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源流|寻找“邓太史第”,感受宣城邓氏家族的繁荣沧桑

文化   2024-10-06 07:00   重庆  


推荐阅读

邓氏倡议|全球各地邓氏组织机构负责人视频倡议“秋祭三国名将邓艾公”

邓氏盛典|四海一脉汇剑阁,五洲同根祭艾公

海内外邓氏宗亲济源祭拜邓禹公

邓氏企业|邓府私藏开发商“酱酒智造”荣获“2024中国最具品牌价值酒类连锁”荣誉!

邓氏体育承办汉丰湖环湖徒步大赛精彩视频
上世纪在修葺樟树市临江万寿宫时,出土了一“培修万寿宫乐输芳名碑”。此碑记载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维修万寿宫时临江众商号绅士们捐款明细,堪称清末临江城内商界名流的排行榜。其中有一条“邓太史第乐助花边壹拾元正”的记录比较特殊。清代只有考上进士,选入翰林院任编修、庶吉士的才能称太史,“邓太史第”即一邓姓翰林院编修或庶吉士的家宅,它与“大夫第”、“进士第”、“翰林第”一样,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族的显赫。出于寻古访旧的好奇,决定寻找“邓太史第”。


一、谁是临江“邓太史”

查阅地方史料,清代临江籍邓姓登进士榜入翰林院任编修或庶吉士的仅邓兆熊一人。据清《咸丰朝实录》、同治《清江县志》和《清江诗萃》记载:邓兆熊,原名其湘,字随帆,一字垂磻,城内人。道光十七年拔贡,二十三年癸卯科举人,咸丰二年壬子(185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外简苏松太遗缺道,甫到省,未履任卒。由于他授翰林院编修的经历人们尊称为“太史”,邓兆熊仕途止于苏松太道,也就是道台大人,官阶正四品,故又称“观察”。为此他的祖父、父亲、兄弟都得到朝廷的貤封。
          邓家老宅与网络太史第图片
                
由此可知邓兆熊即“邓太史”,住临江城内。“邓太史第”可能是朝廷为其敕建的住宅,或是其后代建宅时为纪念他而题的宅名。

“邓太史第”建设年代也可以确定,即咸丰壬子(1852)邓兆熊中进士,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其后人为万寿宫捐修留名之间。如果现在还存在,大约有120—170年历史。

邓氏族谱
二、临江宣城邓氏及“邓太史第”所在

邓兆熊为宣城邓氏后裔,其事迹记载不多,他的祖辈、父辈是一些九品巡检。据民国前清翰林临江人裴汝钦《重修宣城邓氏族谱序》介绍,临江宣城邓氏其先为李姓,是南唐后主李煜弟邓王李从镒的后代。南唐亡于宋后,邓王后裔以封地邓为姓避祸江南,辗转江西新淦、乐安、新喻间,到明中后期一分支落户临江郡城。然而由于族谱不慎被焚,上溯无凭,故以清代柏斋文达公为临江始祖。到晚清民国间,邓氏在临江城烟火相望,达数十家之多,被誉为临江城内三大园(裴家园、邓家园、杨家园)之一。至今邓氏于临江繁衍已有400多年之久。

临江邓氏住居分布图
《宣城邓氏临郡住居分布图》描述,临江城内晚清民国间宣城邓氏分布有:府背邓家、院子里邓家、粜米街邓家、万胜门邓家。如果“太史第”还在,究竟会在哪个邓家?我们拂去历史尘埃,一一分析。
樟树市保护建筑目录中的临江邓家老宅
序号
建筑名称
地址
建造年代
建筑面积(平
方米)
占地面积(平
方米)
层数
进数
1
院子里邓宅
万寿宫21.22号
清末
584
1464
1
2
2
院子里邓宅
边仔街37.38号
清末
533
1157
1
2
3
粜米街邓宅
民主街56号
清末
798
465
2
3

首先来看“府背邓家”和“万胜门邓家”。“府背邓家”因它位于原临江府台衙门后而称“府背”,旁边还有邓氏祠堂,是临江邓氏的重要聚居活动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荣军医院时老宅被拆,迁居到东门一带。邓传松老人和清江中学邓传柏老师为这一支后代,据邓传松老人讲,他父亲曾做过民国时期管理粮仓的小吏,祖辈是做药材生意的,并未听过自家老宅叫“太史第”。查阅谱系,他们都是邓兆熊叔伯祖应奎公一支。

          
                   万胜门邓宅

 万胜门邓家现有一栋老宅,即寿煐公旧宅,当年号称“临江城内一支笔”的修芝胡子世德公即此家,他们也非邓兆熊后人。以上两处基本可以排除“邓太史第”所在。      



             边子街37、38号邓宅门头
再来看边子街和万寿宫巷之间的院子里邓家。这片区域是邓氏聚集最多的区域,保存老宅也最多。现存有门楼、过道、院墙、古井、青石板等古建,院落依稀可辨。这里邓氏老宅现有万寿宫21号寿恒公宅,万寿宫22号寿慈公、寿恺公宅,万寿宫16号寿恭公、寿恮公宅,边子街37、38号寿彭公宅。

            边子街37、38号邓宅门头及院墙

其中边子街37号、38号寿彭公的老宅最为气派,前有八字门楼,正屋高大,旁边还有读书房和马房,院墙保留完好,院墙的砖上还印有“鄧貽榖堂墙”字样,很有“太史第”的气势。而且《同治县志》中记载,寿彭公的父亲邓作棫世袭了云骑尉五品的武散官爵位。我一度认为“邓太史第”就在此处,后查阅相关资料,清代世袭云骑尉一般是武职因军功或抚恤因军事殉职的文官而设,当时临江被太平军攻占,估计这一功爵与此有关。另外这些寿字辈老人都是邓兆熊的侄孙,所以这些老宅为“太史第”的可能性也不大。


                  万寿宫21号邓宅

最后我们来看粜米街邓家寿徵公老宅,现为民主街56号,这是邓家现存单个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樟树市历史保护建筑,编号ZS01-0003。正屋共三进两层三天井,占地465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临街大门正面八字门墙向两侧延伸,气派非凡,房屋结构保存完好,现今仍然有人居住。据房主邓荣华介绍,原来大门前八字门墙比现在还要大,由于拓宽街道,拆除了一部分。门前有下马石,房屋两侧还有附房,后面有院落,一直到师姑井旁。查阅邓氏家谱,寿徵公是邓兆熊公的嫡孙,他们这一支是邓兆熊子邓立功的后人。当年建宅时以“太史第”为宅名最具合法性和合理性。结合此宅规模,和下马石的传闻,其为“邓太史第”可能性最大。但古宅构件中并未找到“太史第”的文字,故不能最后定论。


                   万寿宫22号邓宅

岁月沧桑,遗迹难辨,“邓太史第”留下太多遗憾。我仍有个猜想,“邓太史第”就是邓兆熊的儿子邓立功所建,即现在的民主街邓家老宅,而且可能大门上粉刷的五星图案下面,曾经刻着“太史第”三个大字!


                  邓宅青石板路
三、宣城邓氏在临江的公益活动

宣城邓氏在临江为巨室望族,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地方史料中可找到如下记载。

道光四年(1824),修《清江县志》,中江巡检邓应辰捐银四十两。应辰公为邓兆熊祖父。

邓宅门头
同治九年(1870),修《清江县志》,提举衔候选按察司经历邓其浔捐钱30千文。其浔为应辰公侄孙,府背邓家祖上。

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钟鼓楼,绅士邓立功乐善捐资。邓立功为邓兆熊子,粜米街邓家祖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培修万寿宫,邓太史第乐助花边。

邓宅老井
四、民国邓氏杰出人物邓天民

临江宣城邓氏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更是风起云涌,当时清江县财贸委员长刘宴元称邓氏“席云、世安、襄云、雪渔、静生、达生、修芝”诸君为邓氏“族彦”。“族彦”首推邓天民县长。

万寿宫16号邓宅
邓天民 ,寿慈(醉侯)次子,兆熊公弟其瀛公曾孙,又名席云,生于1897年2月15日,幼聪颖,有大志,及长,胆略过人。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参加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回国后早年从事教育。1937年任外交部特派员专员。抗战军兴,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参议兼动员委员会常委,组织参加台儿庄会战。1939年任重庆卫戍司令部少将参议。1940年,任泰和县县长,当时泰和县是抗战时期临时省会。1943年10月22日心脏病发去世,终年46岁。

                    院子里邓宅

1943年12月,邓县长灵柩运回临江,当时清江县县长吴懋松亲率政府官员与邓家子弟到兴化门码头隆重迎接,后安葬于窑湾。其生前好友原清江县党部委员长萧椿年作墓志铭,评价其“总君生平,为国为民东奔西走,及至身后两袖清风,诚难能可贵矣。”


民主街56号邓宅
五、写在篇尾

临江旧为郡治,历史上名门华胄、世族故家众多。盛时声名远播,各领风骚;衰则式微莫振,湮没无闻。如向子諲之芗林向氏,徐得之之丛桂徐氏,彭龟年之止堂彭氏均数代而没,泯然众矣于寻常巷陌之间,逃不过“盛不过三代”的历史轮回。而宣城邓氏聚居临江城数百年,硕望魁才,冠盖相望。到近代更是人文蔚起,老成硕德,少年英俊蜚声于军、政、医、学、商各界,可谓临江望族。其长盛不衰缘于家风淳厚,世代垂范,子弟贤良,同族一心。堪称临江家风的杰出代表。

                            古建保护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寻找临江“邓太史第”,感受临江古镇历史文化的博大沧桑。此文得到邓氏后人邓传松、胡茶梅老人大力帮助,如有不妥谬误之处,请予指正。

临江火狐于2022年8月
         民主街邓宅

樟树市,又名药都、清江,江西省辖县级市,由宜春市代管,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介于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之间,总面积1291平方千米。樟树市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的特点。截至2023年8月,樟树市共有4个乡、10个镇、5个街道,另设有1个园艺场。[22] [29]截至2023年末,樟树市常住人口473566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建新淦县,治于淦阳(今樟树市城区)。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浙赣铁路穿境而过,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纵穿南北,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樟树港与南昌港、九江港并称为赣江三大港口。樟树市有墓葬、古建筑、石雕、碑刻等文物保护点1000余处。2016年12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2023年,樟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0.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2年增长3.4%。 

                  边子街38号邓宅(读书房)
历史沿革
樟树市境古属扬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建新淦县,治于淦阳(今樟树市城区)。
西汉分属新淦、建成、宜春3县。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析宜春县置汉平县(治所在今樟树市中洲乡门楼里之古吴平圩),市境分属新淦、建城、汉平。
三国改汉平县为吴平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以樟树西南境太平圩(今昌傅镇境内)为县治,置始平县。武德七年(624年),废始平县入新渝县,市境分属高安、新渝、新淦县。
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割清江县、新淦县、新喻县置临江军,军治所设临江镇,清江为倚郭望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隶清江县,县境由3乡增至5乡。
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是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
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8月,樟树市共有4个乡、10个镇、5个街道,另设有1个园艺场;共242个行政村、58个社区、2415个村民小组、486个居民小组、1985个自然村。[29]市政府驻淦阳街道。

地理环境
樟树市地处江西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地理坐标: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市区位于横穿江西的沪昆铁路和纵贯江西的赣江交叉点上,市域东邻丰城、南接新干、西毗新余、北连高安。全境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31千米,总面积1291平方千米。[30]

地形地貌
樟树市处赣中丘陵与鄱阳潮平原的过渡地带,风邓阳潮平原的南缘部分。地势平坦,河川纵横,绝少高山大岭。全市地势略呈横置的马鞍形。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辽阔低平,贯通南北。东西两翼隆起,分别向中部倾仄。东部为低山高丘区。店下乡东南角的玉华山标高1169.1米,为清江、新干、丰城三县的分水岭,是全市地势最高点,自东南向西北次第降低。至大桥乡东北角溪源村,标高仅19米,是全市地势最低点。西部为低丘岗阜区,山前乡西北角的园岭察标高190.5米,是清江、高安、新余三县界山,也是本市河西地区的制高点。 

气候
樟树市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的特点。年均气温17.7℃,七月份平均气温29.3℃,一月份平均5.3℃;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1.7℃;≥5℃积温6145.6℃,≥10℃积温5585.0℃。年降水量1710.7毫米,多集中在三至六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日照为1718.2小时。无霜期273天左右,约在十一月下旬初霜,二月底终霜。“春寒”易引起烂种、烂秧,“五月寒”使水稻分蘖受阻和幼株受害,“秋害”危害二晚抽穗扬花,五、六月的暴雨易酿成洪涝,秋旱、冬季冰冻霜雪,常损害作物。

水文
樟树市境内河道属赣江水系。以赣江为主轴,西有袁河、蒙水、萧江、澧江;东有龙溪河、芗溪河、清丰河。总长263.65千米,水面78456亩。
赣江(清江),赣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全省。赣江经新干县下洲入境,过永泰镇、洲上乡、洋湖乡及樟树市西,东北折经张家山街道、大桥街道,于牛湾洲出丰城。境内长28.4千米,占主河长度的3.84%。
袁河,上游称秀江,渝水,古称南水、牵水。源出萍乡市武功山主峰北麓,蜿蜒东流,自县境西南黄土岗镇垴上(清江垴)入境,沿县境南届(黄土岗镇、昌傅镇南届)曲折东流,至昌傅镇下余村时,绕成90度大弯,折北直插县境中部(临江镇、洲上乡),至张家山街道荷湖馆汇入赣江。
萧江,古名小阳水,今叫经楼河,源头众多,主源出自市境西主峰园岭寨下,山前乡西北的丘陵地区,至央田(香田)合为萧江。著名的吴城商代遗址即在萧江上游。东北过临江镇西,经楼镇、张家山街道,于经楼镇东北角的“剪刀口”与张家山街道下土湖村北之间会澧江,至丰城市泉港镇入赣江。境内全长55千米,流域面积387.6平方千米。
蒙河,袁河支流,全长44千米。集雨面积476平方千米。源出上高县蒙山,于新余市水北乡入境,流经义成、中洲、黄土岗、昌傅四个乡镇,于昌傅镇马青河头村鄢家汇入袁河。中洲乡段的楼门前为古吴平县城址。下游古称太平江,有栖梧山旧迹,为唐初始平(或曰治平)县城址。
龙溪河,古之淦水。民国期间,下游曾称“狗颈河”。源出市东南之石陂,绕紫淦山蜿蜒东北流,经新干县境,再于永泰港里曹家入境。境内全长20.6千米。
芗溪河,古之阁水,以源出阁皂山而得名,亦称沉香溪。主源出玉华山麓西侧的巷石坑,与紫淦山会于赵家桥,经芗溪至南上扬村,合小溪水迂回北流丰城市小港口入赣江。主河长62千米,境内长42.5千米,流域面积317.7平方千米。主要支流草溪,源出洋湖乡福城,长24千米,流域面积45.9平方千米。
澧江,古之曲水,源出高安。于经楼镇东北窑里渡与萧江交汇,境内长30.5千米。
清丰河,源出丰城紫金山,斜穿境东北角再入丰城。境内长2.65千米,不通航。

自然资源
2017年,樟树市水资源总量13.06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31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23%。其中,生活用水0.33亿立方米,增长6.45%;工业用水0.83亿立方米,增长2.47%;农业用水3.15亿立方米,下降0.94%。

岩盐资源
樟树市岩盐资源比较丰富,占全省储量95%以上,居全省首位、全国第四位。2004年底,岩盐保有储量103.676亿吨,其中基础储量95.5亿吨,占资源储量92%以上,可供性和可信度较高。 

文化古迹
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浙赣铁路穿境而过,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纵穿南北,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樟树港与南昌、九江港并称为赣江三大港口。
2023年,樟树市完成旅客运输量67.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完成货物运输量2636.29万吨,比上年增长3.61%。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228.88万吨,增长0.01%;公路货物运输量2110.46万吨,增长3.1%;水运货物运输量296.95万吨,增长9.9%。公路货运周转量621874万吨公里,增长4.6%;水运货运周转量达46516万吨公里,增长19.8%。客运周转量169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8.52万吨,相比2022年40万吨实现5倍增长。 

风景名胜
樟树市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古文化遗址众多,有墓葬、古建筑、石雕、碑刻等文物保护点1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已有4500多年历史,是已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吴城商代遗址打破“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赣江东岸的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蟠衍100余千米,面积6860公顷,史称“清江碧嶂”,以其“行如阁、色如皂”而得名,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山上名胜众多,有骆驼峰、太极峰、挂壁峰、玉女峰以及剑劈石、双鲤石、一天门、丹井、洗药池、紫阳书院、大万寿崇真宫、宋代鸣水桥等。
主要景点
临江古府
临江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建镇已有137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鼎盛时期“一府辖四县”、“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为“舟车孔道,四达之地”。作为江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临江古府仍留存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 
三皇宫
三皇宫始建于宋代,现存三皇宫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正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神位,故名“三皇宫”,是樟树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药业胜迹。樟树的药材交易始于三国时期,当时即有人悬壶街头摆摊售药,形成小额交易。宋代,樟树药业崛起,逐渐形成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清初,樟树药业进入鼎盛时期,药商“万里环至,肩摩于途”,樟树药业进入黄金时代。道光年间,樟树即有药材行、庄、号、店近二百家,与河北安国齐名,号为全国南北两大药市。为扩大交流场所,清光绪十三年,樟树药界同仁集资公建了“三皇宫”。宫内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及历代医药界圣医妙手计十三人塑像。有歌曰“伏羲居首二神农,三代轩辕黄帝宗。扁鹊神医居第四,五名华佗妙医功。仲景居六七叔和,惟一先生八代中。第九时珍天士十,十一位是皇甫公。太极仙翁居十二,孙思邈坐十三宫”。
鸣水桥
三皇宫坐落于樟树市区北部边街,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34平方米,由正殿、种殿、厢房、里院、戏台、等部分组成,结构呈四合院形,凹形八字门楼,青灰砖中嵌绿豆石浮雕人物、走兽、百草花卉图案。门楼上端竖镶石刻雕匾“三皇宫”,横镶“如游上世”,门联为“历刦真师朝圣阙,终天草木载皇仁”。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和药交会期间,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 
鸣水桥
鸣水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仅存的三座宋代石桥之一。位于閤皂山景区,石砌单孔拱桥,高2.5米,长7.3米,宽6.8米,两旁有石栏、望柱,柱上雕莲花头座。洞壁两侧刻有楷书大字:“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桥旁立一水泥砖座石碑,上有“鸣水桥”三字,相传为文天祥应本山道德宫方丈孙道士之请所书,拓刻于此。 
地方特产
樟树市是“中国药都”,自古为江南药材集散地,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亩,有商州枳壳、陈皮、黄栀子、杜仲、车前草、吴茱萸等近800多个品种。其中商州枳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新中国卫生部编纂的《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因其采摘和加工不同凡响,炮制的枳壳皮青、肉厚、色白、香味浓、果囊小、呈菊花状、质量好、疗效高,而成为枳壳中之上品,宋时已被列为“贡品”。樟树中药材以其质量上乘、制作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樟帮药工精湛工艺切制的中药饮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
香樟剪纸
樟树市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有“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香樟剪纸由樟树市剪纸艺术研究中心制作,作品精巧秀丽、逼真形象、玲珑剔透,寓意丰富。剪纸作品内容以樟树市较有代表性的风景、文化和传统故事为主,内涵丰富,独具纪念性、收藏性。包含纪念册、中国结剪纸、夏布剪纸、剪景观灯等不同产品,代表作品《红色江西》曾获“2017江西十大红色旅游商品”一等奖。 
樟树版画
樟树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已是江南木版年画的集散地之一。樟树版画历史悠久,地上地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版画遗产,如筑卫城遗址时代的陶片纹样、商代吴城青铜器图案、北宋閤皂山的画像石、明清之际的樟树木板年画等。1985年樟树成立了版画会,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市的版画群体组织,樟树农民版画会和新苗版画家协会也随后成立。近现代以来,樟树先后有120多幅版画作品入选全国各种美展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5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0多幅被选送到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展出或结集出版。樟树版画共有创作队伍120多人,代表作品有《金风飘过》《武魂》《父亲这辈子》等。2003年3月,樟树市被授予“中国民间特色艺术版画之乡”。 

大家都在看


1.邓氏家族名片的世界表达

2.鼓励支持邓氏文创,让邓姓文化传播不再是一纸空谈

3.邓氏诗词|邓姓英豪藏诗里,读懂才算邓家人

4.邓氏名品|矗立时代潮头,担当起家族文化品牌市场引领者、标准执行者、品牌推广者

寻亲| 联谊 | 投稿 | 广告位招商

请添加微信号:15696665555

邓府私藏——给家族一瓶好酒

邓府私藏宣传视频
招商热线:15696665555  邓宏

各位邓氏宗亲:

如果您有关于邓氏家族的消息、文字、图片、视频等稿件资料,请您投稿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整理发布到平台,让全球的邓氏宗亲共同了解邓氏文化,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邓氏精神,传播邓氏文化,因为有您!所以更加精彩!

寻亲 投稿 广告位招商 请添加微信号:15696665555

媒体赞助商

邓氏企业名品——石斛酱酒

点亮“赞+在看”,家人们留下你的小爱心再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