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我们依循着节气的脚步,踏入了第一站——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始,立春标志着新岁启程,万物萌动,生机盎然。为了迎接春日的到来,民间流传着诸如“打春”、“咬春”、“踏春”等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探寻立春的正确打开方式。
立春时节,这样欢庆
击春牛品春饼 咬一口春天的味道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此时严冬渐逝,万物复苏的迹象已悄然显现,这对于依赖农耕的传统社会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故而,古人对立春尤为重视,又称其为正月节、岁节等,庆祝活动热闹非凡。在这一天,民间有“打春”祈愿丰收、“咬春”祈求福祉等习俗。
“打春牛”,亦称“鞭春”,即立春之日,人们用杖击打泥塑或纸制的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春牛破碎后,众人纷纷争抢碎土,谓之“抢春”。据说,抢到牛头之土可大吉大利,抢得牛身土则养蚕兴旺,抢得牛角土则预示着庄稼丰收。这一习俗既热闹又富有深意,提醒人们春耕已至,也寄托了对新一年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
立春之日,古人还有“挂春幡”的习俗。春幡,亦称“春胜”、“幡胜”,是用绢、纸、布等材料制成的小旗,有的直接挂于户外,有的则戴于女子发间。春幡形态各异,有的剪成燕子、柳树,有的剪成鲜花、鸟雀、蝴蝶等,随风摇曳,预示着五彩斑斓的春天即将到来。
而美食,自然也是庆祝春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将立春之日品尝美食称为“咬春”,这一习俗充满了对春天的执着与期待。
最初的“咬春”指的是春盘,正如杜甫在《立春》诗中所写:“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古时,人们在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赠亲友或自享。历朝历代春盘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迎新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菜肴包裹在饼中,于是春饼应运而生。
如今,北方人“咬春”多以春饼为主,人们用面烙或蒸制成薄饼,再将豆芽、菠菜、韭黄、粉丝等炒制成合菜,用饼卷食。老北京人讲究春饼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
而南方人立春则偏爱春卷,这可以看作是春饼的升级版。同样是面皮包裹馅料,春卷的选择更为丰富,既有甜口的豆沙、花生等,也有咸口的白菜肉、海鲜等,包好后煎炸而成,口感酥脆鲜香。
此外,白萝卜也是古时“咬春”的流行之选。萝卜富含营养,咬上一口萝卜,既经济实惠又充满仪式感,是迎接春天的最佳方式之一。
立春时节,天气如何
北方余寒犹在 南方春意渐浓
春幡已挂,春饼已尝,迎春的氛围愈发浓厚。然而,春姑娘似乎有些羞涩,并不轻易展露真容。立春时节,若要寻觅春的气息,还需一路向南。此时,我国仅云南及华南部分地区已步入气象学上的春天,其余大部分地区仍沉浸在“寒意未退盼春来”的期待中。
从中国天气网发布的常年立春节气全国天气地图来看,立春期间,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大风过后,寒意依旧。特别是黑龙江、吉林、青海、西藏等地,依旧是白雪皑皑的冬日景象。计划前往东北旅游的南方朋友,切勿被立春的表象所迷惑,仍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华北、黄淮等地,立春期间白天虽有回暖迹象,但早晚天气依然寒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此时不宜急于脱下冬装,应遵循“春捂”的原则,让身体逐渐适应天气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随着暖湿气流逐渐加强,气温回升更为显著,雨水也逐渐增多,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但江南地区若遇冷空气南下,仍需警惕湿冷的侵袭。不妨多吃些热气腾腾的食物,用热水泡泡脚,以提升阳气,抵御湿冷。而在西南地区,此时仍有雨雪天气侵扰。立春时节恰逢春运高峰期,回家路上如遇雨雪冰冻天气,务必减速慢行,确保行车安全。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同时,新一年的四季轮回也已悄然拉开序幕。经过漫长的冬日,即便是一丝丝春的气息,也足以令人心动。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春”、“咬春”,让这美好的春天永驻心间。
资料来源|整理自中国天气网、北青网
新媒体编辑|孟雨非
美编|王 洋
更多精彩文章
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
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