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火锅,如何避免上火?

文摘   2025-01-31 21:20   北京  

点击蓝字进主页 设为星标不迷路


新春佳节,三五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边涮火锅边聊天,既热乎又热闹,暖了胃更暖了心。火锅热气腾腾,少不了牛肉、肥羊等暖身补身的主打食材,更有火辣的口味可供选择,对于驱寒很有帮助,一来可以散去外感的寒气,二来可以温补身体。


如何健康吃火锅,避免上火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健脾消食的养生锅底,材料包括太子参、麦芽、山楂、山药、陈皮。


其中太子参味甘、苦,性平,归脾、肺经,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本草征要》称太子参可治疗“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可见太子参健脾补肺的功效显著。


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本草正》记载麦芽“善于化食和中,破冷气,消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去心腹胀满”。《本草备要》中亦有麦芽“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补脾宽肠,和中下气”的记载。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在脾胃虚弱饮食积滞,尤其是肉食食用过多或小儿积食时,中医常用山楂消食化积。《本草纲目》中称赞山楂:“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本草通玄》中亦云山楂可“消油腻血肉之积,化血瘀瘕癖之疴,驱小儿乳食停留”。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汤液本草》称山药可“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本草易读》中则有山药“止腰痛而补心神,除泻痢而化痰涎;长肌肉而强筋骨,除泄精而起健忘”的记载。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陈皮可“下气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霍乱,疗吐泻”。《要药分剂》中更是盛赞陈皮可“宣通五脏。统治百病”。


上药共用,不但滋味鲜美,更是将健脾益肾与消食化滞相结合,避免了食用火锅常见的“上火”和“积食”弊端。


锅底里还常有这些中药


大枣


大枣在清汤火锅、椰子鸡火锅、猪肚鸡火锅等中均可见到。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将大枣列为上品,认为其能“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看来,大枣之所以是锅底中常见的中药,不仅因其滋味甜美,能衬托出各色肉类的口感,也是因其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的功效,故而被人们广泛喜爱。


枸杞子


枸杞子除了直接泡水饮用外,也常出现在番茄火锅、潮汕牛肉火锅的汤底中。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本草蒙荃》中评价枸杞子可“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本草正》中则认为枸杞子“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食用含有枸杞子的火锅,可谓顺时养生妙法。


生姜


生姜是厨房中的常客,也是锅底中最常见的药食同源之品,在粥底火锅、菌汤火锅等多种火锅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证类本草》中记载生姜可“调中,去冷,除痰,开胃”。《本草征要》中评价生姜:“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


花椒


花椒是川味火锅汤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止痛的功效。《本草详节》中便有花椒可“补命门,散寒除湿,解郁,消食”的记载。可见,花椒除了因其麻麻辣辣的独特风味让人着迷,其散寒温中的功效也让人们在寒冷的季节尤为喜爱。



资料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原文作者 | 周文清

新媒体编辑 | 张宏莉

美编 | 王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

国家治理杂志
人民日报下属国家治理智库研究传播全媒体平台,凝练理论成果,展示地方经验,创新治理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