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废气为食物,“喂养”基因编辑过的微生物,让其批量产出生物燃料、化工原料等经济品,如今已不再是遥远的黑科技。在“无中生有、变废为宝”的气体发酵赛道,位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南京食气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食气生化)无疑是一家极具前景的企业。
10月15日,从河南出差归来的公司首席执行官闻志强刚刚返回南京,便接到了又一家投资机构的邀约。事实上,公司落户南京生物医药谷不到一年,已经完成了2轮共计数千万元的融资。
被资本市场追捧的背后,是食气生化在技术上的独创性优势。用闻志强的话说,“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食气生化致力于引领化工行业的‘碳源变革’。” 在食气生化位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总部会议室,闻志强指着地上的垃圾桶介绍道:“通过基因编辑后的微生物,可以在‘吃进’二氧化碳后,‘吐出’有价值的化学品,而这些化学品可以制造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部分生活用品,比如这个塑料垃圾桶。”闻志强所说的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便是食气生化最核心的技术。
通过公司的监控屏幕,可以看到食气生化在河南中试基地的生产画面。只见一间约2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矗立着两个8米左右高度的发酵罐,其他还有一些附加装置。闻志强介绍:“我们的生产线连接着当地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装置,当二氧化碳排放物进入发酵罐,气体通过气液传质,不断溶解到液体培养基内,很快就会被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吃掉’,微生物再通过自身代谢,‘吐出’我们想要的化学品,最后进行分离纯化。”从技术角度而言,以食气梭菌(微生物)为底盘,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为原料,有潜力发酵生产多种产物。食气生化综合市场与技术两方面考虑,选择了丁醇作为首发产品管线。
传统生产丁醇的主流路线是通过石油—丙烯工艺,而采用食气梭菌发酵法的新技术,原料成本大幅降低。同样生产一吨丁醇,新技术可减少4吨二氧化碳排放。闻志强表示,公司计划未来为不少于10家大型煤化工、电力企业交付碳减排装置,碳减排总量超100万吨/年。 “对于企业而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废气,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很有用的原料。”食气生化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汪庆卓介绍,公司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建厂,合作企业可以入股;另一种是出售工艺包,也就是出售技术。目前,已有大量企业找上门来商谈合作,包括化工、钢铁企业以及电厂。 一个月前,汪庆卓刚去了一趟阿曼,也是当地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现在的信息传播非常快,没想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传到了中东,那里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汪庆卓说。在此之前,食气生化已经与荷兰、德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的企业洽谈了合作事宜。 “我们对公司的定位是发展成为高科技的跨国化工企业,不仅是技术服务商,也是产品制造商,要用新兴技术带动一场化工行业的革命。”闻志强说。 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食气生化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汪庆卓介绍,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拿到天使轮融资,是由国内一线的风投资本博远资本投资的2000万元,当时公司估值就超过亿元。今年6月,食气生化又拿到了国内最大的战略投资机构数千万元的融资,该机构还为食气生化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众多优质资源。 食气生化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闻志强与汪庆卓,是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同门师兄弟,所在课题组服务了百余项工业化项目,课题组培养的多位人才已创立近10家知名合成生物学公司。谈起为何选择在南京江北新区创业,两人都坦言找到了最“合适”的地方。 “当时,南京生物医药谷的招商团队找到我们,给了政策、场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让公司得以迅速落地,后期的各项精准服务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汪庆卓说。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交叉行业,具体来说是‘生命健康+生物化工’,而在江北新区的产业体系中,现代化工和生命健康都是其主导产业,两者非常契合。”闻志强说,依托南京生物医药谷和新材料科技园两大产业园区,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目前,食气生化正在江北新区自建菌株改造平台、计算模拟与自动化平台、设备与工艺技术平台,以推动技术和工艺的高效研发、落地和迭代升级。 当前,南京正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闻志强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食气生化用新兴技术解决以往的痛点,将传统的化学制造升级成全新的生物制造,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让化学品的生产过程更加低碳、节能、环保。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动员会在南京召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群众信访举报受理方式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江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布作风纪律监督举报方式
灌南小秸秆“生”出大生意 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
曾“失联”10多天,这个热爱冒险的“小鸟勇士”平安回家!
江苏在长江大保护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共护一江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