诗卷  图源:www.artnet.com

在云南期间,方沆慕名前往大理游历,登上洱海边的观澜阁,近看洱海碧波荡漾,远观苍山绿浪奔涌,于是作诗一首《洱水观澜阁》:

高楼百尺俯江湾,尊酒相将破客颜。

南去分流传黑水,西来倒影见苍山。

江村秋冷鱼龙卧,岛屿沙明鹳鹤闲。

最是临流惬幽兴,夜深酩酊不知还。

在宁州九年,方沆留下了很多文章和诗篇,仅《义宁州志》就收录了和宁州有关的《重修宁州儒学记》、《重修濂溪书院山谷祠记》、《重修宁州大门仪门记》、《宁州志旧序》、《查元凯义民碑记》、《西略徇行记》、《盘错绪谭引》等七篇文章,还有《分宁舟行入豫章四首》等二十七首诗篇,是除黄庭坚之外,收录诗文最多的一人。

最后,录方沆过双井村咏吟黄庭坚钓台的诗一首《钓台》:

穹窿片石倚江开,人道涪翁旧钓台。

驻马好寻题字处,生烟漠漠水潆洄。

2024年7月10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编后记】
史载,方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以考察罢斥。左迁江西宁州知州,前后领州,在宁州最久,极力抚绥,无边客牢骚之态。尝编辑州志,新学宫,复濂溪书院及黄鲁直祠、来苏渡

浔阳叙话
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