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承载着人间烟火,也映照着文明的底色。然而,当“剩宴”频频上演,当浪费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餐桌文化不禁蒙上了一层阴影。“光盘行动”的倡导,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回应。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清盘”行动,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以及对食物和资源的态度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更不能忘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更应坚守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曾几何时,“剩宴”似乎成了某些场合的“标配”。宴请聚餐,菜肴堆满餐桌,觥筹交错间,大量食物被弃之如敝履;商务宴请,排场越大越显“诚意”,往往菜品精美却难以尽食;更有甚者,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大胃王”吃播,为了博取眼球,公然浪费食物,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这些浪费现象,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有限资源的巨大消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一文件为我们开展反浪费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与“光盘行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例如,许多餐饮企业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号召,纷纷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等服务,引导顾客按需点餐,避免浪费;一些机关食堂和学校食堂,则通过优化供餐模式、加强管理等方式,减少食物浪费;许多个人也逐渐养成了理性消费、珍惜食物的良好习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人们开始晒出自己的“光盘”照片,分享节约粮食的小妙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些积极变化,并非偶然。它们源于全社会对“光盘”理念的逐步认同,源于对浪费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源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的引导。《“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强调,“要深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健全粮食流通领域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这些都为我们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餐饮浪费问题仍然存在,反浪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些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例如“好面子”“讲排场”等,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些地方在落实反浪费措施时,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因此,要真正根除“舌尖上的浪费”,我们需要将“光盘行动”内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外化为一种文化自觉。行动源于思想,唯有唤醒人们对粮食的珍视,激发内心深处的节俭意识,才能让拒绝浪费成为自觉的行动。为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一方面,深入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将“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心中,并使其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各个环节,让节约的观念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餐饮浪费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鼓励科技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餐饮消费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鼓励机关、学校、企业等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
从“剩宴”到“光盘”,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变化,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光盘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食物浪费,更在于唤醒人们的节俭意识,培养责任担当。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让我们从每一餐饭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光盘行动”,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共享美好的未来。
(作者:吴靖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