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
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样,能够包容、滋养万物,却不处处争先。容言是一种优良的品格,更是一种格局,这样的人胸襟开阔,不与人争长道短;他们眼界深远,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计较。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刚即位时不爱管国事,所以齐国经常打败仗。于是,淳于髡对齐威王说:“我国有大鸟,三年不飞不鸣。大王,您知道是何道理吗?” 齐威王立刻醒悟,淳于髡是用大鸟比喻自己。形容他整日待在宫里,不管国事,没有作为。于是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开始振作起来。作为一国之主,他并没有高傲自大,反而能够容忍大臣的这番话,这也是齐国后来能够国家兴旺,成为一个强国的主要原因。
如果只想听好听的,那就听不到真话,听不见实话,听不进批评的话。人无完人,人总是会有一些缺点。倘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的改正,最终受伤害的会是自己。要敞开胸怀,容他人之言,谦逊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秦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人也一样,能容纳他人的缺点不足,就会吸引众人,这靠的不是利益驱动,而是自身的底气,信心,和气场。生活中总会遇见刁蛮无理的人,缺少自信的人会据理力争,而自信心强的人因胜券在握、胸有成竹,就会泰然处之,避开矛盾,察人之难,谅人之过。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在门外扫地的时候,进来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客人向他请教问题:“一年到底有几季?”学生胸有成竹地答道:“当然是春夏秋冬四季。”客人却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决定打赌:谁输了谁磕三个头。这时孔子从屋里出来,学生请孔子裁判。可孔子看了一眼客人,也说:“一年有三季。”学生吓坏了,却没办法,愿赌服输。客人走后,学生质问老师,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虽然是后人杜撰的,但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三季人”。看破不说破,顺势而行,并不是无原则的臣服妥协,而是包容不如自己的人,以和为贵。
尊重客观事实,无需在嘴上一较高低。不管自己是否正确,只要与人争辩就是在暴露你的不自信。如果内心早已笃定,何必在意别人的旁门左道?真正自信的人,一定会包容一个不自信的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漠大陆的一分。”山和山不相遇,但人和人得相见。
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意见分歧,观点不一的时候,要想合作愉快,就要发挥包容的作用,这样才会使事态向着良性发展。如果都想占据上风,各不相让,很可能出现两败俱伤,因此能包容比自己强的人,更能包容缺点明显突出的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吕端是北宋初年当宰相的时候,一次遭奸臣陷害,被贬还乡为民。回到家后,当地的一些官吏和豪绅都集结一起带着重金厚礼来拜访他。他哭笑不得,当众言明真相后,那些士绅名豪们脸色突变,面面相觑,把刚才带来的礼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还出言讽刺。吕端一笑待之。过了几天,皇上又派来御史宣召吕端官复原职,那些士绅又纷纷聚在吕端家中,百般奉承。书童气愤,想将他们赶出府门。而吕端却说:“之前我确实不是宰相了,所以大家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又官复原位,更该造福乡里,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衬才是对的。”凡做大事者,不仅能撑得住沉浮起落,更能容忍别人随着自己地位的悬殊变化而态度截然相反。这样的大仁大义,理解宽容,表面看是一种态度,实则来自内心的力量和智慧。罗曼·罗兰说:“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位置。”防人不如和解,争辩不如宽厚。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眼宽容美景,心宽容万事,
愿我们都学会宽容,
活出更好的人生!