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成了“金色财富”,如东秸秆综合利用有妙招

文摘   2024-11-12 17:02   江苏  

作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我县在确保水稻丰产丰收的同时,围绕“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其他多种利用形式为辅”这一主要方向,积极探索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的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让曾经犯愁的“生态包袱”成为抢手的“金色财富”。 


收储运服务“一条龙”



农忙时节,城中街道丁杨村的农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秸秆打捆机发出阵阵轰鸣,不时“吐”出一捆捆秸秆;抓草机来回穿梭着,挥动钢臂将打捆的秸秆抓起,排列整齐;卡车车队在路边蓄势待发,堆好的秸秆被码上车厢,统一清运……


2022年,城中街道丁杨村经济合作社投入210万元,建成了占地8.5亩的农业废弃物处置中心,包括秸秆堆棚2000平方米、粉碎包装场地3000平方米。处置中心以丁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做好秸秆打捆离田、秸秆犁耕深翻等服务工作,保证秸秆及时入库、储存并分时交售,真正实现市场有需求、转化有出路、质量有保证,有效解决秸秆离田难题。接下来,合作社还将以秸秆为原料制作货运托盘,增加秸秆高效转化利用渠道,预计投入2条生产线,日均生产托盘300片,年产值150万元。 

深加工带来“市场化”



双甸镇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是南通地区最早生产秸秆压块、秸秆制粒的合作社。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积极转型升级,从提升秸秆附加值角度加大技术研发,聘请浙江大学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不断创新创优产品。


“以往,我们主要对秸秆进行粗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旦陷入价格战,对自身发展极为不利。”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君骏告诉记者,通过破碎、膨化碾磨、敲打蓬松等方法,把不同品质的秸秆分类深加工,制成秸秆纤维、秸秆压块成型燃料、秸秆纤维集成墙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在护坡、板材加工、包装材料等领域,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推动下,去年合作社共处理秸秆约2万吨,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优生态推动“绿色化”



洋口镇如东景源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的收储厂区内,堆满了经过压缩的秸秆包,一辆辆装满秸秆的车辆驶入料场。负责人缪兵介绍,合作社常年可收储农作物秸秆26000吨,在保障地方用电、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避免了秸秆入河、入塘以及秸秆还田后农田退水给水环境带来的影响。“部分优质麦秸秆制成草食动物饲料,销往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还有一些秸秆送到扬州纸厂,作为造纸原料。除了水稻秸秆,我们也收购油菜秸秆、麦秸秆,质量较好的油菜秸秆、麦秸秆统一销往如皋、海安等地的生物质发电厂用于发电,达不到标准的则送到沿海地区用于盐碱地改良,年销售额能达到2000多万元。”缪兵说。

如东景源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在做好秸秆收运的同时,还解决了秸秆清运经纪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起1000多人的秸秆清运经纪人队伍,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村民张启桂说:“有这样的好地方,能让我们出来打打工,每年能增加收入15000元,也是蛮开心的。”

下一步,我县将围绕成本控制、收储体系完善、规模化经营以及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持续谋划推进秸秆收储利用相关项目,积极探索秸秆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新模式,推动秸秆还田农机与农艺结合,努力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形成合力,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全面提升全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实现秸秆“变废为宝”,解决农户“丰收后的烦恼”,为农业绿色化提供新动力。


全媒体记者:朱南州 

通讯员:戴爱琴 

审稿:曹雯雯 周雨霁

审核:朱晓进

如东发布
权威发布 贴心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