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回响】哀牢山水秀--胡兴尚

民生   2024-10-17 12:01   云南  


哀牢山水秀

胡兴尚


      去过哀牢山,无数次沿着诗意的描绘和渲染,翻越,奔波,劳顿,豁朗。云南的大山大河,除了地理意义上的纵横耸峙,它们更多流布于人们口耳相传或文字记录的日常,它们切割着高原,接通了外界,无数亲切的名字不止于耳熟能详,更多浸入生息于高原面孔黧黑的滇人的血脉。一座山是一个标识,是一种记忆,是地理和生命的纹理。一条河流淌着,流出心血,流出温热,流出故事。

      如果不打开词条,我们可以对“哀牢”做无数种内涵丰富的附会,无论是拆开或组合,它都有摄人心魂的神秘和未知。字面上看,哀牢,哀于囚牢,似乎谕指莽荒时代阻隔或困守的无奈,我之前就一直以此释之。值此“新平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复评”之际,第二次再到新平县戛洒镇,深入褚橙和绿孔雀故里,才得知哀牢山系古代哀牢部落生息繁衍之地,古代哀牢国独有的天然屏障,对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有了进一步认知了解。

      一座横跨五县市,长约450千米,宽15—30千米的大山,山体陡峻,高大磅礴,令其闻名远近的,不仅仅是悠久灿烂的传说与文明,广博的常绿阔叶林区,物类颇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吸引着四方游客学者专家和慕名而来的探险者。而具体到一个局部或细节,一座山之大,大在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小地名,大在一种口舌生香的土特品,大在一种无上质朴的风情民俗,大在一丝丝无忧的欢喜或莫名的感动;一条河之长,长在崇山峻岭中的穿越,长在对世世代代沿岸人民的滋养,长在勾连串起的人类文明的珍珠链。

      由哀牢阻隔或断开的地理区域,各自持守着不同的风物或伦常,在大山的怀抱中,扎根,生息,劳作,歌舞,世代不息。这就是云南,彩云下独特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旅游新平”微信公众号


      下了高速路,穿行在热带植物掩映的小镇,傣式建筑分列两边,仿佛置身于异域或秘境一般。高矮不一的油棕和大小叶榕、凤凰树,是热带的标配,如果借想象再植入一些椰子树,分明是一场热带岛国之旅。十八年前,我深入过东南亚秘境泰国,建筑和植被的观感和体验无外乎如此这般。

      新平县是哀牢山胸腹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戛洒镇是明珠之眼。

      十多年前,因为考驾照跑长途的缘故,到过戛洒,那时尚未通高速,我们四名学员驾着老款捷达车,跌跌撞撞奔走在夹杂着弹石路的山间公路上,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木蓊郁,偶尔要跨过溪流潺潺的山涧,大家战战兢兢,激动不安地享受着迢迢的奔波之旅。教练的老家是戛洒的,一路向我们介绍戛洒的风物民俗及物产美食,我们尝了远近闻名的戛洒酸腌菜,吃了颇负盛名的戛洒牛汤锅,看了妖娆的花腰傣热舞。美食,歌舞,傣宴,真真让人流连忘返。

      时隔多年,山水依旧,物换星移,物类持守着恒常的轮回与细微的变迁,小镇戛洒似乎还是原来的戛洒,又似乎不再是原来的戛洒。

      我们参观了平寨村刀向梅非遗传承人创新工作室暨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平寨村地处山脚,离戛洒小镇核心区不远,沿着两旁长满小叶榕和凤凰树的水泥路,十分钟就可以走到。传习馆由原平寨小学改建而成,背依哀牢山,前临戛洒江,占尽地利,掩映在高大茂密的酸角树、芒果树和凤凰树中,古朴而幽静。传习馆部分墙面由石块和土坯建成,风吹日晒,有的地方已破皮朽坏,恰巧墙上挂着已淘汰的农耕时期旧物什,名为传习馆,实为花腰傣刺绣文化博物馆。

      传习馆四周已纷纷起了高矮不一的豪华私家洋楼,而传习馆还保留着古堡式的土掌房建筑,这是戛洒花腰傣世世代代生息的传统民居,成排的土掌房把户与户之间勾连起来,整齐、端庄、古香古色。传习馆布局合理,分为服饰展示区、织布区、机绣生产车间、展销厅和生产区等部分,各功能室一应俱全。非遗传承人刀向梅一路向我们介绍自己的日常工作,讲述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历程,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戛洒花腰傣女子盛装。在服饰展示区,展出的是一幅幅手工刺绣半成品,心灵手巧的花腰傣女子,把秀美山水、动植物肖像、民族图腾符号、意会中的象形图,绣得惟妙惟肖。“什么都可以绣,什么都绣得美”,凭一双巧手,她们在一匹小小的刺绣上飞针走线,融合了花腰傣民族风情、饮食文化、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情境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很好地传承和展现着花腰傣历史与文化。

      在服饰展示厅门口,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还在低头忙碌地绣着纹饰,她们戴着老花镜,近乎贴在刺绣上,神情专注,一针一线却拿捏得稳稳的。刀向梅说,她十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学习刺绣,高中毕业后,曾到外地打工多年,后来还是义无反顾回到家里,接起了母亲传给的刺绣活。2012,她的刺绣作品荣获了联合国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随后就慢慢接到订单,越做越大。现在,她农闲时就把镇里和自己一样热爱刺绣的绣娘们集中在一起,分摊刺绣活,绣山绣水绣花鸟,绣天绣地绣人生,她负责到镇里把绣好的成品快递出去,她们的劳动成果已源源不断流向省内外甚至全世界,颇得顾主青睐。

 

图片来源:杨会 摄


      几年前,在戛洒镇曼哈社区驻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诗人张尚峰多次向我发来邀请,让我一定抽空到他驻村的曼哈社区去体验生活,喝酒吃肉,采风创作,两年里我频频心动却终未成行。驻村诗人的真实身份是玉溪市文联干部,两年里,他几乎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心投入乡村脱贫攻坚和振兴大业中。

      诗人孜孜不倦地走村入户,以身作则了解贫困户需求,帮助滞销果农销售原生态甜橙,他和新媒体合作,做了几场漂亮的网络直播,帮果农打开了甜橙滞销困境……他总是不时向我讲述驻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规划,陈述自己的感动和收获,却只字不提驻村工作中的困难和不易。两年,他把原本枯燥的驻村生活过得诗情浓郁,风生水起,他和我说暂时停下了诗歌写作,却拾起了另一支描绘乡村生活变迁的心笔,贴紧生活一线,以自我改造般的定力体验生活,汲取热气腾腾的生活尘屑。驻村工作结束时,当地百姓甚至多次表达了希望他留下来的诉求。回到单位,诗人又静默了一段时间,不久后,他给我发来一首五百余行的长诗《平田村》,记录平田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取得脱贫致富的经历,洋洋洒洒,热情激扬,以一己之激情,谱写了山乡巨变的盛世华章。《平田村》在《滇池》刊出后,在当地和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反响,还喜获某长诗奖,对作者的驻村生活和诗歌创作算是最好的交代。正是通过诗人日日更新的朋友圈,孜孜不倦的聊天和讲述,曼哈,一个诗意的生活现场,你都不愿意把它和宏大主题相关联。

      作为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曼哈社区配套齐全的傣式建筑搭有绿植、广场、水景观,既具民族风情,又有现代气息。曼哈社区共计安置耀南、平田、发启、纸厂、冬瓜林5个村49个村民小组的586户2196人,如今,家家都住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别墅”,在这里扎了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民族团结、生活富裕、美丽秀雅”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山水可亲,民丰物阜,一个脱贫致富的样板呈现在大家眼前。

      搬到曼哈社区的群众,过去居住在哀牢山极为不稳定的断裂带上,山高箐深、土地条件差,广种薄收,交通不便,出行困难,绝大部分群众居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危房,隐患重重,信息闭塞,发展无望。搬迁到曼哈社区后,他们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思想心态和精神面貌也跟着改变了。而今,大多数群众搭上了产业扶贫的快车,社区为他们免费组织产业技术培训,通过种养殖多措并举,他们已经完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图片来源:杨会 摄


      褚橙是玉溪和红塔山兼具盛名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褚橙背后的曲折故事,世人皆知,早已耳熟能详了,赘述无益。2009年,我在的小城开了一家褚橙专卖店,在被誉为杨梅之乡的水果之地开褚橙专卖店,大家都为老板捏了一把汗,这不是自找没趣吗?那时候,褚橙声名尚完全未打开,知道的人也不多,老板似乎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着褚橙名气越来越大持续热销,到我离开的时候,专卖店老板早已扩大门面,富甲一方了。

      到戛洒之前,一直不知道褚橙原产地就在戛洒,原以为和红塔山一样,褚橙就生长在离市区不远的地方。多年前到玉溪,看到满大街的绿化树都是长势蓊郁的冬柿子,我以为多年以后,单一的冬柿子林中会夹杂着美味清甜的橙子树,那样,这个传奇的城市就会更加魅力焕发。柿子,橙子,当他们交错杂植,硕果高挂,它们将翻开一个地方腾飞的新篇章。

      我们参观了戛洒几个颇具规模的橙子种植加工企业,庄园或田园休闲式的经营模式,集采摘、物流、销售、加工、休闲、餐饮为一体,以水果橙子为纽带,活脱脱一个个五脏俱全的田园综合体。这些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中小企业,为当地数以万计的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靠山吃山,只要是橙子宜居之地,老百姓的日子都蒸蒸日上,富余有足。此时正值橙子采摘的季节,万山红遍,热气腾腾的大地上,丰收的欢快氤氲着。

      参观褚橙庄园是重头戏。起点在游客接待中心,中心设有企业发展陈列馆,对主角和企业发展历程有详细展示,在报纸刊物、多媒体综合宣传之下,褚橙名扬四海的历程逐渐清晰起来。庄园还专门为我们配了导览工作人员,辅之以现场讲解,到果园中进行实地走访,工作人员从水源、气候、土壤、种植、经营、加工等进行事无巨细的介绍,大家对玉溪这张靓丽的水果名片有了更多的认识。漫步在褚橙果园中,看一看,内心便翻涌着清冽冽的甘甜。

 

图片来源:“旅游新平”微信公众号


      最后一天,我们计划参观南恩瀑布和石门峡。一大早才得知,戛洒气候骤降,我们起床的时候,刚下过夜雨,冬雨一下,冷风刺骨,大家止不住瑟瑟发抖。本来要深度走访的南恩瀑布也只能改为小驻一瞥,南恩瀑布在前往石门峡途中,我们到达的时候下着毛毛细雨,山里的气候瞬息万变,出发的时候工作人员提醒过大家,但大家没料到温差会如此之大。

      雨具不足,车只停了几分钟,冒着凌冽的钻心冷风,大家选择稍宽的路沿,只能远远看看白练如洗般的瀑布。冬天,瀑布水势不大,四溅的水花穿梭于薄雾,氤氲着,倒也如幻境般迷魂。云南遍布大大小小的瀑布,各具形态,各有神韵,无论是单体的,还是瀑布群,清水流过高原,时时调皮地跃起,飞身而下,成就了多少壮观和奇幻。

      到达驻地,已是午饭时间。驻地村落离石门峡不远,按照计划行程,大家吃过午饭统一前往石门峡游览。午餐颇丰,都是山里土味,我们还吃到了新鲜的青头菌和干巴菌,在深冬,这是无上奢侈之口福。气温一降再降,好多人连下车吃午饭都犹豫了。吃过饭,是否前往石门峡自由选择,实在不想去的就在驻地旅馆等候。

      石门峡是哀牢山中一条溪谷,溪口有石坝筑起,名字不外乎是本土的手书,谷不算宽,沿山平缓而进两公里,两旁怪石参差,迂回曲折,林木葱茏。缘溪而上,两公里的行程平缓之地居多,嶙峋处需凿开崖壁或踩着崖上人工的凿痕。下过雨,路湿滑,所幸不用走黄泥土路,倒也一路顺畅。溪流两边是蔽日的古木林,在常绿乔木的掩映下,细雨簌簌下着,幽静深邃。溪水无比清澈,如果在夏天,沁凉之感既可以嬉戏,又可以渴饮。流水击着石板,树荫枕着鸟鸣,确是踏青和休闲好去处。

      一路上遇到不多的回程游客,大家都不带雨具,任凭冬日的毛毛雨洗涤着各自身心的尘俗。如此幽静清朗之地,不用多久,定会熙熙攘攘人潮如织了吧。幸亏我提前来了。

      回程多是下坡,心神放松,我便拥有了双倍的自释和惬意。


图片来源:“旅游新平”微信公众号



海男





名家介绍

     胡兴尚,八零后,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汉语志愿者,教过书,坐过机关办公室,驻过村。诗歌见《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诗收获》等数十种刊物及选本、诗历,有诗集《鱼骨中大海荡漾》出版。


名家眼里的新平

      多年前在学校工作时,有个同年参加工作的新平女同事,爱笑,热情,开朗,温柔贤淑,乐于助人。后因文字工作的关系又接触到更多的新平朋友,大底如此。经过实地走访采风,才知道新平是众多民族杂居之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帮互助,成为多民族融合的示范样版县。这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各民族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宽厚包容,共同建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新平生活网发布,欢迎读者分享或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醉美新平
不是很多人能找到这里,恭喜你找到组织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