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便携“蒸锅”怎么用?去武王墩墓探秘古代“做饭神器”

文摘   2024-11-19 15:15   安徽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楚辞·招魂》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从刀耕火种、耒耜之勤,到仓廪殷殷、炊烟袅袅,凝结着无数辛劳与智慧。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大量珍稀文物出土,更清晰地还原历史风貌。其中一次出土五件青铜甗,数量之多,为同时期罕见。这种古老的蒸煮炊具,沧桑质朴,透过它,似可感受昔日烟火,探寻粥饭之源。



甗,源于器物组合,下为鬲或鼎,可烧水可炖煮。上为甑,底有箅孔,通过蒸汽上升,把谷物蒸熟,这应是今天蒸锅的原型。


先人劳创,福泽后代,令人慨叹。


商周时期,种植逐步取代渔猎采集,为人们提供主要食物来源。


五谷六仞,设菰粱只;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在《诗经》《楚辞》中都有生动描绘。


与之相应,甗等蒸煮食器更为普及,《周礼》所列“八珍”中,“淳熬”和“淳母”,就是把肉酱浇在稻米、黍米蒸饭上,可谓古代版“盖浇饭”。舌尖上的变化,映射出背后的社会大变革。



武王墩墓的五件青铜甗,造型纹饰素淡简约,属于战国晚期普遍风格。


仔细探查,其中一只却大有玄机。奥秘就在它的立足中肘,浮雕兽首背后竟藏有机关,可使三足折叠90度,整尊甗似瑞兽由立变卧,仪态观感立时不同。



这种折叠设计,在今天看来何其普通,但在久远的青铜时代,却极为罕见,对材质、工艺都要求甚高。


专家初步判断,它符合文献中“行器”的记载,便于携带,使用惬意。或许,它曾跟随墓主人考烈王,征伐会盟、郊游狩猎、外出祭祀,见证过风云变幻,身后又长伴左右。


武王墩楚墓,一次出土如此数量青铜甗,是楚国的独特礼制?还是对以食为天的格外尊崇?而精巧的折足甗,是楚地原创革新?还是外来礼赠贡品?


一次考古新发现,又带来更为深邃的待解谜题。


文物的价值,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知所从来,明将所往,激扬文明自信,方能薪火永续。





来源:淮南日报

编辑:田李萍

初审:郑锐   二审:王颖   终审:吴文波


往期推荐


淮南市公安局最新通告!


人民日报连发4篇重磅评论,传递的改革信号非同寻常


今日起,机动车行驶证有新变化→


山区隐蔽处,发现“军中茅台”……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按下载关注


淮南政法
中共淮南市委政法委员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