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调研、挖亮点、促交流。为进一步挖掘推广基层统战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交流互鉴,11月4日,“丝路同心圆·基层行”第二站走进巴州库尔勒市、若羌县、且末县、博湖县、尉犁县、焉耆县,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采访成果将以“图文+短视频”形式,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一刊一网一号”宣传平台刊发。敬请关注!
“达西村的发展变化说明,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回信中这样写到。
制作:戎睿
近日,“丝路同心圆·基层行”采访组走进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感受以“爱国、勤劳、团结、进取、感恩”著称的达西精神。
位于沙漠边缘的达西村曾是盐碱严重、人烟稀少的贫瘠之地,老一辈人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达西碱地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苦……”简陋的土坯房、白花花的盐碱地、漫天的风沙和如影随形的贫穷将村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然而,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土地上,却孕育出了团结奋斗的火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挖排碱渠、种防风林,发展起砖厂、农贸市场、家庭农场等集体经济。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贫瘠的土地上一点点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的贫困村逐渐走上致富路。
2009年,习近平曾经到达西村考察,当时他在那里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发动群众从事二三产业等五个要求一个希望。
2014年,全体达西村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变化。2014年9月,他们收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写到:“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
“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是达西村人的一句口头禅,也是达西村大变样的密码所在。每逢周一早上,村民们便会聚集在村委会楼前举行升国旗仪式,这已成为达西村人的自觉行为。
时光流转,如今的达西村早已焕然一新,宽阔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自来水、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盐碱地变良田。达西风情园一条街上,各色烧烤香气弥漫;达西电商产业园的直播间,“00后”返乡青年向全国网友推介家乡礼物……幸福祥和、安居乐业的画卷徐徐展开。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句村训是达西村人始终不渝的信条。76岁的村民艾沙·吾守尔回忆起达西村数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慨地说:“当时,我们各民族群众紧紧抱在一起,大家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有馕掰开了一起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达西村里的维吾尔族村民多以养畜、种果树为业,汉族村民则以种菜、种棉花为主,沙吾尔·芒力克号召村民打破传统习俗,互相学习借鉴。
艾沙·吾守尔第一个尝到了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甜头。1990年,在汉族兄弟的帮助下,艾沙·吾守尔家的25亩棉花获得了丰收,当年纯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1992年,艾沙·吾守尔收留了从河南来打工的郭宗俊,让他有了安身之所。后来,艾沙·吾守尔的儿子不幸车祸去世,郭宗俊便把艾沙·吾守尔夫妇当作自己的父母照顾,两家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艾沙·吾守尔与“汉族儿子”郭宗俊的故事成了达西村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我们达西村人不做破了口袋的马铃薯,洒满一地;而是要做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问起怎样促进民族团结,村民们总这样说。2010年起,达西村在新疆率先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达西村还编印了《达西村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精心制作了民族团结笑脸墙。挂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牌匾,悬挂在村里醒目位置的“民族团结就像空气一样一刻都不能少”的标语,都是达西村各族村民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真实写照。
如今,达西村经济发展更加多元,邻里相亲、亲如手足、守望相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达西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还打造了达西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在昔日的盐碱滩上种出一朵灿烂的“石榴花”。
实习编辑:吕尚泽
编辑:潘 琦
审核:丁贵子
监审:孙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