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编者《经济日报》(2024年4月27日《经济日报》第10版智库,大标题是“充分竞争塑造新能源汽车优势”)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是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基础材料、零部件、制造装备、基础设施及服务等关键环节,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产业链供应链。头部车企整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档以上主流纯电动乘用车车型续航里程普遍超600公里、行业平均百公里电耗下降至12千瓦时左右。“三电”技术保持全球领先,例如,动力电池不断向高比能量、高性价比转型,单体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价格大幅下降,部分锂离子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公斤,单体能量密度360瓦时/公斤的半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应用。燃料电池技术快速进步,已初步掌握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整车集成等核心技术。此外,激光雷达等智能零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AI大模型开始批量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超50%。
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历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经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2009年国际电动化浪潮处于起步期,我国已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产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0多年来,坚持以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方向,先后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顶层设计,强调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提出推广应用目标。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2013年,国务院批复建立由工信部牵头、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机制。央地协同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体系,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基本形成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确立技术路线和“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坚持并夯实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和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径。2001年,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即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搭建了强有力的“筋骨”。此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央地协同给予多角度、多领域、多途径支持。在此基础上,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带动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助力全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突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随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健全,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和经营主体,有力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得益于需求多元、开放包容的市场,多技术路线同步推进,为新技术产业化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也极大激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市场驱动、贯通融合、赋能共生、开放包容的产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自主品牌车企坚持技术驱动、创新驱动、市场驱动,部分车企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传统车企积极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来自互联网、科技等领域的企业纷纷跨界造车,多个享誉海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崭露头角。一些国际知名汽车企业不断加大在华投资,主要外资零部件企业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推动我国配套产业链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不断进步。此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投资和技术进步,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装备、补能设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作者:吴松泉(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汽车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