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突破封锁、从无到有,开辟出一条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75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勇攀科技高峰、勇担使命重任。
近期,中国科学院回顾了其历史上取得的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回顾中国科学院人在探索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其中包含了两项生物育种相关的重要成果:
“小偃6号”开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小偃6号”的诞生有效遏制了条锈病的蔓延,开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分子设计育种引领生物育种潮流
分子设计育种为我国生物育种提供了先导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对引领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附完整名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八大件”奠定中国光学基石
1958年8件先进光学精密仪器的成功研制,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解决光学工业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独创有限元方法数学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计算数学家独立于西方创立有限元方法数学理论,开创科学与工程计算方法和理论新领域。
小行星观测和研究成就瞩目
从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发现5000多颗小行星,天文工作者在小行星观测和研究领域取得瞩目成就。
微穿孔板解决世界声学难题
1966年,声学所提出关于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设想,成为中国现代声学迈向国际的关键一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
1988年,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成功,中国大科学计划时代正式开启。
锗酸铋晶体闪烁中国智慧
1990年,上海硅酸盐所完成1.2万根锗酸铋晶体生产任务,让中国科学院在高技术材料研究开发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打造中国的同步辐射光源
1991年,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诞生,其中超过95%的关键部件为国产。
争夺地质学研究“金钉子”
1997年,中国第一枚“金钉子”确立,成为我国地质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双星计划”成功实施
2004年,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成功实施,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科学卫星。
让超强超短激光更强更短
2017年,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
“上海氟”蜚声海外
20世纪60年代,上海有机所开展氟化学攻关,让“上海氟”蜚声海外。
“中国天眼”诞生
2016年,“中国天眼”建成启用,中国天文学界告别了相关研究数据依赖国外望远镜的历史。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诞生
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中国率先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设想变成现实。
做中国的碳材料
1998年至2009年,化学所在世界上首次通过合成化学方法大规模制备出石墨炔薄膜,并用“石墨炔”对其进行命名。
“力箭一号”发射成功
2022年,“力箭一号”成功发射,让我国在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迈入世界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先进行列。
机器化学家问世
2021年,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诞生,为化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把实验室搬进太空
2023年,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启用,科研人员实现了“把实验室搬进太空”的梦想。
深耕深紫外激光领域
经过15年探索,我国深紫外科研仪器设备初步形成“深紫外晶体—激光源—前沿装备—科学研究—产业化”的自主创新链。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成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建成,帮助科学家打开利用观测数据开展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等研究的大门。
面向经济主战场
组织实施中国自然资源科考
中国科学院积极建议并组织实施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梳理”祖国山河大地,让祖国建设“有本可依”。
书写中国“海带传奇”
70年来,中国海洋科学家接力前行,“中国海带”已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探索钢铁炼成之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钢铁冶炼重大需求,依靠自主研发翻开我国炼钢史新篇章。
“小偃6号”开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小偃6号”的诞生有效遏制了条锈病的蔓延,开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中国锂电池工业实现从无到有
40年来,物理所前瞻布局固态锂电池,推动中国锂电池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工业机器人崛起
历经半个世纪,沈阳自动化所以诸多“第一”推动工业机器人成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钕铁硼永磁产业从弱到强
数十年来,中国钕铁硼永磁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在,中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已占到全球份额的90%。
助力黄金资源勘探和金矿选冶
1987年起,中国科学院从找矿到选冶、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国黄金生产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超精密齿轮工艺助力工业零部件升级
从1966年研制出我国首套超精密齿轮,到2016年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春光机所以自主创新满足国家需求。
异育银鲫创造世界奇迹
异育银鲫的生产应用和雌核生殖理论研究为世界首创,受到国内外鱼类学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丙纶成衣解决穿衣问题
1974年至1989年,化学所突破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开发出一系列流动性好的聚丙烯纺丝专用料。
煤制烯烃实现工业化
40多年来,大连化物所实现世界上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开创我国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并引领其快速发展。
“中国牌”晶体闪耀世界
从开启理论研究,到研制出低温相偏硼酸钡晶体、三硼酸锂晶体,再到研制出氟代硼铍酸钾晶体,中国科学家让“中国牌”晶体闪耀世界。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端。
革新铬盐生产工艺
1996年至2007年,过程工程所开拓绿色化学—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新领域,为我国铬盐工业铬渣的源头削减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超算事业迎来“曙光”
1993年,“曙光一号”诞生,中国超算事业拉开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大幕。
攻克“可消失塑料”
长春应化所成功突破聚乳酸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生产出具有优异耐热和力学性能的聚乳酸产品。
LED照进“寻常百姓家”
20年来,中国科研机构研发并引领的LED技术在全国遍地开花。
分子设计育种引领生物育种潮流
分子设计育种为我国生物育种提供了先导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对引领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从头合成
天津工生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从头合成的重大突破。2022年底,这项技术建成吨级中试装置。
压缩空气储能发展迅猛
2024年,国际首套300兆瓦/1800兆瓦时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
“种”出金刚石
宁波材料所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条化学气相沉积大单晶金刚石生产示范线,为我国在半导体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支撑。
研制出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
2022年,金属所联合国内其他单位,成功研制出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我国大型盾构机国产化和自主可控链条被顺利打通。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创造了历史奇迹。
创制“北京时间”
1966年,“综合时号改正数”作为我国世界时基准向全国发播,我国自此拥有了自主产生、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
沙坡头书写治沙“中国方案”
1955年,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为全球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8年,“103机”调试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中国首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
1961年,长春光机所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红宝石激光器,创造“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奇迹。
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个硅平面型晶体管和第一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高速摄影机问世
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台高速摄影机问世,成功拍摄到原子弹爆炸初期火球扩展系列图像。
研制首个航空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
20世纪60年代,我国首个航空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诞生,为我国研制飞机强有力的“中国心”作出重要贡献。
VLBI技术助力月球与深空探测
1987年,上海天文台佘山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成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VLBI测量系统。
顺丁橡胶打破技术封锁
1966年,我国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诞生,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和垄断。
中国力量破解气象难题
70年来,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蜕变,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完成中国第一次综合性遥感探测试验
1978年启动的腾冲遥感试验是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多、涉及技术和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的综合性遥感试验。
孕育“龙芯”
2002年,“龙芯1号”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用外国处理器制造计算机的历史。
蒸发冷却技术守护三峡工程
蒸发冷却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维护便捷性,打破国外厂商在大型水电装备领域的技术垄断。
实现红外探测器自主创新
上海技物所持续攻克大规模、高灵敏、高定量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保障了航天红外装备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
攻克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筑路技术
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以环境友好方式破解气候变暖条件下冻土区筑路的世界性难题,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
中国高性能碳纤维从无到有
2008年,山西煤化所开发出第一条宇航级碳纤维生产线,为我国更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打造大气“超级CT”
搭载于风云四号的全球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为深入研究大气三维对流、更精细预测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可能。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实现国产化
2021年,我国首台达到超流氦温区的大型低温制冷装置通过验收,形成了千瓦级大型氦低温装置的研制能力。
“奋斗者”号创造新纪录
2020年11月,我国首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下潜深度达10909米,标志着我国在全海深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撑起北斗导航系统时空基准
20余年间,中国科学院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准定位的核心——时空基准的建立、保持和传递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最大口径高精度碳化硅光学反射镜研制成功
长春光机所制造出全球最大口径高精度碳化硅光学反射镜,解决了我国大型光电系统研制的核心技术难题。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5年,历时近7年的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获得成功,中国终于走在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最前列。
人工合成核酸
1981年,我国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在世界上首次测得了全部生物活性。
中国VC产业打开大门
微生物所研发出更加绿色、更低成本的VC人工合成方法——二步发酵法,使我国VC生产摆脱了困境。
战胜蝗灾的中国攻略
中国科学院一代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用科学书写一系列治蝗、用蝗的传奇。
为三北工程筑牢科技根基
中国科学院几代科研人为三北工程添砖加瓦,带动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等发展壮大。
我国首台国产医用 B 超仪研制成功
1981年,声学所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为量产B超仪和研发医学影像设备奠定基础。
研制盐酸安妥沙星
上海药物所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具有新颖化学结构和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化学新药——盐酸安妥沙星。
研制丹参多酚酸盐
上海药物所研制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路上的里程碑式产品——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的诞生开启实验动物的崭新时代。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诞生
2019年,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碳离子治疗系统”正式获批并投入运营。
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诞生
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有效解决了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无损、定量、可视化检测技术背后的科学难题。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