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万山环绕,唐水旋折;咫只边陲,臂联平朔;晋冀咽喉,紫荆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分山水,天寒地瘠,干旱少雨,不利农桑。现有人口24万,其中邓姓人口6000多,人口排位第七,占总人口的2.5%,远超邓姓占全国人口0.54%的比例,是本邑大姓旺族之一。虽有明代以来的家谱传世,但对世系支脉,迁徒源流并未详载,只有口授传言略表大概,实难准信,甚为遗憾。为此查史志,访族佬,翻谱序特作略考。山西灵丘风光
一、灵丘邓氏源流迁徒
俱现存家谱序述,我邓氏祖籍南阳,商王武丁封其叔曼季于邓国,至吾离后,逐以邓为氏。绵绵累世,子孙繁衍,枝繁叶茂。至东汉时出了太傅、高密侯邓禹,为中兴汉室功勋卓著,满门显贵,汉晋以来,勋臣名宦,缵缨不替,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大家族,我灵邑邓氏乃其后裔。宋《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待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真是东汉家声振,南阳世泽长。
后汉书邓禹列传载:“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候,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有子十三,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候,袭为昌安候,珍为夷安候”。(按:高密国今名高密市,汉时,昌安、夷安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属北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由此可见,汉晋以来,就有邓禹多支后裔就食封邑高密郡,高门贵族,繁衍生息。
河南南阳
据现存志书、碑碣、家谱记载,故老相传,我邓氏迁徒来灵世居久远,自古有“先有邓家庄,后有灵丘城”的传言。县志记,灵丘城唐开元年间筑,可见邓家庄应在唐开元前。回顾历史,西晋以来,人口大多为北人南迁。我邓氏祖籍南阳,郡望高密,缘何由气候温和,文化繁盛的中原沃土,迁徒至天寒地瘠,战乱频发的边地?可见决非自愿流徙,定是官府强迁无疑。
史载,灵邑历属代地,地脊人稀,不事农桑,游牧猎取,西汉虽置县,后汉、晋罢废。北魏平城(今大同)建都,聚迁人口,兴充代地。魏书载:“天兴元年春正月(公元398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十有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元兴三年五月(472),徒青州民于京师”。《晋乘搜略》载: “天兴元年,以平城为代都。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献文时,徙青州齐民於平城、桑乾,徙青、徐望族於代”。不完全统计,北魏期间,先后迁民达百万,史称“六州填代”。至此,灵邑复郡县,通代道,兴农事,重新崛起。由此推断,其中有旺族邓氏先民,从山东高密郡随迁来灵,建庄族居,繁衍生息。史载后唐十三太保李存孝,从小就在邓家庄外公邓万户家成长。由此可见,大唐以来,邓氏就己是灵邑大姓旺族之一。
山西灵丘风光
灵邑地处边地,战乱侵袭,天寒地瘠,村庄兴废不定。历经灾荒、战乱、工作诸多原因,不少邓姓族人流迁,散居山西、内蒙、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区,但世远系繁,难以备载。现存邓氏家谱、坟垣,都是明清两代留传,以前世系支脉,散布流迁,未有文字记述,只有传言而已。邓氏族人,现居本邑者,主要有东河南、庄头、下关三支系组成,分布于东河南、庄头、高渠沟、高家庄、门头、斗方石、后山角、白水岭等乡村。
1、东河南村邓氏支系
史考,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为了进-步维护,加强北边军事防御,垦荒废,促农桑,新建乡堡村寨,并移民入住。有卢、刘、邓、孟、孙五大户,齐、任、雷、夏、马,赫、岳、骆、毛、翟十小户入居东河南堡(原名A阴堡,地居A水之南而名,“今溏河古名A水”,因“寇阴”与“扣英”谐音,后俗称并更名东河南) ,距今近600年。
有记述二十代的邓氏家谱,传承至今。始祖祥、福、贵兄弟三人,长门邓祥,后裔世居本村,其八世祖邓开先,乾隆元年(1736),于南山创建斗方石村。乾隆十八年(1753),昆仲分居,长子克恭、次子克邵,迁南山斗方石村经营产业;二门邓福后裔,清乾隆间修谱,前8代记载较齐全。后续家谱,因户众族繁,居所不一,不能遍访,9代后未记。但老谱显示和台头堡田、陈两大户姻亲不少。初步考证,高渠沟邓姓是清康熙年间,一陈姓老妇,因夫殁,带三子入驻娘家台头堡,后在高渠口安家落户,勤劳辛作,艰苦创业,人丁兴旺。现村里有云谱传世,原属”坡里七甲”,在东河南村西南坡头一带。由此推测,高渠沟邓姓,可能是二门邓福的后裔。经考证,三门邓贵,于明成化年间,迁居广灵望狐地, 先创邓家堡, 续建刘之进村,繁衍生息。至今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望狐和刘之进村,现有家谱传世。
史考,古邓家庄地处庄头一带,不知何年、何代兴废,复建更名庄头村,(庄头既最早村庄之意)。现村北有瓦砾残存,并有枯井之传说。现存家谱,依明代继善公为始,属灵里八甲。谱序皆为祖籍南阳,大唐前来灵戌边,屯垦定居。前之家谱为二代锡祖携去,流落山东东昌府,人丁兴旺,有父子状元之说,但世远年湮,无法考究。现庄头、城里、高庄、门头等村,多为继善祖后裔。
据族佬邓岗明,考证、收集整理的家谱手稿记述:老坟在村东一里徐,有一百余亩。据老坟残碑考,继善之上还有四代记述,但坟垣始祖何代、何人,实难考证。另考,现广灵县将官庄、麻道沟、聂家沟一带邓姓,均源自庄头村。
3、下关村邓氏支系
此支系世居久远,俱考证,在明代前,就迁徒定居下关地。但因地处南山,地狭贫瘠,发展空间受限,去里跳甲,迁徒分散。现考明代里甲归属,下关村邓氏,关里五节;白水岭邓氏,关里二甲;后山角及靠岭沟邓氏,属关里六甲。因世远系繁,居住分散,现无一较完整家谱传世。只从靠岭沟邓金宝墓碑考得,属关里六甲,老坟后山角村邓岭,乾隆年间迁居于此。具系阜平县有邓家堡等地邓姓,也属下关村邓氏支系。
另考,内蒙:宝昌、锡林浩特、包头;河北省:张北、康保、固原;西安及周边市县,都有灵丘邓氏后裔散居。据繁峙水磨头村,年过九十族佬传言,其先祖和东河南邓氏支脉相联。由此可见,繁峙邓氏也可能是从灵丘辗转迁徒,但具体何年代,无从考证。由此可见灵邑邓氏,世居久远,逾越千年,散布流迁,是北方邓姓的主要源流地之一。
山西灵丘风光
北魏“六州填代”,百万移民,不但使京畿人口聚增,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文化礼教,使边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影响,融合互补,繁荣倡盛。在此方面,邓氏家族,文化传承突显,为灵邑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耕读治家,尊师重教
灵邑地贫瘠,山险峻,多战乱,少收成。寻古溯源,地理环境,社会造就,灵丘历史上多有武士的辉煌,却少有文坛巨匠。据清康熙年修《灵丘县志》灵丘土风记:“士人重耕轻读,稍习铅堑,辄弃去。荒陬僻陋,无明师良友。不能多蓄坟典旧籍,谚云:‘买一卷书不若积一斗栗’。”读方志,考碑碣,查家谱,唯我邓氏家族在灵邑确是一枝独秀,与重武轻文习俗相悖,文韬武略,英才辈出,但世远系繁,难以详载。
东河南支,自明永乐年间创居东河南村以来,遵循“耕读治家,孝义尚德”的祖训,创私塾,尊师重教;邀名师,教养子孙。据灵丘县志记载,在明嘉隆年间,特邀代州名士李滹涯,侨寓东河南村授徒任教,后养老送终,茔葬村侧,立碑祭祀,呼李先生墓。就连迁居斗方石村的后裔,虽居深山,也不忘教育为本,直到民国初年,还有私塾学校。灵丘名人孟元文,童年曾在此就读。
山西灵丘风光
据传灵丘邓氏,在明代就有“七廪”之说,经查阅东河南、庄头两支传世家谱,明嘉靖年间,国字辈就出了七个廪膳秀才,分别是东河南支:邓国镇、邓国强、邓国栋、邓国臣、邓国祥。庄头支有:邓国相、邓国班。同期同辈七人登科第,在地狭人稀,轻文尚武的灵邑,得确不易。
家师付出千辛苦,嬴得桃李满园春。历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灵邑邓氏家族,虽无巨富之宏资,实有书香之真味,文人墨客英才辈出,功名富贵不乏其人。在三晋大地,狭小的文人雅士间,占有重要的-席之地。据现存传世家谱、志书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1人中进士,3人中举,32人入贡,71人入庠成秀才;29人仕宦例宾。现代更是出了文学巨匠邓云乡,集民俗红学文学于一家,精诗文、善书法、著作等身。这既是尊师重教之硕果,也是邓氏家族之荣耀。
山西灵丘风光
学是仁义之基础,德是行立之根本。这是关系一个家族兴衰的关键原因。回顾历史,我邓氏名门旺族,繁荣昌盛,是有一个“耕读治家,孝义尚德”的家训代代传承,是它主导着家族发展的方向,发挥着穿越时空的作用。据史志家谱记载,在我们的先辈中,道德模范,仁人义事层出不穷。有的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有的性孝行善,帮助亲朋;有的守节抚幼,独支门户;有的孝友尚义,拾金不昧;有的事母佑弟,力竭其诚;有的康慨解囊,布施公益;有的昆仲互助,兄友弟恭。
据乾隆四十年大同府志,清光绪山西通志,人物志记:“邓有声,字子骏,灵邱诸生,事母以孝闻。顺治间,经姜逆之变,继以岁歉,族人某售荒地偿赋,无应者,书左卷竟付有声,挈妻孥避去。有声代纳五年逋,会蠲粮豁徭,地值增倍,乃召某归,焚卷还之,人服其义”。
据乾隆四十年“大同府志”,清光绪“山西通志”,孝友录记:“邓开先,字道原,灵丘庠生,性孝友尚义,尝拾还遗金。父卒,二弟俱在髫龀,教养成立,事母先意承志,居母丧,柴毁几灭性。舅氏家甚贫,岁歉迎归,并养肓表弟妹,数年为婚嫁,县令徐,重其为人,给匾旌弃之,年七十卒”。
嘉庆年间,邓从周挂“国瑞映雪”;其子邓彦河挂牌“一乡善士”;清光绪“灵丘补志”卷一,建置城池记:“乾隆十年,邑绅邓均等,禀请前令陈家声,筹款开设东门,仍循旧名曰‘迎恩’。”光绪年间续修灵丘县志,武都司邓飞熊带头劝捐,为灵邑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山西灵丘风光
建宗祠祭先辈慎终追远,修家谱记世系寻源朔流。邓氏既是名门旺族,可见在明代前就有宗祠建立。东河南支,八世祖邓开先,清康熙年间重创家谱,既是按宗祠神主牌位追源朔记,但宗祠名址,无存记载。现仅存邓氏十六世后裔,文学家邓云乡著作,在“吾家祖屋”中追忆记述:“厨房院西面是祠堂院,由南面廊子尽头小门进去,石子墁的院子,中间有砖引路。祠堂三间北屋,前檐挂“南峰草堂”白地黑字匾。隔扇门过年打开,迎面墙上挂邓氏远祖及吾家宗系各代考、妣牌位立轴,下面大条案供桌一排高、曾、祖亡疏牌位盒,平时套着外面木套,到过年接祖供纸亡疏时,再把木套打开,把牌位露出来。前面供桌上摆一堂锡蜡五供,中间双耳大长方香炉,有一尺多高,我小时烧香够不着插香”。
此处祠堂是清代建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寇损掠,幸得我大伯祖邓翠云,精明理事,胆大心细,入驻守护,才使得部份家谱、祭物、免遭毁灭。但祠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扩建粮站时拆毁。这次续修家谱,收集整理资料时,查族人家存“亡疏折”发现,有“槐荫堂”、“顺裕堂”、“振业堂”、“汲三堂”、“怀德堂”及神主匣等记载,但世远年湮,无存查处,只好在这里提及作罢。
山西灵丘风光
家谱是一个家族世系、人文的历史实录。灵邑邓氏家族,现收集到,较完整传世家谱有三:
一是,东河南村《邓氏家谱》,从明永乐年间建村始,跨越600年,记世二十代,名讳、字号、功名、配适,记载较详实,是灵邑传世久远,规范完整的宗谱之一。谱序中述: “我族旧谱,传自晚唐,失于元末。及我三世祖,原任正定府教授邓国镇者,明朝嘉靖年间重定谱系。可惜藏者甚少,又遭明末兵燹,家谱散失无存。又八世祖乐善公邓开先,于康熙年间(1708),按先人神主牌位追根溯源,从祥、福二公始起,重新修订撰成-谱。后经立夫公邓克中、镜川公邓永清、槐荫公邓嘉槐,分别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乾隆四十九年(1784)、光绪二十一年(1885)三次接踵续修,致使家谱传承至今。”
二是,庄头支系,现存《邓氏家谱》,有城内邓氏,民国二十八年(1930) 重抄录的家谱,和庄头村邓岗明,1990年收集整理的家谱草稿资料。现存家谱序:“祖藉南阳,大唐以来,历居本邑庄头村,古称邓家庄。以明代继善公为代始,继善以前,先远之讳,家谱备载, 至二代锡爷,畏父训而欲逃,将讳谱并容轴统藏於袱,穷负而逃,不知向往。后世传言,流落山东东昌府。”记世年代、世系与东河南宗谱同属,第三代国字辈吻合,东河南支谱记有: 国镇、国臣、国祥、国强、国勇、国栋、国齐、国英;庄头谱记: 国相、国卿、国元、国班;老坟残碑考得: 国珏、国琏、国玺。这在人口稀少的明代,决非偶然巧合,由此可见,东河南和庄头邓氏两支,应属同宗近支。
山西灵丘风光
三是,广灵望狐乡,刘之进村原存《邓氏家谱》,是十三世后裔邓钟枝于1968年元旦,依据传世云谱重修,虽谱记略简,但名讳、字辈清楚。族中历代就有传言,和灵丘东河南邓氏直系近亲。经询族佬,传言真切,查族谱核对,字辈吻合。东河南邓氏,一世祖祥、福、贵三人,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昆仲分居,邓贵一门,由灵丘东河南堡,迁广灵望狐地经营产业,初创家园邓家堡;后于清朝初年,新建刘之近村。距今己有五百余年,其间,虽偶而互有往来,但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双方虽经几次修谱,但也未能珠联璧合。如今,现代化的通迅、交通条件,为收集资料,联系宗亲,客观上提供了便捷,近年重修东河南邓氏家谱,己将广灵望狐邓氏家谱整理,合谱归宗。
现存邓氏家谱,虽传世不远,记事不全,但也承载着不少家族的历史和信息,体现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祖籍南阳,迁徒来灵,世居久远。二是,重义尚德,崇尚礼制,同族不婚。三是,耕读治家,坚苦创业,名门旺族。
岁月苍桑,斗转星移,邓氏迁徒来灵,年逾千载,家谱牒籍,残缺不全。虽经艰难收集整理,考证调研,但因历史久远,户众族繁,兼本人才疏学浅,在文字内容上,难免出现疏漏和失误。望邓氏宗亲,缅怀先辈功业,继往开来,弥补增添。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表谢意。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南与河北涞源、蔚县、阜平接壤,西、北与本省繁峙、浑源、广灵毗邻。灵丘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少雪。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距北京直线距离198公里,到雄安新区直线距离160公里。全县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总人口21.27万。灵丘历史悠久,因战国时期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灵丘地势险要,古有“燕云扼要”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林彪、聂荣臻、王震、杨成武等著名将帅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 灵丘资源丰富,有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12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金、银、铜、铁、锰、铅、锌和珍珠岩、沸石等储量可观。有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5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有平型关大捷遗址、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359旅旅部旧址等;古色旅游资源有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等;绿色旅游资源有空中草原、桃花溶洞、唐河大峡谷等。水资源储量达2.7亿立方,占全大同市近四分之一
灵丘位于晋东北边缘,大同市东南端。东、南与河北涞源、蔚县、阜平接壤,西、北与本省繁峙、浑源、广灵毗邻,全县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3镇9乡254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灵丘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少雪。年均气温6.9℃,降水量432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总时数2800小时。灵丘地处黄土高原。由85.8%的土石山区、8%的丘陵和6.2%的平川三部分构成,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境内群山连绵,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55座,2000米以上的3座,中、东部山峰属太行山余脉,西、北部山峰属恒山南延,最高海拔太白巍山主峰2234米,为群峰之冠,最低海拔独峪乡花塔村冉庄河出口处558米,此地被誉为“塞上小江南”。主要河流有唐河、赵北河、三楼河、下关河、华山河五系长流河。主干河流唐河是灵丘人民的母亲河,蜿蜒曲折,横贯全境,流长58公里,流域面积1611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流量1.16亿立方米,河水基流量为2.41立方米/秒。全县水资源储量丰富,地表水2.65亿立方米,地下水1.1亿立方米。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初考西汉置县,属代郡。赵武灵王、北魏文成帝、孝文帝、辽代萧太后、唐末李存孝等一批人文遗迹积淀为灵丘悠久厚重的历史。辽代属京西道蔚州。金代属京西路蔚州。元代属上都路顺宁府蔚州。明代属山西大同府蔚州。清初属山西省大同府蔚州,后属大同府。现代杜上化、李冠洋以其出众的才能在这块土地上传为佳话。抗战时期的灵丘,谱写了又一段辉煌的篇章,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徐海东、罗瑞卿、王震、杨成武、白求恩等众多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光辉的革命岁月里,灵丘有3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参战,6300多名将士致残,4400多名干部群众为国捐躯。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人文景观。雄伟庄重的北魏觉山寺砖塔是我国现有辽塔的典型代表,松柏环抱的平型关战役遗址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规模宏大的唐代曲回寺石佛冢群向世人铺开一篇巨幅画卷。灵丘县140224100001 121 城内古城社区140224100002 121 魁见桥东社区140224100003 121 灵源晓源社区140224100004 121 沙嘴社区140224100005 121 东关宝地社区140224100006 121 西关迎宾社区140224100007 121 沙坡平安社区140224100008 121 城道坡康南社区140224100009 121 城道坡康北社区140224100010 121 王家庄永红社区140224100011 121 刘家庄站东社区140224100012 121 高家庄河西社区140224100200 122 城内村140224100201 122 魁见村140224100202 122 灵源村140224100203 122 沙嘴村140224100204 122 东关村140224100205 122 西关村140224100206 122 沙坡村140224100207 122 城道坡村140224100208 220 庄头村140224100209 220 麻嘴村140224100210 220 支家洼村140224100211 220 韩家坊村140224100212 122 刘庄村140224100213 122 王庄村140224100214 220 李家庄村140224100215 220 驼梁村140224100216 220 泽水村140224100217 220 弋家坡村140224100226 220 五福地村140224100227 220 唐之洼村140224100228 220 作新村140224100229 220 邢坡村140224100230 220 前三角村140224100231 220 后三角村140224100232 220 上南地村140224100233 220 下南地村140224100234 220 涧测村140224100237 122 高家庄村140224100238 220 南水芦村140224100239 220 沙涧村140224100246 220 西福田村140224100247 220 东福田村 140224100241 220 石磊村140224101200 121 东河南村140224101201 220 古之河村140224101202 220 古树村140224101203 220 燕家湾村140224101204 220 三合地村140224101205 220 峰北村140224101206 220 大北地村140224101207 220 亭之岭村140224101208 220 成才沟村140224101209 220 东窖村140224101211 220 北张庄村140224101212 220 南园村140224101213 220 古之山村140224101217 220 清泥涧村140224101218 220 六合地村140224101219 220 水涧村140224101220 220 下野窝村140224101221 220 中野窝村140224101225 220 鹅鸭泉村140224101229 220 蔡家峪村140224101230 220 小寨村140224101232 220 王品村140224101235 220 银厂村140224101237 220 东岗村140224101239 220 水泉村140224101240 220 阳山沟村140224101241 220 野里村140224102200 121 上寨村140224102201 220 庄子沟村140224102202 220 串岭村140224102205 220 雁翅村140224102208 220 石矾村140224102209 220 王寨村140224102210 220 上寨南村140224102212 220 东岭沟村140224102214 220 下寨南村140224102215 220 下寨北村140224102216 220 口头村140224102218 220 刘庄村140224102220 220 白家台村140224102221 220 焦沟村140224102222 220 狼牙沟村140224102225 220 杏树台村140224102226 220 荞麦茬村140224102229 220 龙须台村140224200200 210 落水河村140224200201 220 新庄村140224200202 220 西庄村140224200203 220 南庄村140224200204 220 上堡村140224200205 220 固城村140224200206 220 北水芦村140224200207 220 孤山村140224200208 220 巨羊驼村140224200209 220 胡沟村140224200210 220 东坡村140224200211 220 南淤地村140224200212 220 苏地村140224200213 220 大涧村140224200214 220 三山村140224200215 220 王庄村140224200216 220 黑涧沟村140224200217 220 乐陶山村140224200218 220 新河峪村140224200219 220 招柏村140224200220 220 乔庄村140224200223 220 腰站村140224200228 220 徐台村140224203200 210 史庄村140224203202 220 上梭村140224203203 220 下梭村140224203204 220 王湾村140224203205 220 董台村140224203207 220 兴旺庄村140224203208 220 韩坪村140224203210 220 甄村140224203211 220 东玄风村140224203213 220 黑寺村140224203215 220 西口头村140224203218 220 盘道沟村140224205200 210 赵北村140224205201 220 联庄村140224205204 220 上红峪村140224205205 220 下红峪村140224205206 220 白马寺村140224205207 220 黄石驼村140224205208 220 鹿沟村140224205209 220 东沟村140224205210 220 白崖峪村140224205213 220 王成庄村140224205214 220 养家会村140224205215 220 月返村140224205216 220 寺峪村140224205217 220 红山村140224205218 220 草滩村140224205219 220 漫山村140224205220 220 西沟村140224205221 220 谷地沟村140224205222 220 下庄村140224205224 220 白台村140224205226 220 西白洋村140224205237 220 战刀会村140224205238 220 跃子沟村140224205240 220 石墙村140224206200 210 石家田村140224206201 220 太那水村140224206202 220 鹿沟村140224206203 220 焦庄村140224206204 220 贾庄村140224206205 220 马头关村140224206206 220 孙庄村140224206207 220 马湾村140224206208 220 义泉岭村140224206209 220 石窑村140224206210 220 温北堡村140224206211 220 温东堡村140224206212 220 牛角坝村140224206213 220 下北罗村140224206214 220 上北罗村140224206215 220 东张庄村140224206216 220 鹿角村140224207200 210 柳科村140224207201 220 下彭庄村140224207202 220 上彭庄村140224207203 220 小王庄村140224207204 220 塔地村140224207205 220 北上庄村140224207206 220 白北堡村140224207207 220 白南堡村140224207208 220 苟庄村140224207209 220 磨石沟村140224207210 220 水土安村140224207211 220 牛角岭村140224207212 220 伊家店村140224207213 220 荞麦川村140224207214 220 小彦村140224207215 220 刁泉村140224207216 220 南坑村140224208200 210 白崖台村140224208201 220 东长城村140224208202 220 冉庄村140224208203 220 关沟村140224208204 220 辛庄村140224208205 220 铺西村140224208206 220 跑池村140224208207 220 烟云崖村140224208208 220 古路河村140224208209 220 南张庄村140224208210 220 李台村140224208211 220 来湾村140224208212 220 长沟村140224208213 220 王巨村140224208214 220 王村铺村140224210200 210 红石塄村140224210201 220 沟掌村140224210202 220 龙浴池村140224210203 220 边台村140224210204 220 沙湖门村140224210205 220 上车河村140224210206 220 下车河村140224210207 220 觉山村140224210208 220 上沿河村140224210209 220 下沿河村140224210210 220 稍沟村140224210211 220 上北泉村140224212200 210 下关村140224212201 220 白水岭村140224212202 220 岗河村140224212203 220 中庄村140224212204 220 上关村140224212205 220 岸底村140224212206 220 西峪村140224212208 220 杨庄村140224212209 220 女儿沟村140224212211 220 六沙台村140224212213 220 铁角台村140224212216 220 木佛台村140224212218 220 谢子坪村140224212221 220 大高石村140224213200 210 独峪村140224213201 220 大兴庄村140224213203 220 张家湾村140224213205 220 豹子口头村140224213206 220 杜家河村140224213207 220 站上村140224213209 220 振华峪村140224213210 220 北沟村140224213211 220 东庄村140224213212 220 古道沟村140224213213 220 三楼村140224213214 220 花塔村140224213215 220 牛帮口村140224213216 220 西漕沟村140224213217 220 香炉石村140224213218 220 西庄村140224213221 220 老潭沟村140224213222 220 曲回寺村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49万元增至2007年的171136万元,2007年是1978 年的52倍。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是1980年1194万元的168倍,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2007年上交税费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54个,共上交税费5.2亿元,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82年的2887万元,增长到2007年875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2元,增长到2007年的2492元,增长40倍。北泉、刘庄、张家湾、上关、支家洼、温北堡等一批园林型生态型新农村逐步建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财政收入连续翻番。197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只有265万元,2007年达到3.2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比2000年增长10倍。2008年10月底达到4.5亿元,是2006年的2倍。财政收入摆脱了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财政,发展成为一个基本满足公共需求的建设型、服务型财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30年前的灵丘县城街道狭窄,房屋破旧,今天的灵丘城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明亮,一派现代化城市气息。从2002年起,累计投入10亿多元,拓宽改造主街道8条约30公里,拆迁房屋约10万平方米,新建各类楼房400多幢约100万平方米。同时还改造了街心公园,新建了唐河公园、政府广场、武灵广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30年来,城乡道路、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交通方面,从2001年起七年间共投资3.74亿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1条194公里,新修村村通水泥路1516公里,实现了全县12个乡镇通油路和93%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交通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摩托车基本代替自行车,生活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遍进入百姓家庭。农村居民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彩电,部分家庭还拥有了电脑、汽车。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宽带互联网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更多了解外部的世界。教育方面,2004年至2007年全县用于中小学校建设的投资达到2亿元,建成了灵丘一中新校、平型关实验学校和2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方面,投资400多万元改、扩建了9所乡镇卫生院,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县医院门诊大楼。文化方面,投资300万元新建12个乡镇文化站,并建成36个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县文体中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不仅建立健全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体系,还对全县的农村五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全县7306名农村居民、4981名城市居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公教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500多万元。扶贫攻坚力度加大,2002年以来投资5821万元,新建了9个移民新村,集中安置贫困户1914户8562人,整体搬迁39个贫困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21元增加到2007年的16785元,年均递增1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62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2元,年均递增13.6%。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15.3万人下降到2007年4.7万人,累计减少10.6万人,贫困人口下降68%。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西与本省繁峙、浑源毗邻,南与河北阜平交界,北与本省广灵相连。全县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是大同市第一大县,全省第四大县。灵丘县风貌(18张)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这无疑是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县有牧坡面积135万亩,现已利用95万亩,还有4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全县除有林面积外,还有83.6万亩宜林面积可待利用。灵丘基本地貌由三部分构成,其中85.5%属土石山区,8%属丘陵,6.2%属平川。地理特点是山多、坡多、沟多,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境内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其中太白山主峰海拔2234米。主要河流有唐河、赵北河、三楼河、下关河、华山河五系常流河。唐河是主干河流,发源于浑源戗风岭流经灵丘6乡镇52个村,出境后经涞源汇入渤海水系。全县地表水2.65亿m3,地下水1.1m3。灵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总特点是:春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降雨少,风沙多,往往出现春旱;夏季雨量集中,但分布不均匀,常常遭受伏旱和冰雹的危害;秋季凉爽,降雨时多时少,年季变化大,多雨年常造成大秋作物返茬和冰雪霜冻的危害;冬季较长,空气干燥,气候寒冷,对越冬作物不利。全县年平均气温7° C,极端最高气温37.3°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0.7°C,平均大于5°C的积温3329.5°C,无霜期一般在150天左右,最长为189天,最短为120天,南山地区无霜期较长,一般在160天左右,北山、东北山一般为12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32.4毫米,最高年份降水量614.6毫米。历年不平均7.3小时。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风力一般是四到五级,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灵丘位于晋东北边缘,是大同通往沿海地区的南大门,山西省的纬度最东边位于灵丘县东坑村。并处在大同、张家口、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境内虽有山川之险峻,却无交通之阻,乌荣高速贯通东西,京原铁路和大涞、天走、京原三条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这无疑是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县有牧坡面积135万亩,现已利用95万亩,还有4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全县除有林面积外,还有83.6万亩宜林面积可待利用。全县已初步探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其中有较高开发价值的30多种。现已开采的有花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金、银、铜、铁、锰、煤等20多种,特别是是花岗石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高、花色好,尤以“贵妃红”最为名贵,倍受中外客商青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铜矿、银矿、锰矿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锰矿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巍山银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灵丘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得。其中以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桃花山天然溶洞、龙泉寺、花塔村风景区、甸子梁空中草原最为著名,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全县经济战略目标,依托灵丘资源优势,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贫锰银矿综合利用技术;获大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用化学浸出法处理得到二氧化锰和金银,具有工艺灵活、指标稳定、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县锰银矿品位低、难开发的问题。2、铅银合金技术;该项目在华北地区属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县锰矿石品位低、难外销,而矿石中铅、银、铁、锰均有回收利用价值的问题,对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产品深加工之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建成15台富锰渣炉,年产铅银合金4500多吨。3、苦荞保健食品国威牌苦荞降糖茶;该产品先后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八五山西优秀科技成果奖。它是一种新型保健饮品,对糖尿病人有特殊效果,可调节血糖、缓减症状,无副作用。该产品销售态势正旺,覆盖面已达20多个省市,目前正进军国际市场。4、波尔山羊冷冻精液改良技术;利用波尔山羊冷冻精子通过人工配种改良本地山羊,提高出肉率。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灵丘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管理,全县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步入了健康、规范、良性发展的新阶段。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县委、县政府把普九工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实施了公选教育干部和校长、招聘聘用制教师、教师轮岗支教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了中小学收费、招生、学籍等管理工作,积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素质教育,普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县共有小学359所,在校生2926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4%;初中30所,在校生12807人,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4%。2、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全县共有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在校生2956人。办学水平稳步上升,在校生逐年增多,目前高中入学率达到40%以上。县委、县政府还鼓励、支持、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共有民办学校10所,在校生6052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3.4%,对提高全县办学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成人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全县共有农业技术学校294所,乡村办学面分别达到了100%和50%,年培训3万人次,红石塄、高家庄等地在发展经济和特色农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其经验在全省交流。职工岗位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成人后学历进修、继续教育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分别达到2255人和2500人。1、中小学布局得到有力调整。通过改制、撤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初中和小学,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了规模办学,提高了投资效益。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教师进修校1所,电大1所,职业学校2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初中15所,九年一贯之学校13所,小学359所,初步形成了资源优化、布局合理、规模办学的良好格局。2、师资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灵丘县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了教师聘用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清退了临代人员和不合格教师,积极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县2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1800名教师接受了电脑知识初级培训,1500余名教师参加了后学历进修。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84%、51%,中小学校长培训率达到100%。3、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三年来,通过义务教育工程、全民集资、扶贫援助和希望工程等共计新改扩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14815万平方米,图书6万册,桌凳和办公桌椅3300套,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均配备了三机一幕。60所学校装备了电脑,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19.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达到6624万元,学校总藏书量达到25册,电脑700台,电子图书藏量5000片。近年来,全面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层层培养、选拔、考核,选树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学标兵,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全县教师整体素质。三年来,获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劳模、称号350人。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教改,撰写教学论文,《灵丘教育》和一批校级刊物为广大教师撰写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4篇,省级26篇,市级36篇,县级200多篇,教研教改能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二OO三年,该县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在灵丘教育史上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线人数130人(艺术类26人),比上年(48人)翻了一番还多,增长170%。中考优生(250分以上)308人,比上年(500分以上167人)增长84%。目前,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单位24所,原19所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撤并后改为14所,其余5所为医疗卫生服务站。全系统在职职工总数为6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职称以上15人,中级职称133人,初级职称395人。共有各类农村卫生所21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村级卫生技术人员220人。社会办医机构3个,个体行医22家。灵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所构成全县三级医疗网咯。县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共有职工33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3人,中级职称73人,全院共设病床230张,病床使用率达45%。各种医疗救治设备齐全。中医院为一级乙等医院,现有职工69人,其中中级职称人员19名,共设病床30张,5个专科门诊,7个辅助科室,医疗设备总价9万元,其中较大型的有X光机、B超、心电图机等。各乡镇卫生院由于大都建于60----70年代,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病床使用率均在30%左右。东河南、上寨、唐之洼等卫生院,经过改扩建后,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县防疫站、妇幼所、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构成了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和妇幼保健网络。承担着全县计划免疫,疾病控制和妇女儿童的保健任务。县防疫站共有职工42名,其中中级职称8人,全站设有防疫科、化验室、接种门诊,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流行病学调查,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工作;妇幼所现有积工3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8人,设有妇保科、儿保科、婚前医学检验科、健康教育科等,承担妇幼保健信息、检查和指导基层行政工作的职能,结合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常见病、多发病,更好地开展预防、保健和诊治疾病工作。同时,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一名防疫医生和妇幼医生,与各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网络。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这无疑是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县有牧坡面积135万亩,现已利用95万亩,还有4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全县除有林面积外,还有83.6万亩宜林面积可待利用。全县已初步探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其中有较高开发价值的30多种。现已开采的有花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金、银、铜、铁、锰、煤等20多种,特别是是花岗石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高、花色好,尤以“贵妃红”最为名贵,倍爱中外客商青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铜矿、银矿、锰矿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锰矿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巍山银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灵丘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得。其中以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桃花山天然溶洞、甸子梁空中草原最为著名,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灵丘地处黄土高原。由的土石山区、8%的丘陵和6.2%的平川三部分构成,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境内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55座,2000米以上的3座,中、东部山峰属太行山余脉,西、北部山峰属恒山南延,最高海拔2234米,最低海拔550米。?灵丘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少雪。年均气温6.9℃,降水量432?、无霜期150天左右(127——189天),南山地区达170天左右,年均积温3000℃左右,日照总时数2800小时。?灵丘现有耕地51万亩,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其中水浇地面积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山药、苦荞、莜麦、豆类、油料、烟叶等。宜林面积70万亩,现有森林160万亩,其中经济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属山西省林业大县,主要林种有松、柏、槐、柳、桦等用材林和核桃、花椒、桃、苹果、杏、梨、枣、山楂、柿子等干鲜果经济林。全县牧坡面积135万亩,年产草量约5亿公斤,现牧坡利用面积100万亩,大牲畜饲养量7.04万头,羊28.6万只。灵丘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储量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40多种。其中黄金储量20吨,白银2000吨,铜10万吨,锰矿石400万吨,铁矿石9000万吨,石灰石500亿立方,花岗石100亿立方,沸石3.6亿吨,磷灰石2.9亿吨,大理石2.5亿吨,珍珠岩6000万吨,石英石5000万吨,石棉3300万吨。此外,铅、锌、钼、长石、蓝晶石、冰洲石、蛭石、云母、方解石、黑砂石、软玉石、莹石、硫磺、澎润土、高岭石、矸石、粘土等矿藏储量也很大。现已开采的矿藏有花岗石、珍珠岩、石棉、磷灰石、沸石、石灰石及金、铅、锌、铜、铁、锰等20多种。灵丘水资源丰富。地表水2.6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 1.1亿立方米。主要河流为十河两系,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一系是主干河唐河,流经全县4个乡镇52公里,流域面积161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28m?3/S。一系由四条支流汇入河北阜平沙河。两系均汇入大清河。全县现有3个万亩自流灌区和两个万亩电灌站,有小水电站4处,装机容量2075千瓦。(1)京原方面的客人:可乘北京西开往太原的K601次列车在灵丘下车;也可乘北京西开往运城的K603次列车,下午17:03发车,到站是当天21:50,非常方便。或乘太原开往北京的K602次列车,在灵丘下车,或乘坐太原——灵丘的豪华大巴抵达;原平、五台山、繁峙等地的客人可乘坐6818、6820、K602次列车到达灵丘。19:03北京西--韩城1163次,灵丘到达时间0:10分。1164次韩城--北京西16:10分发车,04:42到达灵丘。 1172次(太原-哈尔宾)发车17:00 到达灵丘:21:50分 1171次(哈尔滨-太原)2:46分北京发车 到达灵丘早上8点05分。(2)邻近市县:大同、浑源、广灵、石家庄、保定、涞源、易县、唐县、徐水等地的游客可乘长途汽车到达。(1)觉山寺、桃花山、桃花洞、蝙蝠洞、平型关、圆通寺、赵武灵王墓、普渡寺二日游。(2)平型关、桃花山、觉山寺、空中草原、太白维山三日游。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苦荞凉粉为灵丘风味小吃,吃起来滑润爽口,略苦,具有特色,久负盛名。苦荞凉粉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医收记载“荞麦可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现代医学认为可调治高血压、微血管脆弱性血及羊毛疔,控制糖尿病等。还可以治噎食、风火、风眼以及肠疝气等疾病。灵丘苦荞挂面是集保健食疗于一身的多功能食品,芦丁、叶绿素及维生素E、B1、B6含量尤为丰富,还含有十几种微量元素,能降低血糖、尿糖,对治疗和控制糖尿病十分有效;对脑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食用苦荞挂面还可抗衰老、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是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灵丘黄烧饼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黄烧饼作为特产招待了贵宾。在全省举办的首次糖业系统商办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省名特产品。灵丘南山大核桃以个大、皮薄、油大、香甜而闻名,年总产量25万公斤,一公斤核桃营养价值相当于五公斤鸡蛋或九公斤牛奶,现代医学认为对肾亏、腰痛、气喘、便秘、身体虚弱均有较好疗效,经常食用可延年益寿。灵丘花椒年产量7000公斤,分为伏椒和秋椒两种,伏椒的皮薄、味纯、无籽、尤为出名。灵丘黄米面由黍子加工而成。灵丘黍子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的油炸糕营养丰富、外脆里软、又筋又黄、香甜可口,别具风味,誉满雁门关外,驰名山西、河北、内蒙、北京等地。武灵镇是由原城关镇、高家庄乡和唐之洼乡撤并而成,因战国时赵武灵王葬于此地而得名,南望太白与红石塄相连,南望太白山与红石塄相连,北靠虎头寨与石家田乡、史庄乡接壤,西挨东河南镇,东与落水河相邻。京源铁路、大涞公路贯穿东西,天走公路连通南北,唐河由西到东流经全境。境内最高海拔太白山2334米,最低海拔门头峪口850米。全镇占地面积34.95万亩,其中山地11.85万亩,丘陵11.85万亩,平川11.25万亩。税费改革后计税耕地面积81711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中,北跃渠灌区13800亩,其中水浇地23035亩。在水浇地面积中,北跃渠灌区13800亩,井灌5420亩,喷灌和节水灌3815亩。有成片林7.2万亩,零星树300万株。境内无霜期125~145天,降雨量430~480mm,≥10℃有效积温2850~3146℃,日照时数为2890小时。全镇辖44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农业户数14629户,农业人口48538人。2003年大牲畜8000头,猪5340口,羊10958只。全镇共有学校58所,在校学生10052人。通电的44个村,通电话的39个村,通有线广播电视的10个村。全镇内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金、银、铜、铁、锰、铅、锌储量较多,正在计划按步骤进行开采,并对矿石进行精选、冶冻深加工,已成为该镇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东河南镇地处灵丘县城西部20公里处,西临浑源县、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镇西南10公里处。大涞公路、京原铁路从镇境内平形而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镇10个村通水泥路,9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85%的村完成了饮水解困,95%的村通电话。该镇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无烟煤、金、银、铜、铁、锰多种矿藏。全镇总版图面积247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8875户、31057口人、79485亩耕地,其中水浇地3万亩,节水灌溉农田1万多亩。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国调整产业结构,经燕家湾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初具规模,全镇现在蔬菜大棚230栋;蔡家峪村稻田养蟹是我国北方首家水产养殖项目,发展稻田养鱼蟹1200亩;生态畜牧建设如火荼,奶牛场、种羊场几在养殖园区各有特色,退耕还林如期完成;经峰北村“灵峰”牌冠名的莜面、黄米面系列产品远销京、津、冀等大中城市;东河南、古之河两村的商住楼拔地而起,全镇现有各类商业摊点1000多家,标志着全镇小城镇建设略具雏形;移民搬迁正在进行,建起了清泥涧移民新村,移民已达50多户。所有这些,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些同时,全镇精神文明建设也健康发展,镇建起了青年文化中心,卫生、教育事业在全县领先。该镇2003年被省命名为科普文明镇。东河南镇这个人杰地灵、生机发达的重镇,在新世纪的征途中,将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奋力冲刺,大展宏图。上寨镇地处大同市南部石山区,东与河北涞源县接境,南与河北省涞源阜平相邻。全镇总面积2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79亩现辖有19个行政村,4983户,17178人。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入3314.9万元。人均纯收入1551元。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上寨河向西向东汇入唐河,注入白洋淀,归海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108国道横穿全境。交通便利。不仅是灵丘县南山四乡镇的中心,也是大同高市最南的一大集镇。该镇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黍、豆麦、瓜果等。其中花椒、核桃是该镇的特色农产品。境内山大坡广。牧业前景、广阔、主要畜种有牛、羊、驴等。矿产资源丰富有铁矿,花岗石、石英、等。但目前开发利用率不高,还待开发。史庄乡位于灵丘县城西北部,乡政府在地距县城13公里。全乡版图总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000亩,经济林9000亩,退耕还林总面积达4000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十个自然村,2056户,7826口人,劳力3574个,外出务工人数453人。按地地理位置分北部山区,中部华山峪平川区和西部梭沟峪丘陵区三部分,多年来一直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境内铁矿石资源丰富,储量大,埋藏浅,品位高,近年来得到合理的开采利用,拉动了全乡其它各业经济的发展,2003年底,全乡粮食总产量达560万斤,油料产量达80万斤,大牲畜存栏2745头,其中牛1169头,羊9100只,猪1421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4元。赵北乡位于灵丘县西北山区,北西分别与广灵,浑源毗邻,东西跨度20公里,南北长度25公里,距县城2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283平方公里,1.8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辖31个行政村。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山药、莜麦、豆类为主,特色农产品主要有山药、莜麦、大豆。全乡马铃薯种植总面积1.5万亩,年产5000万斤其自主开发的“摘花白”种薯运销5个市区、8个县区,近闻名的马铃薯种薯基地。畜牧业以牛、羊、生猪为主,全乡存栏5000头,羊存栏2000只,生猪存栏2000头。林业生产在保护原有林木资源的同时,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2003两年共退耕6045亩,荒山还林8500亩,涉及12个村,797户,3108人。经济发展迷度由于加大调产力度,大搞劳务输出,世界明显加快趋势。二00三年全乡总收入达到了3663.4万元,人均从收入达到了1400元。下关乡位于灵丘县南部山区,南与河北省阜平县接壤,总面积为26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面积的十分之一。境内沟壑纵横,群山环绕,大小河流混交成网,最大的下关河从东折向西南,流入河北境内。全乡气候温和,平均海拔为750米,年平均气温为9.9。C。年平均日照为2829.4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全乡辖14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557户,9250口人,乡政府驻下关村。全乡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六村,耕地面积为1120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黍类,生产的大白菜具有少筋、味甜、绵口的特点,是该乡蔬菜种植的传统品种。 下关是革命老区,全乡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过极大的牺牲。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经在杨庄村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八路军三五八、三五九旅、雁北地委、灵丘县委也曾在这里战斗、工作。主要景观有特种外科医院、白求恩故居、禅庵寺、药王庙、龙堂会瀑布群等。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战略,从本乡实际出发,围绕山水做文章,林业、牧业、矿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二00三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23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元,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全乡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前,全乡干部群众正在以新的精神风貌,推动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独峪乡地处晋东北太行山深处,大同市灵丘县西南山区。是晋冀两省,灵丘、阜平、繁峙三县交汇之处。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坡广。平均海拔1200米,花塔村冉庄河出口处海拔558米,为大同市海拔最低处。地形东西狭长,曾亚铃状。地势东高西低,独峪河、三楼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水源丰富,有沟即有水,小河、小溪纵横成网。本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7。C,降水量1520mm,无霜期120天左右。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石、石英石、沸石、京红石、水晶石、云母石、高龄土、金、铁、铅锌、钼矿等。全乡总面积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万亩,人均1.3亩。林地面积8.7万亩,宜林面积11.3万亩,牧坡面积10.5万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兼种黍、谷、小麦、豆类、薯类等。畜牧业以优质绒山羊、改良黄牛为主。经济林以核桃、花椒为主,还有苹果、仁用杏、桃、梨、柿子。用材林主要是油松、落松、杨树、槐树等。全乡辖1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现有人口9357人,2651户。2002年粮食产量450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元。乡机关所在地独峪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2001年与原三楼乡合并。抗日战争时期,雁北地委,浑、灵、广三县政府曾在此驻扎,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解放思想,加快发展,重点实施三个二工程。建设两大基地东部建成以优质绒山羊和改良肉牛为主的生态畜牧基地。实行牛羊入圈,规模养殖,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西部建成以优质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基地。发展核桃2000亩,花椒树1000亩。核桃量达到500万斤,花椒1万斤。开发两个旅游区一是开发花塔生态自然旅游区。发展“村舍游”,搞“采摘节”,发展建“卡巴屋”,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让游人体味农家田园风情。二是开发曲回寺地下石佛群,揭开曲回寺神秘的面纱,吸引游水人来寻胜探幽。实施两项惠民工程一是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二是沿108国道、环独峪河、三楼河流域发展中药材1000亩。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尽快使群众走向富裕,奔向小康。柳科乡位于县城东北,东与河北涞源留家庄乡接壤,西靠石家田乡的大部分地区,南与落水河乡和石家田乡部分地区为邻,北与广灵张盆、河北省蔚县果庄子乡毗连,全乡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为4?c,年均无霜期110天,降水量450mm左右,境内有甸子山,位于柳科乡东部,海拔2151米,是著名的“空中大草原”。全乡辖17个行政村,至2003年共2490户,8130口人,2003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7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534元。农业方面主要农作物有山药、莜麦、豌豆、油料、谷黍,全乡耕地面积39980亩。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6500亩。粮食总产660万斤;油料播种面积为8000亩。油料总产110万斤。畜牧业方面,由于该乡山多坡广,牧草丰富、群众素有从事养殖业的传统,尤为养羊业为主,至2003年全乡有存栏物13000只,牧业收入成为群众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矿产资源方面,现已探明的金、铜、铁、铅、锌、花岗岩、珍珠岩、大理石、沸石等,尤为铜矿及沸石矿的储量较为丰富。石家田乡位于灵丘县城东北25公里处,版图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东邻柳科乡,西靠武灵镇、史庄乡,南与落水河乡为界,北和广灵县宜兴乡接壤。乡政府所在地石家田村坐落在六棱山和牛头山之间,辖17个行政府村、18个自然村,共2497户、9653人,3525个劳力。境内沟壑纵横,坡梁起伏,地形复杂,大部分土地分布在沟梁和山坡上。耕地的土壤结构疏松、肥力较高,是丘陵区最好的农业土壤。本乡平均海拔1300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全年降雨量460mm左右,无霜期110-120天,年平均气温6?c左右。本乡自然资源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蕴藏量很大,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经济潜力。金属矿主要以铁为主,非金属矿主要有沸石,珍珠岩和红土。金属矿供应对象主要是境内和境外的两座铁粉加工厂,非金属矿基本都外运出乡。红石塄乡位于灵丘县东南山区,距县城25公里,版图面积146.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426户,4552人,耕地面积9000亩。境内交通便利,京原、大涞、天走三条干线公路贯通全乡,村村通车通电,年平均气温10?c左右,无霜期100-190天,适应各种作物生长,发展干鲜果经济树已成规模,中药村示范种植获得成功。水资源充足,境内有大小河流8条,其中全最大的河流唐河纵贯全乡20公里;还有大沙湖、下北泉两处冷泉水,经省级鉴定为优质矿泉水,现有水域面积15万平方米,先后建成虹鳟鱼、甲鱼、鸭子等特色水产养殖场和莲藕种植。境内山大坡广,拥有广阔的宜林面积和草坡面积,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树前景可观。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岩储量很大,开发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觉山寺以及桃花溶洞,还有北流沟、三道峡、墨皂沟等自然生态保护区,“毛公山”、“空中草原”、“悬空寺”、“一线天”等很多自然景观和景点尚待开发。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居住条件、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白崖台乡位于灵丘的西南山区,距县城35公里,是抗战初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所在地,东北与东河南镇接壤,南与独峪乡为邻,西与繁峙县横涧乡为邻。全乡共有16个行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政村,29个自然村,1575户,6639人2300个劳力。版土于积31.4万亩,其中耕地12438亩,退耕还林地3000亩,宜林地11万亩、牧坡11万亩。全乡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为910-1500米,年平均气温7.5摄氏度,无霜期130-150,年平均降雨520mm左右。境内群山林区。沟壑纵横,气候温和。水源较之足,冉庄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以三楼河流入大青河汇入渤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山药、豆类等。全乡草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畜牧业有看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目前全乡大牲畜饲养量3200余头。其中黄牛饲养量2800余头,羊饲养量23280头,优种羊7000余头。畜牧业是农民收入主渠道。境内交通便利,通信畅通。来原铁路穿越本乡。之三线公路横贯境内,建有电信,联通机站三座。全乡资源丰富,一是矿山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仅目前探明的就将帅广场有金、磷、铁、长石、石英石,、高岭土,纹番岩石等矿藏。二是旅游资源景点多,品位高,影响大。境内有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遗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乔沟古战场”、“平型关关口”。构成武将军题名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等红色旅游景点,还有“老爷庙”、“松柏不乱的邓峰峙”等古色旅游景点。三是生态资源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全乡11万亩宜林荒山,11 万亩牧破目前林草覆盖平公达到24.29。还有大量荒山荒坡需要开发利用。四是劳务资源立足,发展乡正空间广大。目前全乡现有三家铁选厂。在建的两家,每天投入运输,采矿加工,修理的劳务仅有2000余人,还有大量的畜余劳力。同时由于资源、土地、电力、劳务、交通条件便利,发展乡正前景广阔。落水河乡地处灵丘县城东部八公里处,辖24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6703户,23234人,劳动力8344个,总面积2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647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3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粮食总产量1200万斤。全乡年降水量420mm,平均气温7?c左右,无霜期140天左右。境内川下片有较好的水资源条件,土地较平坦,土壤较肥沃。东部山区原招柏乡属干山区,水源缺乏,土地少而贫瘠,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全乡交通较为方便,天走公路顺穿而过,京原铁路横贯全境,为农副产品的运输创造了良好的便利条件。落水河乡是一个纯农业乡,无其它资源。主要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占种植面积的60%。其余是谷、黍、豆、土豆等,兼种荞麦、黑谷等小杂粮。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全乡种植优种西瓜5000亩,露地蔬菜1500亩,中药材1000亩,水稻500亩,建设容量200头的养牛场一座,搬迁人口1000余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存环境,而且胡沟西瓜已成为畅销华北地区的知名品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铅银合金、花岗石、珍珠岩、石棉、磷灰石、沸石、石灰石、金、铅、锌、铜、铁、锰、畜牧业(羊)、核桃、花椒、苹果、杏、梨、枣、山楂、柿子、黄米面。煤、磷、硫、钼、长石、蓝晶石、冰洲石、蛭石、云母、方解石、黑砂石、软玉石、莹石、澎润土、高岭石、矸石、粘土。1.邓氏家族名片的世界表达
2.鼓励支持邓氏文创,让邓姓文化传播不再是一纸空谈
3.邓氏诗词|邓姓英豪藏诗里,读懂才算邓家人
4.邓氏名品|矗立时代潮头,担当起家族文化品牌市场引领者、标准执行者、品牌推广者
寻亲| 联谊 | 投稿 | 广告位招商
请添加微信号:15696665555
各位邓氏宗亲:
如果您有关于邓氏家族的消息、文字、图片、视频等稿件资料,请您投稿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整理发布到平台,让全球的邓氏宗亲共同了解邓氏文化,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邓氏精神,传播邓氏文化,因为有您!所以更加精彩!
寻亲 投稿 广告位招商 请添加微信号:15696665555
邓氏企业名品——石斛酱酒
点亮“赞+在看”,家人们留下你的小爱心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