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进主页 设为星标不迷路
✦
✦
传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演进的家庭文化样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质,是我们民族道德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家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传统家文化是由家训文化、家礼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乘文化和家法文化等构成的家庭、家族文化体系,每个部分都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家训文化。家训主要指父祖长辈对家人子弟的教导训诲,又称家范、家规、家诫、族训等。家训是中国人居家生活、修身齐家、待人接物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家训文化主要有三类:一是文本形式的家训家书文献;二是教化形式的家庭训诫活动,即言传身教;三是物质样态的文化,如祠堂文化、中堂文化、庭院文化中所蕴含的训诫内容等。家训文化虽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但核心都是睦亲持家、修身立德、教训子孙、为人处世的训诲。家训中的勤俭持家、敦族睦邻、蒙以养正、温良谦恭、励志勉学、近善远佞、救难怜贫,以及报国恤民、清廉为政、笃守名节等训诲,无不具有伦理道德的内涵。
家礼文化。本文指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文化,是狭义的家礼。孟子认为“礼,门也”,礼是理解文化的重要门径,而家礼文化则是家礼在理念、仪式、器物、制度以及教化等多层面呈现的文化形态。相较于家训、族规、家法、家风等家文化形式,以冠婚丧祭“四礼”为主体的传统家礼,其礼意饱含道德的教育性、仪节的庄严性、伦理制度的规约性,是培养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素养的重要路径。融汇伦理理念、道德规范与礼仪仪节的家礼文化,贯穿中国人数千年的家庭生活,至今仍然是礼仪文明的重要体现。
家德文化。家德即家庭道德,是家庭生活中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旨在调节父子、夫妇、兄弟姊妹“六亲”之间的伦理关系。这种文化往往体现在家训族规、家礼家仪以及谱牒之中,家训族规文献中几乎无不强调加强家庭成员家德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譬如,司马光《家范》就规定,“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强调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家风文化。家风,又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尚、风范。家风文化是一种无言的教化,它内蕴的家庭持家之道、处世风格、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濡染着家人、子孙,构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突出表征。颜之推《颜氏家训》开篇就言其家庭“素为整密”的家风,使其蒙以养正,言谈举止、规行矩步莫不谨守家礼家德。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赓续着修齐治平、治家范世的精神薪火。
家乘文化。家乘也称谱牒、家谱、宗谱等,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和世系传承的文献。家乘中的郡望源流、堂号字辈以及家族典范人物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优良传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资源,而且发挥着凝聚族众、周亲恤族、教育子孙、弘扬家族优良传统的作用。明清以来,随着家谱修撰的兴盛,其道德教化功能愈加彰显。
家法文化。家法是传统社会国家法纪的重要补充。广义上是指家族治理的礼法,狭义的家法是指调整、处理家庭、家族成员关系的制度规定,它以强制性约束形式发挥着规范族人恪守家德、稳定家族伦理秩序、保障家族治理的重要作用,支撑了家德和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当然,传统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糟粕,例如有些家训、家礼、家法中强调卑幼屈从尊长、愚忠愚孝等封建伦理;有些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女烈妇的迂腐观念等,无疑应当摈弃。
资料来源 | 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 | 传统家文化的伦理价值意蕴(有删改)
原文作者 | 陈延斌
材料编辑 | 程静静
新媒体编辑 | 张宏莉
美编 | 王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