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 | 让一地“盆景”变处处“枫景”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淮南法院落地开花

文摘   2024-11-28 08:43   安徽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让墙诗”让出了六尺巷,被后世传为佳话。现如今,这一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提炼出的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影响力已从桐城辐射至全国,成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如何运用调解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近年来,淮南法院结合本地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调解品牌,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注入矛盾纠纷化解中,有效实现群众“事心双解”。


情法并用 专攻家长里短“棘手事”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活跃着一群家喻户晓的“老娘舅”。他们虽年逾古稀,却退休不退责,化解着一件件邻里纠纷。

近年来,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法院持续扩大“老娘舅”调解品牌效应,发挥“老娘舅”声望高、熟乡规、知民俗的优势,法官从证据、法律切入,“老娘舅”从亲情、道德入手,在诉前把脉说理,在诉中释法明理,在诉后答疑解惑,实现诉调对接无缝隙。

前不久,八公山区法院就联合“老娘舅”调解员,化解了一起农民工讨薪纠纷。2023年,陈某、闪某介绍同村村民共计12人前往某工地劳务施工,施工作业完成后,对方却迟迟未支付工资,陈某等人诉至法院。法院当即开启“绿色通道”,承办法官与“老娘舅”调解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法官从证据、法律切入,明确告知被告拖欠农民工工资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引导其制订可信可行的还款计划;“老娘舅”调解员从情理的角度如实告知农民工代表,被告认可拖欠工资并愿意积极支付的态度,以及被告暂时出现的资金周转问题,劝导他们给予被告一定的“宽限期”。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而在谢家集区,“有事就找‘谢大姐’”已成为居民群众的口头禅。实际上,“谢大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团队。

为了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自2019年起聘请辖区有基层调解经验的退休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并成立“谢大姐调解工作室”。

“不要小看这些琐碎的家事,我们在调解中经常有‘坐过山车’的感觉,即使案件接触再多,每个案件背后的家庭情况却鲜有重复,需要我们带着耐心和专心去倾听它、理解它,从而化解它。”工作室的王大姐曾经是乡镇妇联主任,常年和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家事纠纷调解工作打交道,如今作为特邀调解员的她,也有自己的一套“调解经”。
“谢大姐调解工作室”中,像王大姐这样的特邀调解员一共有7名。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解婚姻家庭类案件2800件,调解成功212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6%,民事一审同类判决案件数同比减少30%,有效将婚姻家庭等纠纷化解在源头。
攥指成拳 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的矛盾,仲裁制度真是高效快捷,太感谢了!”淮南某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赞叹道。
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某社区需要修建全民健身休闲广场,经投标选中淮南市某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来完成该项目。2021年6月,经过审计,某社区仍有24.4万余元工程款未支付。
纠纷进入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后,转入至淮南市仲裁委员会(驻)田家庵区法院工作站进行诉前调解。考虑到当事人迫切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仲裁员在征得双方同意仲裁解决纠纷的前提下,提交给淮南市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仲裁委员会依法向当事人出具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仲裁裁决书,双方也据此达成了调解协议。
淮南市仲裁委员会(驻)田家庵区法院工作站于今年8月7日挂牌成立,这是田家庵区法院创新打造“仲裁+调解”联动模式的成果。仲裁员常驻法院开展仲裁调解工作,促使各类民商事纠纷的化解更加便捷、灵活、高效。截至目前,已委派调解案件548件,调解成功205件。
走进淮南市交通警察大通大队交通事故调处中心,群众可以“一站式”办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理赔计算、在线调解、在线诉讼、一键理赔等业务,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实现当天调解、当天达成协议。
近年来,针对交通事故纠纷存在的数量多、调解难、周期长、理赔慢等难题,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法院联合交警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保险行业协会,搭建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站式一体化诉调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保险行业调解衔接顺畅、全程保障的“四调联动”纠纷解决机制。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是调解工作的一块专业性极强的“硬骨头”。大通区法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尊知解纷”调解品牌,实现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的高效化解和源头治理。与市、区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2家、进驻调解员59名,实现层级、地域全覆盖,确定以人民调解为核心,以法院指导为辅助的“调委+法院”调解模式。2024年,委派调解380件,调解成功13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35.79%。
下沉一线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脉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如何运用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淮南法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我也晓得他们的难处,但是我前两年生了重病,现在每天都要吃好几种药,这钱对我来说也是救命钱。”村民沈大爷向法官诉苦道。2019年,某公司向某村9名村民租赁几十亩土地,用于种植果树,每亩620元。可是自从2021年起,租金就一直拖欠。今年7月,了解情况后,寿县人民法院法官采用“巡回调解”的模式来到当地村委会,在村委干部的协助下实地展开调解工作。调解中,一边安抚村民们的情绪,阐述某公司目前的经营困境,一边对某公司进行释法说理,督促尽快还款,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互让一步的共识。
该纠纷得以高效化解,得益于寿县人民法院推行的“一村一员一法官”工作机制。该院在辖区各村居设立法官联系点,公布法官联系方式、微信号,设立矛盾纠纷登记台账,法官定期与村居联络员联系梳理排查纠纷,开展巡回审判、调解矛盾纠纷。辖区30个村居多年来被评为无讼村居。
无独有偶。凤台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凤调语顺”调解品牌,组建“法庭干警+乡镇政法委员+村(社区)干部”的三级联调团队19个,对辖区内排查的矛盾纠纷,依托村干部说“情”、镇干部讲“理”、法院干警释“法”,有效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推动疑难复杂纠纷实质性化解。今年1至10月,凤台县法院民事案件实现负增长5.24%。
潘集法院则在各个社区成立“和盼调解工作室”,“和盼”谐音“河畔”,突出潘集区位于淮河之畔的地理位置,也有着“以和为盼”的寓意,蕴含着对构建“和谐潘集”的美好希冀。纠纷进入调解室以后,能够提供从诉前调解到立案的司法服务,调解人员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常驻、轮驻调解室。通过构建法庭、调解室、网格员三位一体的多元解纷模式,实现社会治理向网格延伸、向自治延伸,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今年以来,共受理案件453件,调解成功 215 件。



来源:安徽法治报

编辑:田李萍

初审:郑锐   二审:王颖   终审:吴文波


往期推荐


致15死44伤!南京“2·23”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公布,10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干部任前公示


任泽锋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警、校携手 淮南校园“安全感”满满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按下载关注


淮南政法
中共淮南市委政法委员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